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9月的第一個星期,北極海冰面積急劇下降,超過了該期間任何一年的下降速度,並將2020年的海冰最小值拉到42年連續觀測以來的第二低值(僅高於2012年),而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截至9月16日,北極海冰的下降速度有所放緩,但海冰範圍仍然維持在一個極其低的範圍。
2020年9月15日,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已經遠低於2007年,2016年和2019年,僅僅是比2012年創紀錄的低範圍略高,在2012年之前,每年9月北極海冰接近最小面積時範圍都在400萬平方公裡以上,2012年是首次跌到400萬平方公裡以下,而2020年是史上第二次。
根據觀測數據,在2020年8月31日至9月5日期間,北極海冰面積每天平均減少79800平方公裡,這是海冰記錄中史上連續六天的損失率最高的年份。在此期間,冰川退縮是沿著巴倫支海北部、卡拉海和拉普捷夫海的冰面。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俄羅斯北部,存在一個非常廣闊的無海冰區,冰緣位於北緯85度附近,這也是衛星數據記錄中該位置最北的冰緣。
9月1日和9月15日範圍對比,可見海冰劇烈退縮
為什麼北極海冰融化得如此厲害?從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分析數據上看,在北冰洋內,出現了「黑色海水」——偏暖程度極其嚴重的海水,尤其是俄羅斯沿岸,很多地方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水平偏高超過5度!
之所以如此,和最近北極圈內特殊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評估,9月前兩周的大氣環流特徵是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總體高壓、北極地區大西洋一側低壓,這種高低壓模式驅使歐亞大陸上的暖風向北推進到北冰洋,最終拉動北冰洋很多地方溫度偏高,比如西伯利亞中北部的泰米爾半島附近的空氣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6攝氏度,這導致了俄羅斯沿岸的海冰崩潰。
政治地理學家米婭·本內特(Mia Bennett)領導的國際組織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討論了隨著海冰撤退繼續在歐亞一側開闢一條非常寬闊的航道,跨極航運路線即將出現的潛在影響。該路線將越過北極,以避開廣闊的俄羅斯專屬經濟區(EEZ)——這種新興的跨極航行路線反映了北極環境的根本變化。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蘿拉·蘭德魯姆(Laura Landrum)和馬裡卡·荷蘭(Marika Holland)最近發表的另一篇論文發現,北極確實進入了「新北極」狀態。這種新氣候的特徵是溫度升高,水位增加,海冰減少,雨水和雪的減少。在北極,這種過去被認為是異常的天氣莫泰正在成為常態,2020年夏季顯然是這種「新北極」氣候的代表。而從短期內看,北極海冰的持續偏少,也將對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的冬季天氣造成更加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