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布爾身上承載了孩子成長中不確定而產生的嚮往和恐懼.

2021-02-11 結構式文化動力團體中心

鄒政: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叫芬奇律師。他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小鎮上的律師,為人比較正直,一直為一些窮人伸張正義。芬奇的妻子去世了,一個人照顧著一雙兒女:兒子詹姆和女兒斯科特。

他一再囑咐自己的孩子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要去傷害知更鳥。知更鳥只會為人類唱歌,從不危害人類——這是這個故事的隱喻。

後來小鎮發生了一起強姦案,被強暴的是一個白人的女子,強暴者是一個叫魯濱遜的黑人。因為當地的種族歧視,雖然芬奇律師再三為魯濱遜羅列了很多有力的證據證明魯濱遜是無法製造這個強姦案的,但仍然敗訴。

芬奇努力維護了一個人類的尊嚴和平等,但依然沒有辦法勝訴。後來芬奇的孩子遭受被強暴女子的父親:一個非常固執兇殘對黑人有很大的成見的白人尤厄爾的傷害,然後被救的故事。

   

薛偉:

故事結束的部分,尤厄爾曾經也利用對方是黑人的身份,讓對方接受了懲罰。所以雖然他女兒的強姦案審判勝訴了,但事實上每一個參與者都知道事實是什麼:黑人並沒有強姦這個白人女子。

之所以能夠勝訴,並非基於對錯,而是基於社會原因:白人對黑人的一個歧視。固然尤厄爾勝訴了,可同時也喪失了大眾心中好的名譽和形象,於是他想要去報復芬奇律師。

尤厄爾也非常虛弱,處在社會的底層。針對芬奇,他選擇報復的對象是他的孩子,這個做法本身就有點無恥。

在尤厄爾報復的行動中出現了另外一個人,芬奇的鄰居布爾。布爾在電影中一直沒有出現,但一直存在:存在的狀態是一個不正常的精神病人。孩子們對布爾特別地好奇,也很恐懼。

布爾身上承載了孩子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對環境和未來的不確定不了解而產生的嚮往和恐懼。布爾的院子一直是芬奇孩子和其他鄰居小孩們冒險的樂園。孩子們想要去看看布爾到底怎麼了,這個怎麼了似乎總是聯繫到奇奇怪怪的事情在發生。

   

那天晚上,布爾真的出現了。他救了芬奇的兒子,把那個酒鬼尤厄爾給刺死了。

這也是一個真相,但芬奇又面臨了一次和為黑人魯濱遜辯護類似的情境。只是角色發生了變化,由黑人變成來精神病患者。那麼判決就變成了當時當刻的社會大眾的心理需要。

布爾的事情再一次彰顯了:所謂的正常人目光偏見在很多時候就緊緊地鎖定了這些人:黑人或者精神病人等等,並能殺死他們。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病人們——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
    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學家和其他學者認為,人性的這個陰暗的、不可探究的背面是不可能被科學地加以探究的。他們懷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從一開始,弗洛伊德的思想在維也納便是有爭議的。洛伊德最重要的概念化工作之一便是無意識概念。精神分析理論試圖通過考察個體內在的東西、特別是探究個體的無意識來解釋人的行為。
  • INFJ自我成長|尋找可能性,接受不確定
    在煎人的現實裡修行,充滿著迷茫和恐懼。這種迷茫和恐懼是困惑於混沌生光的可能性,亦不知曉是我們選擇了恐懼,還是恐懼尋得了我們,又或者我們只是在恐懼「恐懼」本身而已。無數的未知,無數的無解。02.可能性—INFJ動力來源好在有一樣東西是我不曾懷疑,並堅定相信的。那就是——迷茫不可怕,至少它意味著一切還未定型,前方還有更多可能性。
  • 我一直討厭成人身上的孩子氣和孩子身上的成人氣
    律師本該用「最低量刑原則」來回應那句話,全世界所有的刑罰體系中都存在著這樣一條基本法律,因為既然犯罪是為了謀求某些利益,那麼為了讓社會施加的懲罰在罪犯身上產生希望的效果,懲罰造成的損失必須高於犯罪的收益。簡而言之:如果一個小偷偷了兩隻母雞,那麼他必須賠付三隻的價錢。這是一條很容易理解的法律,但卻把刑罰推到了一個假想的空間,因為它把懲罰的效力建立在「不對等的」性質之上。
  • 比利時經典漫畫《布爾和比利》主筆來武漢啦
    風靡歐洲的漫畫《布爾和比利》是由比利時著名漫畫家羅巴以他的兒子菲利普和他們的小獵犬為原型精心創作的少兒漫畫。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布爾(Boule),一條名叫比利(Bill)的小狗,和一隻會溜冰的烏龜——卡洛琳娜。這個奇妙的「三人組合」和他們的家人、朋友間,發生了一連串令人捧腹的趣味故事。
  • 怎麼去除狗狗身上的靜電?嚮往優寵_寵物課堂,金毛哪裡買好?
    怎麼去除狗狗身上的靜電?嚮往優寵_寵物課堂,國內金毛犬舍哪家好?金毛哪裡買好?金毛貴嗎?金毛多少錢一隻?嚮往優寵、嚮往犬舍可以幫到大家,或者可以看我的往期文章。 金毛犬是目前飼養的比較多的犬種,顏值很高,性格溫順,對人友好,智商在狗狗中排行第四位,並且極少有攻擊人的事件發生。這樣的狗狗無疑是很多人理想中的伴侶寵物,金毛的肩高在51-61 釐米,屬於中大型犬種。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即便很多人嚮往天堂,也不會有人會為了去天堂,而選擇死亡。」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對人間的留戀。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場奔向死亡的過程,但是每當想到死亡時,我們卻總是慄慄危懼。我有位女性朋友,很年輕就得了肝癌晚期,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人,是一位真正的信徒,每次一起吃飯的時候總會看到她飯前的禱告。
  • 讓孩子閱讀經典有什麼用?能為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
    讓孩子閱讀經典有什麼用?現在讓孩子閱讀經典的家長多嗎?有很多家長覺得讀經典對孩子學習沒什麼幫助,覺得是可有可無的,其實多讀經典習慣以後產生對文字的喜悅心,對文言文產生親切感,會讓孩子強烈愛上閱讀。下面看看閱讀經典能為孩子帶來什麼?1.你的孩子是在進行淺閱讀還是深閱讀?這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全民閱讀,鼓勵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許多孩子逐漸意識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都與家庭有關,比如溝通困難,性格自卑,敏感多疑,但他們也沒有勇氣去反抗原生家庭帶來的教育。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受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服從父母,服從領導。他們突然有一天意識到錯誤時,想要進行反抗,卻也無從做起。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教育和一個正確的家庭關係是怎樣的。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為何會恐懼黑暗,不敢獨自一個人睡。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在這樣一種複雜情緒中,不難想像是無法入睡的。還有就是現在的媒介比較發達,由於孩子沒有什麼閱歷。當他們接觸到一些比較血腥暴力的畫面後,就會在心裡產生印記。總會想像著這樣的場面,是不是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到今天為止,沒人敢講精神分裂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這些信息,大致總結出一個框架。 首先,精神分裂症一定有遺傳基礎,在遺傳的基礎上,環境因素才能起到作用。並且,環境因素不僅指病人發病時受到的刺激,更主要的是先天的環境,包括母體在懷孕時受到的環境影響,以及病人童年成長遇到的壓力等。
  • 零基礎學習計算機原理:布爾邏輯和邏輯門
    有了這樣一個符號系統,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一種語言,我們僅憑符號演算,就可以確定用這種語言寫成的哪些句子為真,以及它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邏輯關係。——萊布尼茨的願望這個問題在萊布尼茨的一百多年後,終於被布爾解決(萊布尼茨和牛頓的微積分大約是在布爾出生前150年出現)。
  • 精神富足是一個人成長路上最大的養分,也是富養孩子的重要品質
    讀到這段內容,我不禁哈哈大笑,心生愉悅,內心升騰起一股富足和平靜的感覺。先生是經歷過某項著名大運動的人,在那期間自然不少吃苦。可先生雖歷經浩劫可內心純真依舊,對生活充滿好奇和熱愛,這種熱騰騰的精神氣和生活情趣實在是讓人動容。反思自己,經常會有很多時候,抱怨生活無趣,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實在是浪費生命。
  • 西方神話中的3隻深海霸主,第1隻是七大罪之一,第3隻是洛基孩子
    無盡的深海中充滿了未知,一直為人們所嚮往與恐懼。出於對未知的恐懼,人們以現實中的生物為原型創造了許多傳奇般的生物,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神話傳說中統治深海的三大怪物。利維坦的形象在不同文獻中大不相同,一般認為其原型來自於鱷魚和鯨魚。《希伯來聖經》中記載的利維坦是一頭遨遊於大海之中,身披堅硬鱗甲,擁有尖利的牙齒,口鼻能噴火,下腹長滿尖刺的巨怪。而在《舊約聖經》中,利維坦則是一頭混沌之龍。在基督教中利維坦同時也是惡魔的代名詞,是七大罪之一的「嫉妒之罪」。
  • 「媽媽,長大後我想當太空人」:尊重孩子的夢想,是孩子最大的成長動力
    父母對孩子夢想的否定,不僅是孩子成長道路的絆腳石,還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叛逆。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周國平說:「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
  • 用多項式來表示布爾邏輯
    -> 01, 1, 0, 0 -> 01, 1, 0, 1 -> 01, 1, 1, 0 -> 11, 1, 1, 1 -> 0討論:這一技巧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科學理論中,
  • 若想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請重視成長中的12個「敏感期」!
    當時我也沒說什麼,只是送了她一本關於「兒童敏感期成長」方面的書。後來,她才知道,當時的做法有多麼的錯誤。因為孩子的那些表現,正說明孩子處於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而媽媽的做法,不僅傷害了孩子,也錯過了訓練孩子專注力和觀察力的最佳時期。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敏感期」一詞,是由荷蘭科學家德弗裡斯提出來的,他在研究昆蟲時,在動物身上發現了敏感期現象。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斑馬魚害怕時大腦是如何活動的,來找到更多關於恐懼產生的機制和信息,這將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更好的治療與恐懼相關的精神疾病的方法。為什麼恐懼很重要?在我們的日常經歷中,我們經常感到害怕,害怕危險的東西,比如蛇和其他有毒的動物,害怕高處、害怕壞人,等等。
  • 外國的返祖男孩和曾繁勝一樣:不是嚮往叢林,而是人類讓他害怕
    而艾力隨著事件的成長,腦部開始慢慢發育,大小開始逐漸和普通人一樣,只不過面部的突出更為嚴重。 可以說艾力的長相與其說接近人類倒不如說是接近猿猴。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返祖現象」。
  • 深度:天才與精神疾病是否存在某種必然聯繫?
    那麼「天才」和「精神疾病」之間是否真的存在某種必然聯繫呢?甚至還有些病人在狂躁發作時會抑制不住想要寫詩,比如說下面這段文字:翠鳥頸部和翅膀上進化出色彩鮮豔的魚鱗般的羽毛,是由於它們長時間停在水邊,盯著水面下的獵物——那些遊動的魚造成的。青魚身上有著雲紋般的背部,是水分子的運動在它身上的體現。
  • 精神病人傷童一審不判賠:「社會捐助已彌補」, 能為侵權人埋單嗎?
    但深入了解這場官司,會看見被忽視的農村精神病人如何在社區的安全防護網失效後,終釀一場悲劇。而悲劇發生以來的五百多天,兩個家庭矛盾漸深,但都深陷困頓、無助和憤怒中,倍感煎熬。「很突然的」,原水口村委副主任王顯英說,每個村都有幾個精神病人,村委網格員每個月得去看兩回,「安靜不安靜」「吃藥了沒」。周圍的村子都沒出過事,「砍人」是頭一回。 案發時,黃守方不在現場,他了解的事件經過多方拼湊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