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裡克:追尋現代中國,從革命到「後革命」

2021-01-21 光明數字報

    梁啓超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體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對於儒家哲學,中國歷史、思想史,以及宗教的研究,使他成為了老清華國學院時代靈魂性的人物。梁啓超從「萬木草堂」開始,就具有了世界性的視野,提倡史學應「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即研究中國,不僅要研究中國的歷史,還應具有世界視野。梁啓超在百年前世紀之交所面對的那場整個民族的危機,包括傳統與新的世界秩序的衝突,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現代性危機以及國學的嬗變,有著很多共通之處。作為與梁啓超的研究視野十分接近的歷史學者,德裡克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尤其是革命史的研究,並將關於地方性歷史經驗的思考融入到其對全球化時代政治經濟霸權的理論批判中。從這一點來說,德裡克老師出任「梁啓超紀念講座」教授,正體現了我們重建清華國學院的目標之一,即超越人們對國學研究方法、範疇的一般理解,注重「中國主體」與「世界眼光」的統一,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從內部研究中國的理論創新。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談德裡克出任「梁啓超紀念講座」教授的意義(董一格記錄整理)

    德裡克記不清自己來過中國多少次了,「總有20次吧」。第一次是1983年,第二次是1989年,再以後頻率越來越高。有時半年,有時兩個月,也有時只是幾天,開個會就回去。然而,出生於土耳其的他,自1969年以後,就再也沒有踏上土耳其的土地。可以說,幾十年來,他與中國的關係,要遠比與土耳其的關係密切。

    德裡克對中國發生興趣是在1960年代中期,那時,他只有20來歲,今天,他年屆古稀,頭髮已稀疏,兩撇惹眼的八字鬍也已花白,但對中國的興趣卻未有稍減。在學術生涯的早期,他以《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中國共產主義的起源》、《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等著作奠定了中國研究權威學者的地位,後來則轉向全球化、後殖民等問題的研究,但他仍然念念不忘20多年前就已著手的關於1927年廣州起義的書稿,「從北京回去之後,我會回到這個題目上,完成書稿」。

    德裡克此次到中國是受清華國學院邀請,出任「梁啓超紀念講座」的第一期主講人,為期兩個月,系列講座的題目是「變革時期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全球現代性的視角」。「出現在以梁啓超的名字命名的這個講座上,我很榮幸,」德裡克說,「這些天來,和老朋友劉東教授、陳來教授,以及他們優秀的學生們課上交流討論,課下喝酒聊天,感覺非常享受。」

    接受記者採訪時,有翻譯陪同,但實際上,應付這樣一個聊家常式的訪談,德裡克的中文綽綽有餘。如果採訪地點不是在清華國學院會議室,而是在酒吧咖啡屋,略飲幾杯,德裡克談興或許會更濃。

    差點參與軍事政變

    「我能受到比較好的教育要感謝父親。父親在土耳其南方的農村長大,高中沒畢業就去經商,生意很成功,一躍成為中產階級。他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我和一個妹妹、三個弟弟都被送到了私立學校讀書。」德裡克告訴記者。

    德裡克上的是在土耳其享有盛名的羅伯特學院(Robert College)。這所學校由美國人創辦於1863年,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其教學內容和方法完全是美式的。小學畢業後,德裡克即進入羅伯特學院,先花兩年時間學英語,接著讀中學、大學,前後達13年之久。

    上大學,德裡克想學物理,但父親不同意。那時搞物理很難賺錢養家,最好的選擇是做工程師。在父親的幹預下,德裡克讀了電子工程專業。德裡克的如意算盤是,將來到美國留學,再從工科轉到理科,但沒想到的是,他最後的選擇是文科。「我到美國後轉學歷史讓父親非常生氣。我向他報告這個消息,他甚至沒有回信。」德裡克說。

    實際上,去美國之前,他就對歷史學感興趣。1960年代是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冷戰正酣,1962年發生了古巴危機;第三世界的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在土耳其,1960年發生了軍事政變。這些事情是怎麼回事,他想弄明白。他覺得歷史能給他一些答案。

    1963年,大學三年級的德裡克擔任學生會會長,發起了一個研究凱末爾——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的系列講座。他們邀請軍人、婦女領袖、左派、右派等各方人士到校園裡發表演講,受到歡迎,也讓一些伊斯蘭主義者不高興。「我那時表現得『很進步』,以至於有人說我是共產黨。」德裡克說。

    德裡克的活躍受到了軍人的注意。1963年的一個晚上,軍方人士請他到一個宮殿裡開會,問他肯不肯參加政變。「我從事的是思想活動,不是政治活動。」德裡克這樣回答他們。

    在臺灣學漢語、淘舊書

    1964年,24歲的德裡克獲富布萊特獎學金(Fulbright Fellowship),前往美國,入讀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但讀了兩個月,德裡克發現,相對於物理學,他更想學歷史,具體則是中國歷史——和土耳其一樣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革命成功,他想了解,這場革命是什麼性質的。

    於是,德裡克跑到歷史系,找到了研究日本史的著名學者Harry D. Harootunian教授。Harootunian聽了德裡克的自我介紹後說:「學物理的學生都很聰明,如果物理系可以接受你,我們大概也可以。」

    研究中國歷史,首先要學漢語——這可讓德裡克吃盡了苦頭。那時,羅切斯特大學沒有教漢語的老師,也沒有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德裡克只能先學日本歷史、俄國歷史等等。

    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德裡克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語言系學習。伯克利是美國漢學的重鎮之一,在這裡的兩年時間裡,德裡克學習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也聽了何炳棣、魏特夫等著名學者關於中國歷史的講座。

    1969年至1970年,德裡克前往臺灣,繼續學習漢語。臺灣大學斯坦福中心為美國研究生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一天十個小時學習語言,讀的材料越來越難,「比如章太炎的作品,很難懂」。

    在臺灣的另一大收穫是收集舊書刊。人們在大街上賣自己二三十年代買的圖書雜誌,德裡克淘到了對自己後來寫博士論文非常有用的《讀書雜誌》。德裡克跑去拜訪陶希聖,並買齊了陶希聖發表於二三十年代的著作,「都是幾十年前的原始版本,在大街上找到的」。

    「那時候臺灣非常有意思。電影院正片上映之前,大家要站起來唱三民主義的歌,要看講述蔣介石如何辛勤工作的紀錄片。另一方面,在大街上,關於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的書並不難買到。」德裡克說。

    「60年代的經驗」

    德裡克自稱屬於「60年代的一代人」。1964年他到美國時,適逢越戰升級,隨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60年代也是美國黑人解放運動的高潮年代,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正如火如荼。這些運動,德裡克或多或少參加了。同時,他也把目光投向第三世界國家的解放運動,以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1966年文革開始時,德裡克正在伯克利。當時,東亞語言系的漢學家很少就文革發言,而歷史系、政治系、社會系的師生對文革卻特別關心。老師們看法並不一樣,常常吵得不可開交。「有一位Chalmers Johnson教授對文革的評價是:『沒有別的解釋,中國人發狂了!』而另一位Franz Schurmann教授則支持文革,他甚至跑到香港去買《毛主席語錄》,問那裡中國公司裡的工人們能否準許他參加自我批評活動。這兩位教授經常有衝突。而我們這些研究中國的研究生多半是支持文革和毛澤東的。」德裡克說。「他們兩人都是偉大的學者。直到去年去世,Schurmann一直都是一位激進的學者。而Johnson在後來的歲月裡成了一名強有力的美國外政策的批評家,他最近剛剛去世。」

    在這種對中國政治進程的持續關注以及不斷爭論中,德裡克逐漸形成了對中國問題的個人看法。「我和一批年輕學者認為,像費正清等老一代漢學家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看法是不能接受的,我們應該選擇新的路線。1975年,我們創辦《近代中國》雜誌,作為自己的陣地。」德裡克說。

    年輕一代學者中,大家的觀點也並不一致。雖然是「革命派」,但德裡克與「太熱情」的毛主義者常常發生衝突。1976年,《近代中國》組織了「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專題,很多老一代學者發表文章認為「毛澤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有的年輕一代學者則認為「毛澤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我認為他們說的都不對。老一代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歐洲以外的人無法真正了解,我覺得有太強歐洲中心的色彩。年輕學者認為毛澤東實踐的是純正馬克思主義,我也不同意,因為第三世界的情況和歐洲並不一樣,馬克思很少談到第三世界不同國家的情況。」德裡克說。

    1971年,德裡克尚未完成博士論文,就到了杜克大學任教。在年輕一代學生身上,1960年代的影響依然清晰可見。他的一些很聰明也很有社會關懷的學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成了毛主義者。他們的毛主義是「聽黨的話」、「槍桿子裡出政權」等等。這些學生決心反對美國的種族主義,他們花費大量精力和種族主義組織3K黨做鬥爭。這一鬥爭在1978年11月的對抗中達到高潮,其間和德裡克非常 親近的幾個學生被3K黨徒殺害。這件事給了德裡克極大打擊。「這件事強化了我對教條主義的懷疑,讓我明白,不能沒有分寸、不計後果地絕對忠誠於一種意識形態。」德裡克說。

    不管怎樣,「60年代的經驗」對德裡克有深遠的影響。他那種左派的立場、理想主義氣質、批判質疑的態度,不能不說是60年代的饋贈。

    第一個把全球化概念

    介紹到中國的學者

    1983年,距離他開始研究中國已將近20年,距離他的成名作《革命與歷史》發表也已有5年,德裡克第一次來到中國,近距離地觀察這個國家。「那時的中國還很窮。老百姓很少有肉吃,但還是給我們很多好吃的,肉呀什麼的,很熱情地招待我們。那時的中國是很有社會主義的味道的。」德裡克回憶說。他對當時中國單位體制下的死板管理也印象深刻,「我們住在南京大學專家樓,如果晚上回去太晚,就只有爬牆進去了」。德裡克在演講中談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南大老師給的評語是「不正統」、「修正主義」,但一些學生很感興趣,晚上跑來和他切磋馬克思主義。

    在德裡克看來,1980年代的中國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一邊是開放,一邊是控制,「我們那時都不清楚中國會向什麼方向發展」。這種不穩定發展到後來就是1989年,那年,他第二次來中國。

    德裡克第三次來中國是在1993年。受俞可平的邀請,他在中央編譯局做了題為《全球化與世界體系分析》的演講。「1980年代我到臺灣,已經有人討論全球化問題。但我1993年演講時提到這個名詞,在場的學者還是第一次聽說,對Globalization怎麼翻譯還有一番討論。後來人們說,德裡克是第一個把全球化概念介紹到中國的學者。」德裡克說。

    進入1990年代以後,德裡克從中國革命史的研究轉向了全球化、後殖民等問題的研究,出版了《革命之後:警覺全球資本主義》、《後殖民氛圍: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批評》等著作。由於這些撰述,德裡克被認為是對後學的崛起以及各種與後學相關的術語進入學術話語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特別是,作為左派史學家,他提出後革命和後社會主義兩個術語,在國際和中國學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後現代問題上,他與自己在杜克大學的同事、後現代主義權威理論家詹姆遜觀點頗有不同;在後殖民問題上,他與霍米·巴巴等學者的看法也多有分歧。這種不同和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關注和研究第三世界——其中主要是中國——的獨特背景。即使是後學研究、文化批評,他也常常以他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的精深研究作為立論的主要根據。「我首先是一個研究中國的學者,」德裡克說。

相關焦點

  • 譚好哲:「文學革命」與中國現代「人生論」文藝觀的確立
    作者/ 譚好哲,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原載/《文史哲》2019年第6期,36-41頁壹以倡導「文學革命」而著稱史冊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歷史節點,自此以後,中國文學正式走向「現代」之路,這個現代是時間維度上的,更是精神維度上的。
  • ​現代物理學革命(慕課講稿)
    我們今天要探索的內容是「現代物理學革命」(The modern revolution in physics)。這個話題分為現代物理學革命的序幕、相對論的建立、量子力學的建立三個小節來講。「現代物理學革命」是一個公認程度很高的概念,與之前哥白尼到牛頓那一段被稱為「近代科學革命」一樣,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讀到最後:「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赫拉利筆下的這部人類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來記載歷史的,更多的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思考:人類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追求快樂嗎?那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是越來越快樂了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 參觀紅色聖地 追尋革命精神!莒縣夏莊小學開展紅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 通訊員 張志華 日照報導  為更加紮實開展「參觀紅色聖地,追尋革命精神」主題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直觀地了解革命歷史。11月28日,夏莊小學組織30名黨員前往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  革命歷史展館裡,一幅幅照片、一個個場景述說著革命鬥爭的艱苦卓絕和萬般艱辛,展現了浴血奮戰、艱苦奮鬥的革命歷程,紅色革命精神觸動著每位黨員教師。
  • 貝建中:追尋現代建築設計下的中國表達
    荔枝新聞訊 20日上午舉行的江蘇發展論壇上,美國紐約貝氏建築事務所總裁貝建中作了「追尋現代建築設計下的中國表達但是我的父親給我起了一個很有革命色彩的名字:建中,藉以表達他對祖國的關愛之情」。   貝建中同時深情回憶了1976年第一次回到故鄉的情景,「我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到蘇州的情景。我們遊覽了所有的著名園林,其中包括曾經屬於我叔爺爺的獅子林」。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但極為諷刺的是,「邏輯與實驗」再加上所有科學或知識的媒介工具與前提條件——「表意文字」(漢語概念或稱「漢字密碼」),三者均是較晚才從中國被引進到歐洲的。先略談兩個「法寶」。其他兩位西方學者也說:萊布尼茨的理想是和中國表意文字聯繫在一起的,亦即,普遍通用語言的思想:每個符號代表一個概念,……它近似於現代邏輯符號。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簡稱民革,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創建、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 高中歷史教案: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學案
    高中歷史教案: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學案 2012-09-23 23:2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我肅然起敬:「書出版後定要送我一本,這本書也一定要在中國翻譯出版。」這是我與韋斯特曼在2005年春天裡的約定。有讀者這麼評論:「大致上,這本書介紹了『哥白尼革命』之被稱為『革命』的原因,論及傳統天文學、信念等等對思想的束縛,也指出了其中為後來的變革所留下的縫隙;討論了哥白尼本人所做的工作及後繼的影響,指出革命並非只是天文學家或哥白尼本人的事。對科學哲學、科學史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因為哥白尼革命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我肅然起敬:「書出版後定要送我一本,這本書也一定要在中國翻譯出版。」這是我與韋斯特曼在2005年春天裡的約定。有讀者這麼評論:「大致上,這本書介紹了『哥白尼革命』之被稱為『革命』的原因,論及傳統天文學、信念等等對思想的束縛,也指出了其中為後來的變革所留下的縫隙;討論了哥白尼本人所做的工作及後繼的影響,指出革命並非只是天文學家或哥白尼本人的事。對科學哲學、科學史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因為哥白尼革命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每一次的大統一,都可認為是物理學的新革命。而每一次新革命都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許多基本概念和看問題的方式會發生變化,隨之描寫世界的語言、數學工具也會發生改變。」 歷史上的物理學革命,充分說明了這一觀點。
  • 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是什麼?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撰寫《〈共產黨人〉發刊詞》、論述新民主主義理論時,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 科學革命都是這樣產生的!
    現在是西學東漸,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如果能夠和中國古代哲學結合起來,一場更偉大的科學革命就會產生。很多人不了解哲學,認為它僅僅是空洞的設想,是不可靠的猜測,而精密儀器觀察到的就是客觀實在。確實,科學革命往往產生在不意當中,尤其產生於民間,而不是科班當中。原因很簡單,它們有著優厚的工作條件,汗澇保收,是很難認識到自然規律對人的決定性。比如有一次我問何祚庥,我說:「請問何院士,你科學基礎這麼雄厚,能不能告訴我,決定人的自然規律是什麼?」他竟然回答:「你問的問題不科學!」
  • 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革命道路的開端
    他由五卅運動和各地農民運動的經驗認定:他們「對於革命的態度,在平時各不相同;但到戰時,即到革命潮流高漲、可以看得見勝利的曙光時,不但小資產階級的左派參加革命,中派亦可參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挾,也只得附和著革命」。【《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頁。】理論上的清醒,帶來行動上的堅定。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科技革命在現代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佔據著特殊位置,它能夠塑造人類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改變科學技術的結構體系,牽動全球科技中心轉移,推動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以及國家地位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升降。  科技革命的歷史意義  科學革命是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從今天起《峰雲讀書會》幾篇文章介紹,林毅夫先生的《解讀中國經濟》,內容讓我們感覺眼前一亮或眼前一黑,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內容。今天首先介紹一個有意思的題目: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選這個題目是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古代的科學叫不叫科學?
  • 魏曼華: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下)
    (二)「教育革命」是中國教育現代化過程的中斷與逆轉 大躍進中的「教育革命」,批判、拋棄了既有的現代教育模式,但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新模式,只有破壞,沒有創新,導致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斷裂,從總體上看,它與教育現代化和現代教育背道而馳。
  • 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
    現代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原始的籠統的民族排外不同,被壓迫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壓迫國的階級解放運動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孤獨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已經不是適宜於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工具了。(三)中國各社會階級在民族運動中的趨向--無產階級之領導地位在半殖民地的中國,他目前趨向一個民族革命及其各階級在此革命運動中的關係,和別的經濟落後民族都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資產階級的民族運動,雖然有了多年歷史,總不能逃出妥協而流產的運命,這是因為前此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還未發展到參加此運動的緣故。
  • 從國別案例入手 探索科技革命和現代化研究的新路徑
    我國政府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建設「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科技革命」和「現代化」是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是學術界孜孜探求的重要課題。
  • 抗日英烈胡一新: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樂天派」
    抗日英烈胡一新: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樂天派」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雨蕭 王靖  2018-12-13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2日電(記者王雨蕭、王靖) 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元山子鄉,冬日的陽光下,胡一新烈士塑像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