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以民引外、內外聯動——「雙循環」背景下的杭州「引資密碼」
如今在杭州,數字經濟和新製造並舉的雙驅路徑,已讓這座「自古繁華」之城正加快蛻變。
編者按:2020年註定不平凡,「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場疫情突如其來。
在城市經濟發展的「保衛戰」中,以杭州為代表的長三角核心城市展現出了充足的經濟韌性、產業活力和市場潛力,成為中國經濟頂住疫情的衝擊、持續強勢反彈的重要支撐力量之一。
中心城市引領發展正當時。如今在杭州,數字經濟和新製造並舉的雙驅路徑,已讓這座「自古繁華」之城正加快蛻變。常住人口超千萬、經濟總量超1.5萬億元、人均GDP超2萬美元,成為這座江南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詮釋著走向國際的杭州所擁有的全新面貌與發展機遇。
展望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在全球經濟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的價值被重新評估後,城市發展的實力與潛力正如錢塘江水奔騰入海,迎來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微醫誕生在杭州似乎有一種必然性。」
11月的午後,位於蕭山的杭州灣信息港小鎮陽光明媚,微醫高級副總裁彭彬彬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開放包容的環境和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是這家完成多輪境外融資的獨角獸企業起步的關鍵。
蕭山的杭州灣信息港小鎮(圖/蕭山信息港小鎮官網)
「比如,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全國其他地方,一家線下醫療機構的成立審核周期十分漫長。而在杭州,我們落地了全國第一家全科中心,在所有程序合規的前提下,從拿證、合規性檢查到全面接入杭州醫保,杭州都展示了極高的效率,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離此不遠處,全球汽車零件巨頭採埃孚剛剛完成了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生產線的安裝調試。投入生產之前,採埃孚再度追加在杭投資,開始建設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二期項目。
圖/圖蟲創意
城市的另一側,世界500強之一德國林德工程,剛剛將其亞太區總部落在了西湖旁邊。
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一大批境外資本正「用腳投票」、以「真金白銀」的方式選擇投資杭州。
而在數據與排名之外,杭州也正在優化引資結構、構建數字經濟和新製造業「雙引擎」,推動產業鏈精準招商和「以民引外」,民營企業境外上市或海外融資後紛紛選擇返投杭州。新形勢下,一個高質量利用外資的「杭州樣本」正在成型。
政府「上門服務」,持續提升投資環境
受疫情與經濟衰退影響,今年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較上年同期減少49%,預計全年同比降幅將高達40%以上。
儘管外部環境嚴峻,但杭州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杭州市投資促進局(以下簡稱「杭州投促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0月份,杭州新引進外商投資企業602家,實際利用外資58.3億美元,同比增長10.3%,超平均進度10.8個百分點。在全國10大重點城市(GDP前十位)中,杭州市利用外資總額列第4位、同比增幅列第3位;在省會城市中,杭州則位列第一。
結構上,1-10月份,高技術產業實際利用外資20.4億美元,佔全市總額的35%。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佔比較高,達26.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更是增長95.1%。
多位在杭外資企業表示,疫情之後,企業的產能和銷售正在快速恢復,部分企業出現了逆勢增長。比如,東芝開利空調預計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20%以上;賽諾菲製藥計劃增加新品種藥物生產;博世電動工具也新投產了馬達生產線。
而從長期看,這些企業選擇在杭投資看中的正是杭州持續提升的投資環境。
「杭州為企業服務的態度和效率令我們印象深刻,涉及政府的事務性辦理都是一條龍服務的,杭州現在是『最多跑一次』,事實上很多時候企業甚至一次也不用跑,政府都是『上門服務』的。比如我們園區就有黨群服務中心,工商、稅務等部門都是在園區現場辦公的。」談及杭州投資環境,彭彬彬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多次提到杭州「一條龍」式的政府服務。
林德工程亞太區財務長Joe Buetzler對此深有同感,近七年林德工程有20個來自境外的員工家庭搬遷至杭州,其中涉及家具入境、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杭州政府協調下,所有流程都非常順利。
位於下沙的松下家電工業園不久前迎來了自己的醫院,企業員工可以在食堂二樓直接使用醫保看病。「杭州衛健委等方面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他們推動社區醫院進園區,派出了醫生到園區幫我們排憂解難。」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亮介紹。
他還表示,杭州教育局等多個部門也正在討論解決企業員工的託幼問題。「預計今年寒假會有一個託幼所搬進園區,這可能成為開發區,甚至杭州的頭一個。」
吳亮表示,杭州的這些措施有利於招徠並留住人才,而人才集聚也正是松下投資杭州的主要原因。他介紹,僅僅與松下一橋之隔的下沙高教園就坐擁14所高校,每年畢業大學生近20萬,這為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近年來,杭州在房租補貼、人才公寓、子女就學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成為對年輕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的人才淨流入量位居全國第二,截至2020年7月底,杭州今年新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人數234072人,已超過2019年全年的總數。
而松下僅在杭州就設立了六家企業,除了日本東京、大阪之外,松下在杭州建設了有「海外第一號」之稱的最大的全品類旗艦店,松下還計劃在西湖旁邊再建一個「二號店」,並將此打造為杭州的一個地標性網紅。
產業鏈精準招商,打造引資「雙引擎」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的「點式招商」容易造成產業空間的碎片化,無法形成產業競爭力。為了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杭州正在用產業鏈精準招商模式為這座城市描繪下一輪產業藍圖。
2019年5月,杭州發布了《全市「一盤棋」產業鏈精準招商工作制度(試行)》,旨在進一步深化產業鏈精準招商,提升產業投資促進競爭力,做好「補鏈」「強鏈」「擴鏈」等工作。
所謂「產業鏈精準招商」,是指以培育產業集群為目標,以招引標杆性企業和引擎性項目為核心,引進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從產業鏈發展為產業集群,再形成產業生態,從而推動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圖蟲創意
目前,杭州正圍繞生物醫藥、航空製造、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謀劃產業鏈精準招商。通過「建鏈」「補鏈」「強鏈」,打通上中下遊,形成產業鏈集群化發展。
在這一思路引導下,今年以來,德翼高科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研發製造項目、阿斯利康中國東部總部以及生命科學創新園項目、螢動人工智慧項目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
今年9月,採埃孚再度在杭州投資近10億元,開展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二期項目建設,這距離上一次投資僅僅過了兩年。
採埃孚傳動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稱,此前的生產基地更側重於組裝,而新建的項目則是一個全鏈條的生產基地,從齒輪加工到電驅動零件成品實現了全覆蓋。
他指出,之所以選擇在杭州投資,源于吉利等數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車企及零部件廠商都坐落於杭州,杭州有著龐大紮實的汽車產業基礎,信息巨頭更能為智能出行貢獻力量。
「採埃孚生產基地的產品主要供給國內的汽車廠商,相信採埃孚這樣的汽車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的加入,定能形成更高的集群效應。」他說。
類似的龍頭企業和大項目在重塑杭州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杭州投促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杭州引進投資總額3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75個(其中新批項目34個,增資項目41個),合計投資總額317.5億美元,合同外資68.0億美元,佔總數比分別為95.8%和71.4%。
其中,製造業項目18個,信息傳輸、軟體項目14個,租賃和商業服務項目12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項目10個。引進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55個,投資總額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29個。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經濟和新製造業正在成為杭州高質量引資的「雙引擎」。
在一些高端製造業的關鍵領域,杭州更加關注招引一些具有一定潛力的硬核科技研髮型企業,特別是一些「卡脖子」項目。杭州各產業招大引強專班正以行業龍頭企業為突破口,以點帶面,積極打造產業生態。
今年以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空產業、港澳四個專班共盯引重點產業項目70餘個,促成籤約和落地億元以上項目60餘個,涉及總投資約1500億元。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是杭州最閃耀的名片。目前,杭州以信息軟體、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領跑全國。自2014年以來,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已經連續21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2019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1296億元,同比增長19.4%,佔GDP比重高達24.7%。
今年以來,在疫情之下,由杭州發起的「健康碼」「直播經濟」「宅經濟」等新興產業更是迅速擴散至全國乃至全球,數字經濟在疫情期間逆勢大幅增長。上半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1833億元,增長10.5%。
彭彬彬指出,杭州一直身處數字經濟第一梯隊,現在更是在著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這一方面是因為阿里等一批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大量數字經濟人才在此集聚;另一方面是因為杭州對數字經濟創新給予了更多的包容、扶持和引導,而以杭州為代表的中國數字經濟也備受境外資本的青睞。
以民引外,推動企業境外融資反投杭州
對杭州而言,境外融資反投本地等「以民引外」項目也是一大亮點。
所謂「以民引外」是指杭州本地民營企業(或自然人)與境外投資者合資合作成立公司,以及杭州本地民營企業赴海外融資後,以境外投資者身份返投杭州。
據杭州投促局初步統計,從2016年至今,杭州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以民引外新批項目達202個,合計總投資210億美元。
圖/浙江新聞
近年來,杭州民營企業國際合作步伐加快。比如,2019年西子集團與全球著名航空部件供應商美國勢必銳合資成立了兩家生產飛機部件的公司,投資額分別達10億美元、7088萬美元。美國運通和連連科技合資設立的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已獲批開業資格,其總投資1.5億美元,是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的支付清算機構。
彭彬彬指出,浙商中一直存在著兩種相互交織的氛圍,一種是「走出去」闖世界,「浙商大都有國際化視野,他們走遍了全球,也把生意做到全球,如果把浙商在全球創造的GDP加起來,可能比本地要多得多。」另一種是,浙商對本地認同感非常強烈,走出去後往往熱衷於反哺故鄉,在浙江本地落地項目。
更重要的是,浙江有著高度發達的民營企業集群。
在近日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杭州一地就有39家企業入圍,相比去年增加3家,杭州入圍企業數量已連續十八次蟬聯全國城市第一。
2019年杭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9378億元,佔GDP的61.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去年末,全市私營企業63.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了14.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杭州民營企業上市或海外融資後返投本地的現象持續升溫。年內杭州已有網易、農夫山泉、泰格醫藥等7家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資金近405億元人民幣。這些民營企業海外募資後主要返投到信息技術、網際網路+、生物醫藥等行業,據初步統計,近三年來杭州市已有22家企業在境外上市,且清一色為民營企業。
更值得期待的是,杭州的獨角獸企業連續多年領跑全國。在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中國獨角獸企業TOP100榜單中,杭州是唯一進入前五的新一線城市。杭州共擁有8家TOP100獨角獸企業,上榜企業估值更是力壓四大一線城市,以1862.5億元的平均估值位居全國之首。
而不久前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與微鏈發布《2020杭州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榜單》顯示,截至2020年6月12日,杭州共有獨角獸企業31家,準獨角獸企業142家,所有企業總估值超3100億美元。新晉獨角獸中,醫療健康、人工智慧、數據和教育領域表現最為突出。
微醫即是其中的代表。彭彬彬表示,在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一些企業選擇赴境外上市,一方面為了塑造企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推動技術發展,接軌高水平、高標準的國際業務,加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而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創新層出不窮,境外投資者對這類企業的認可度很高。數字經濟領域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境外融資的一個主戰場。
而企業境外融資或上市後返投國內,也成為「雙循環」背景下,通過市場機制利用外資的一種新模式。
「在此過程中,企業不僅引入了境外的資金,很多企業還引入了境外的戰略投資者,後者會把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國內公司,有些投資者甚至出人幫企業做管理上的改造。」彭彬彬說。
他指出,在杭州,「上市走出去、技術走回來」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這不但對國內企業的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而且還會產生擴散和溢出效應,帶動全行業的整體升級。
(作者:夏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