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自殺事件引發的思考,怎樣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絕路?

2021-01-09 若塵天下

近些年來,學生自殺事件屢有發生,這兩天網上就爆出2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走了,帶給世人無限的嘆息,留給家人無邊的悲痛,這種傷痛像絕症一樣,將陪伴他們的父母一生。

事情很嚴重,但不見那些「專家」出來走兩步,說道說道。鑑於此,筆者作為非專業人士以及非成功人士的典型代表,忍不住要出來講幾句,人微言輕,姑且聽之吧。

這些孩子自殺的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無非就兩點:對自己失去希望,對世界失去希望。

導致他們這樣想的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有:其一可能是家長的期望太高。

其二可能是家庭的不和諧因素影響。

其三可能是過早過多的受到消極的影響,而不去看更多積極的東西。

這些究竟是誰的錯?學校?家長?在此我不好做評論,希望學校和家長協力同心吧。但這些都只是病了以後的藥方,如果我們讓孩子從小就身心健康,避免出現這種病不是更好嗎,如果得這種病即使暫時沒犯,後遺症也很嚴重。

在此就不說建立什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個太大、太空了,我們一些家長都不具備。我只是覺得教育孩子從小,有以下幾個方面要注意:

一、要告訴他,什麼是人,人跟動物有什麼區別,人應該怎麼做。凡事都有規矩。人類社會有道德約束,有法律約束,哪些事可為,哪些事不可為。如果從小就無法無天,隨心所欲,長大了可想而知。

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做上述事情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要告訴他為什麼,讓他自己去思考,別再用哄騙那老一套了。否則他只是一個純粹聽話的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一天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做了,或者告訴他的那個人已經不能做出正確判斷時該怎麼辦。

比如說馬雲開始是名教師,他辭職下海時他的家人肯定會勸他,他事業遇到挫折時,他的親朋好友肯定有人勸他放棄,如果馬雲聽話了,那你們今天就不會知道有個叫馬雲的人。

三、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承受挫折的能力。為什麼70年代、80年代的學生很少有自殺的行為,因為那時候生活困苦了,大家都知道通過學習考試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想必大多數人都深有體會。

天有風雲不測,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證你們家的」少爺「、」小姐「將來就一定有人侍候。所以少些寵愛,儘量讓他們體會生活的艱辛,具體怎麼做很多人都在說了,大家也都懂得,在此不再重複。

四、培養其主動求知的欲望。什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就開始拼,家長累,學生更累,老師也累,有些老師不僅「累」還很「忙」。如果讓他們主動去學習不是更好嗎,這樣不只是事半功倍,是事半功十倍、百倍。

動物出生後還要學習生存覓食的本領,原始社會的人要學怎麼樣製作鋒利的石頭去獵取動物為生,那現代社會的人出生後要學的本領肯定要更多,有些東西都是作為一名合格的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道理講清楚了,他們想明白了,自然就不用多操心了。

在此基礎上再去跟他講理想談夢想。所以不要捨本逐末,就像建高樓一樣,你根基不打好,建再高再大有什麼用,脆弱的靈魂承受不了那麼高大上的理想。

五、老師和家長要因材施教。不要跟「隔壁家「、」別人家「的孩子比,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但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道路千千萬,條條通羅馬。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世界少了哪一行哪一業都不能正常運轉,所以人人都應該得到尊重。

但不同職業所創造的價值肯定不一樣,一般來說,貢獻大的,能獲得更多的財富、尊重和社會地位。但貢獻少的人就不想獲得更多嗎?也想,在美國,人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做美國總統,在中國,人人不都想做馬雲嗎。但是,有些因素是先天的,是無法改變的,比如馬雲在國外發現網際網路還可以賣東西的時候,你可能還在鄉下玩泥巴。

不是人人都能做總統,人人可以做馬雲,不管是鷹還是小雞,你只需創造適當的條件,如果它是只鷹,自然會飛起來,如果是只小雞,你就別總想讓它像鷹一樣高飛,就讓它做只快樂的小雞吧。前提是不管鷹還是小雞,首先都要學會生存的本領。

六、當孩子意識到這個世界消極的一面時,要及時引導,讓他看到更積極的一面。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會有絕對的公平,如果有,世界就不會再多姿多彩,將變得單調乏味,人人都一樣了,人類就沒有奮鬥的動力了,各行各業也沒法分配了,恐怕人人都過不下去,都要去自殺了。

所以,你所能把握的,是盡你所能的讓人生更精彩。這個世界,從古至今,古今中外,以前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絕對的公平,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競爭,有個人與個人的競爭、有家庭與家庭的攀比、國家與國家的爭鬥,有公平的競爭,有不公平的競爭,生存和競爭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人類也一直在修補規則,減少惡性競爭,雖然談不上盡善盡美,但至少可以避免人類社會的滅亡。你試想,如果沒有競爭,就不會有文明的進步,那麼現在大家都還拿著石頭跟動物在戰爭吧。開始有道德約束,後來有國家內部的法律約束,現在有國際法,以後可能還會有宇宙法。

可憐天下父母心,最後願你和你的孩子都有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若有贊同,請加關注。如有異議,你該怎麼噴就怎麼噴吧,反正評論區面積夠大。

相關焦點

  • 西安一女大學生自殺事件,真相背後隱藏著被人忽視的線索
    前幾天一則女大學生校園自縊事件讓人感到很可惜,23歲鋼琴系女大學生,形象甜美可愛,曾獲獎無數給父母爭得了許多榮耀,父母一直視她為掌上明珠寄予厚望,但卻身患抑鬱症的困擾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什麼原因才讓她走上絕路,讓我們一起揭開真相背後被人忽視的線索。
  • 保護少年的你丨@各位家長 孩子遭遇學生欺凌事件該咋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做了定義
    ,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對學生欺凌進行了定義,並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等。
  • [學子論文]自殺報導的標題分析
    摘要: 自殺報導的標題分析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自殺報導的現狀以及標題的形式特點;二是出現這樣的自殺報導標題的原因解析;三是媒體選取的標題對於報導有什麼作用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四是媒體應該如何進行自殺事件的報導,怎樣選取報導標題。
  • 檢察官呼籲多方幫扶涉罪未成年人 防治校園暴力
    正義網北京5月29日電(見習記者 胡玉菡 通訊員 莊子 李美霖)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哪些特點?校園暴力之痛該怎樣預防和應對?如何幫助涉罪未成年人更好地回歸社會?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檢察院檢察長李永軍日前做客正義網微訪談,圍繞上述話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 學童上吊自殺留下恐怖漫畫
    而校園暴力也不僅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更令人擔憂的是教師團體中也出現了一些素質極差的老師,他們也在日常的教學當中無形的對學生產生暴力行為,使得被暴力的學生無法在學校取得幫助。四川綿陽一位學生晚飯後在家中自盡,生前留下了一張漫畫,父親看完漫畫後幾近崩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教授也自殺 韓國「清華」連環自殺事件幕後
    有媒體直言不諱地批評說,徐校長為了他的「世界第一」的目標,把學生當成了學習機器,「過分重視學業一邊倒的『精英教育』」,而在人性教育方面明顯不足  不久前,韓國最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地位相當於韓國「清華大學」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接連發生四名大學生和一名教授自殺事件
  • 特級教師方培君:由兩則案例引發的有關「教育懲戒」的思考|夜讀
    多年來,她對思政課特有的整體教學結構「明理、激情、啟思、導行」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對於如何提高中學政治課的「信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於如何把思考的鑰匙交給學生、開啟學生思維的潛能等方面進行了努力的實踐。
  • 花季凋零:北大一女生自殺事件的前前後後
    牟林翰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2015級本科生,曾任北京大學學生會第三十四屆執委會副主席。而包麗自2017年9月起任北京大學學生會文藝部部長,是北大學生會第35屆執委會主席團候選人。  社會影響——南方周末《「不寒而慄」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的報導發出後,引發輿論震動。
  • 湖北襄陽夫妻沉迷邪教三贖基督20年 走上自殺絕路
    3月初,一對來自湖北襄陽、痴迷於邪教三贖基督的夫妻,在自救、他救以及基層組織救援都不足的情況下最終走上絕路。他們信奉的其實並不是基督教,而是一種叫三贖基督的異教,其核心內容是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只有教主才能拯救世人。邪教組織在農村的迅速傳播並不罕見,自殺的男子劉宗保也曾是家族裡的長子長孫,擁有當時農村不多見的高中學歷,卻在信教20多年後,最終選擇自殺救贖。
  • 北京900餘輕刑未成年人犯罪檔案被封存
    比如學校的教學、生活措施存在安全隱患;個別教師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存在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在本市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某武術學校的學生霍某,偷玩教師張某的遊戲機被發現後,張某在課上就對霍某進行毆打,導致霍某全身多發軟組織挫傷,腦外傷後神經反應、左耳鼓膜挫傷。
  •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描繪「生存在數位化中的未成年人」
    藍皮書指出,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流行文化較為敏感,追新逐潮;網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言語和行為;青少年群體在網絡流行文化熱點事件中的參與度高。建議,應該從更宏大的視野認知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意義,高度關注網絡流行文化對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呼籲青少年摒棄和遠離不健康的網絡流行文化,警惕網絡流行文化背後資本市場等運作造成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矛盾和損失。
  •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評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譚琳 ) 「六一」來臨前夕,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和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公布了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這一結果是在對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期間發生的兒童保護事件、政策等進行系統梳理,經未成年人保護專家評選後最終確定。
  • 在中學生犯罪預防中引入情境預防的探索與思考
    在校學生犯罪比例較高的嚴峻態勢促使我們作出思考,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特別是中學生犯罪預防工作,這既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管理工作,也是學校一項功在千秋的希望工程。本文以近年來中學生犯罪案件的實證調查為分析基礎,提出對中學生犯罪進行情境預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並提出一些建議和設想,以期拋磚引玉,引起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 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軟體怎樣遠離「狼友」
    烏市一基層檢察院調研發現 利用社交軟體性侵未成年人案增多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軟體怎樣遠離「狼友」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交軟體被廣泛使用。然而,由於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導致利用交友類軟體性侵案件呈多發趨勢。
  • 北大自殺學生包麗事件最新進展:牽強的罪名只為最終的懲罰!
    然而,她卻用自殺的方式來告別這個世界。這個事件成為當時大眾所關注的焦點,如今事件有了新的進展。在包麗去世後的200多天內,她的男朋友「牟牟某」被逮捕,涉嫌罪名是「虐待罪」。兩人曾都是北大的學生,而且都曾為學生會的幹部,但是兩人在戀愛期間,牟某某多次對包麗施加語言暴力,據包麗的媽媽稱:「自己的女兒被牟某牟所精神控制」。2019年10月9日,包麗在北京一賓館內服藥自殺,送醫院搶救後,她一直處在昏迷狀態,一個月之後,醫生向家屬宣布其腦死亡!
  • 網絡社會學|迪爾凱姆:《自殺論》
    印象中,第一次聽說它是童年時候,而成年後,耳聽的自殺更多了,有些還發生在身邊。進入網絡社會,網上更是頻頻曝光自殺。有時候思考,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自殺這種現象?小時候覺得自殺很恐怖,因為大人說起時都是臉色沉重、語調低沉且時有哽咽。後來覺得自殺的人很慘,他們選擇自殺前內心必定衝突絕望,自殺後樣子讓人不忍見,活著的人還對逝去的他們指指點點,這些都令人沉重壓抑。
  • 250頭海象爬上80米懸崖,集體跳崖自殺
    引言:雖然人類在幾萬年前就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但我們還是需要時刻關注自然界的動態,否則我們根本不知道人類已經給其他生物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海岸,就生活著一群受到人類間接傷害的海象。今年四月份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8分的紀錄片《我們的星球》在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的同時,還讓人類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同時這部紀錄片也告訴了我們,大自然存在原始、美麗的一面,也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殘酷一面,而殘酷的那一面很多時候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其中有一集將鏡頭聚焦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海岸上,這裡生活著數不勝數的海象。不了解情況的人還以為這裡是生物的天堂,如此多的海象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 靳玉萌: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築牢法治屏障
    ,正是要回應社會關切、關注堵點痛點、滿足群眾需求,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學校、幼兒園的教育、保育職責;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努力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增設「政府保護」專章,細化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責……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為做好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法律保障。
  • 男性自殺現象引發的思考:社交完美主義作用幾何
    奧康納是在研究美國大學的學生時第一次接觸到社會完美主義的。「我當時以為在英國不會適用,而且肯定也不會對那些生活困難的背景的人適用。但我錯了。這是個非常頑強的現象。我們在格拉斯哥最不發達的地區也見到了這種現象。」最初的研究開始於2003年,以22名近期嘗試自殺的人為評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