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已至少5名優秀學者英年早逝!科研工作者健康不容忽視

2020-11-11 學術橋

來源:各校官網、科學網、中國科學報、科研大匠


近年來,在工作、生活的層層重壓下,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科研人員因病逝世的消息屢屢傳出。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今年10月份至今,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已有至少5位優秀青年學者倒下。他們都才40出頭!同濟大學李斌教授終年53歲),都正處在生命的黃金年紀,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健康不容忽視。


左起:李曉峰、孔維治、司佳、張目強、李斌


李曉峰 41歲



2020年11月2日19時30分,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師李曉峰,因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無效,不幸於在北京市逝世,年僅41歲。


李曉峰2006年9月博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同年留校工作擔任講師,2020年7月晉升為副研究員。


他長期從事國防領域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侵徹引信、群彈藥引信及虛擬試驗技術等方面做出重要學術貢獻,先後指導研究生14名,所主講的多門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主持科研項目16項,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1項,出版專著2部、教材1部,授權發明專利12項,發表論文10餘篇。


李斌 53歲



10月5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同濟大學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李斌在同濟大學不幸離世,年僅五十三歲。


李斌199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本科;1994年赴日本大阪大學留學,獲工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起,任大阪大學助理教授;2004年起,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兼任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 (ASR)編委委員,中國環境行為學會(EBRA)副會長,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養老設施專業委員會委員,無障礙建設工程聯合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及專家委員、副秘書長。


他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治學嚴謹,學識淵博,為建築設計理論與環境行為方向培養了大量優秀專業人才,帶領團隊完成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設計、城市設計、環境設計等項目;積極推動國際間的學術合作,對促進中日建築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司佳 42歲



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


司佳,上海人,她2001年獲全額獎學金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留學,2006年8月獲博士學位。2006-2007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講師,兼任聖約瑟夫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赴日本関西大學開展為期一年的G-COE項目博士後研究。她於2008年獲上海市晨光學者基金,於2014年獲得「上海市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性課程」。


司佳的專業和研究專長是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史、出版史等。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工作的13年來,她一直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先後開設「西方中國學研究文獻講讀」、「近代史研究專題講座」、「專業英語」及全英文授課的「西方人在中國:1500-1900」等課程,著有《近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文化交涉》,出版譯作《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並發表論文三十篇。


張目強 44歲



2020年10月23日23時,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目強因病於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年僅44歲。


張目強2000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取得法學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取得法學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生前任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經濟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法、世界貿易組織法。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理事,安徽省法學會港澳臺法律研究會常務理事;合肥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安徽省律師協會涉外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


張目強同志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法、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5項,出版專著1部,是安徽省「省級教壇新秀」、安徽大學優秀骨幹教師。


他的英年早逝不僅是安徽大學法學學科,也是安徽省法學領域的一大損失。


孔維治 44歲



2020年10月31日,長安大學研究生院教師孔維治因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4歲。


去世後,孔維治老師眼角膜捐獻給了陝西省紅十字會,將幫助兩名盲人重見光明,遺體捐獻給了陝西中醫藥大學,生命在醫學教育事業中延續。他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大愛」豐碑上,被世人永遠銘記。


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長為8.6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16小時。


高學歷者每日工作時間更長,睡眠缺乏情況嚴重,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9.29小時。


同時,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都不足5小時,顯著少於其他學歷群體。


除此之外,一些常見的職業病,在科研人員身上發生的概率也較高。甚至有人說,科研正成為一項「高危性」的工作。


據中國科協的調查結果顯示:


四成科技工作者患有某種類型的常見疾病,患頸椎和椎間盤疾病的比例最高為22.4%,其次是高血壓為7.8%、關節炎為7.5%;


三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存在長期身體疲勞或腰背酸痛等亞健康症狀;


近三成的科技工作者從不參加體育鍛鍊,科技工作者群體中的體育人口比例不到四分之一。


2015年,杭州市科協的一項調查顯示,杭州市科技人員中,高血壓、頸椎病高出其他人群3倍以上,亞健康的比例達到50%以上,還有易疲勞、神經衰弱和情緒不穩等亞健康的表現。


那麼,科研人員該如何衝出亞健康?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彭思龍曾以《科研生活:衝出亞健康》為題,分享了他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讓人遺憾的消息,一些風華正茂的學生以不恰當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些年富力強、卓有成績的科研人員非正常離開了人世。


談論中,大多數對這些人表示不理解。為什麼我國的科研人員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怎麼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態?

我們平時看到很多科研人員滿腔熱情,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就我個人少量的觀察,大多數人並不是很健康,不是高血壓,就是糖尿病、前列腺炎、心肺病等,這些大多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病,卻過早出現在了中青年人的身上,儘管有時候並不嚴重,但是也是疾病的前兆,我們稱之為亞健康,發生這樣的現象是有原因的。


以下幾種導致這種現象的副作用是我個人的體會。

一是人情社會的交往模式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是個人情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戰友、同事所包圍,每個人都在介入別人的生活。


因此,大多數時候,國人都要忙於應酬,而應酬的主要方式就是喝酒吃飯。科研人員一樣不能免俗,有時候為了課題,為了一個團隊的發展,也需要同樣的交往。


交往多了,酒宴也就多了,身體自然就消化不了這些交往帶來的副作用,亞健康就自然產生。

二是社會物質發展轉型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社會在過去三十年中發生的最大的變化是物質的快速豐富,從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極度匱乏,到了現在的隨意吃喝,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可是我們的消費和飲食習慣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身體對食物的消化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的。


比如,一個朋友跟我去內蒙古考察旅遊,一天三餐羊肉,他胃口好,每頓都吃得比較飽,第三天晚上,就得了急性腸胃炎。


由此可知,我們改變了飲食結構的同時,我們的身體可能還沒有很快地適應當前的飲食結構,因此各種消化疾病自然就容易產生。


科研人員可能在飲食上稍微注意一些,但是固有的習慣和新的形勢之間的不協調,同樣產生身體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最終表現為亞健康。

三是急速發展過程中的功利性帶來的副作用。


由於我國社會處在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快速的發展使得所有人對未來的期待抱有很高的目標,各個不同集體之間需要在社會中調整自己的位置,誰都不想落後,於是各種競爭性的考核機制誕生了。


這些考核機制假定過去的速度至少保持不變,體制裡的人是能量無限的,因而很多考核也比較超前,而且是快速變化的。


可是,人並不是能量無限的,因此,處於這個考核體制中的所有,不管是領導還是群眾,都比較焦慮,這種焦慮正是很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直接誘因。

四是歷史性人才斷檔帶來的副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面臨著技術性人才的斷檔。於是大量的年輕人提前進入了戰壕,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並不是非常成熟的團隊承擔著一些關鍵的工程,這時候,很多環節都充滿了風險。


只要是比較負責任的領導,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團隊失敗。當遇到一些需要持續好多年的大工程時,壓力可以摧垮哪怕是最堅強的人。

如今看來,人才的斷檔似乎是解決了,但是一個較大的後果是,中青年佔據了大部分重要的位置,後來者呢?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們和上一代比,晉升速度就要大大地放緩,甚至比正常還要慢,他們遇到了玻璃天花板。


錯了,以前是玻璃天花板,現在就是玻璃鋼天花板,如果沒有超強的實力,是很難突破這層天花板的。


這也造成了上位者勞累,後進者憂慮。不管是勞累還是憂慮,都是亞健康的主要兇手。

五是社會撫養教育模式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的青壯年不僅僅要面對工作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現狀也讓他們多了很多的負擔。老人大多數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病,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照顧。


而我國的教育氛圍也讓一個家庭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為了教育一個孩子,大多數時候會犧牲一個成年人的大好青春。


這種對上的養老,對下的過度付出,導致我國的中青壯年擁有了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三座大山:老人、子女和事業。


前不久跟一個朋友聚會,他年紀不大已經滿頭白髮。他就是在我國典型的三座大山下的科研人。


六是醫療保障體系的缺陷帶來的副作用。


我們的醫療體系迄今為止還只是關注表面的疾病,比如每年體檢一次,但是很少有控制疾病的作用。


其原因在於,這些手段只能發現外在的病,而不能發現潛在的病,更不能阻止病情的發生。實際上,美國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同樣面臨社會的亞健康,於是大量的臨床心理學誕生了。


儘管我國的心理學已經拿來了一些理論和方法,但是就個人感覺,在社會生活中還沒有形成氣候。除了一些明顯不正常的人去看心理醫生,一些看似正常,實質上已經亞健康的人,更需要心理介入。


根據上面個人的簡單觀察,避免亞健康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對於人情交往,有所為有所不為。


交往是一把雙刃劍,所有人都覺得累,但是都被這種氛圍所綁架。適當地放下,有節制地往來可能是必需的。


二是飲食結構需要調整,身體要適當鍛鍊。


三是對各種考核看得淡一些。


與其去符合急功近利的考核,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做點有長遠意義的科研。


四是人才要分流,不能總走獨木橋。


要做的事情很多,可做的事情也很多,不一定非要做什麼別人現在認可的事情,走自己的路才很重要。


五是養老服小,在可見的未來這是個很重要的任務,只能想辦法處理得更好。


六是抽點時間看看中國古典文化書籍,看看現代心理學,自己給自己諮詢,可能會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和焦慮。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去專業諮詢。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但是否處於亞健康,自己應該能夠有所感知,並且儘可能了解其原因,避免一些明顯的誘因,主動尋找跳出亞健康的出路,可能是唯一的辦法。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怕健康而放棄了事業,在放棄和追求中間尋找一條可行之路可能是我們主要要思考的。


希望我們都能晚點進入亞健康,為了幸福,為了事業,早點衝出亞健康。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自我調節和注意很重要,但很多科研人員健康狀況堪憂的根本原因在於科研體制與管理方式的不健全導致的身心疲憊。


有一項調研顯示,從心理自我實現的角度看,超過半數的科研人對本身工作的滿意度一般或不太滿意,其中,一般佔46.79%,不太滿意佔9.43%,還有非常不滿意佔0.38%。


造成這個結果的究其根本還是中青年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瓶頸高,層層指標,非升即走的制度造成了上位者勞累、後進者憂慮的現象。


因此,進一步健全、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醫療體系,讓科技工作者都能在寬鬆的科研環境、充分的經費保障、先進的醫療條件下工作,才能在保證科研成果的同時,避免繼類似悲劇續發生。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相關焦點

  • 「青千」英年早逝帶來的實驗室健康啟示
    35歲的北師大化學教授何智因患腹壁轉移腺癌英年早逝。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健康問題就成為了學術界的一大痛點。谷君也曾經就科研過勞症的主題發表過一篇文章(科研過勞?壓力太大?小心「雅痞」症!)
  • 又一青年千人教授英年早逝...
    2016年6月21日,牟陽靈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作報告2019年10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牟陽靈教授因病去世,享年45歲,牟陽靈教授1996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後保送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北美頂尖七校之一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2007~2012年在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工作,2012年作為第二批海外青年千人專家教授回國,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工作
  • 18年10月相繼三名高學歷青年學者離世,是什麼導致了「英年早逝」
    日發布訃告稱,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系系主任金煜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0月6日16時在上海嘉會國際醫院逝世,終年39歲。   據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官網介紹,2012年,金煜作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創新平臺」建設項目2012年(第八期)海外招聘計劃中引進的優秀人才,正式受聘於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 4名山西科技工作者獲得2019國家優秀青年基金!
    山西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梁成虎)8月18日,山西晚報從省科協了解到,在剛剛公布的2019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名單中,太原理工大學李立博、崔豔霞,中北大學唐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陳成猛等4名山西科技工作者上榜。
  • 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徵集:5分鐘快速了解一個科研方向
    基於此,2020年11月17-20日,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暨產業展覽會特設青年科學家論壇,論壇開啟「5分鐘了解一個科研方向」模式,突破思維限制,重點討論科學研究中存在的技術難題與科學問題,幫助廣大青年科研者整理研究邏輯,思考為什麼做研究?如何推進研究進展?
  • 鄂爾多斯40名優秀科普工作者受表彰~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助力鄂爾多斯市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事業持續發展,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協會評選表彰40名優秀科普工作者,他們熱心科普、投身科普、創新科普,在不同的崗位身體力行擔負科學普及的社會責任,以科普服務公眾、創造影響,他們是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為鄂爾多斯高質量發展傾力奉獻的科普人。
  • 上海慶祝首個「中國醫師節」,表彰優秀醫務工作者
    2018年8月16日,醫護人員在上海市首個「中國醫師節」上宣誓。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人均期望壽命從72.77歲提高到83.37歲,平均期望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標保持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上海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正在著力推進。
  • 志存高遠 醉心科研——記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白銀山
    40歲不到即數次獲得世界範圍內最先進研究創新獎項、以突出成就榮獲「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從本科到博士後,這位年僅38歲的優秀科技人才在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科研路上,孜孜不倦,以市場需求為研發方向,在建立細胞系和生殖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性成果。
  • 喜報|我院三項科研成果獲校第六屆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 a corpus-based study of lexical simplification in interpretation」(中文論文名:《基於語料庫的口譯詞彙簡化現象分析》;刊載於Perspectives第27期;指導教授:梁君英教授)榮獲優秀成果一等獎。該研究通過建立交傳、同傳譯文語料庫,直接對比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譯文的詞彙特徵以及詞彙簡化程度。
  • 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2021-01-15 1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快光學優秀青年學者2019年論壇 通知
    超快學科是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主要科研方向之一。
  • 13名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  希望有第三方介入;《自然-生物技術》稱正在調查,沒有進一步結論;韓春雨仍表示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
  • 掌橋科研:一個科研工作者必備的論文下載網站
    這些功能基本上是科研工作的剛需,只需一個網站,就能解決大部分需求,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這也是掌橋科研的定位:面向科研人員,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務平臺,服務科研全流程,全方位提升科研效率。許多朋友還是抱有疑慮,畢竟同類網站良莠不齊。接下來,我將通過一些數據為大家介紹掌橋科研網站。
  • 90後留英博士沈博洋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
    從事電氣工程與超導技術研究,已發表SCI論文60餘篇,主編英文專著一部。2018年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學生(青年學者)最高獎,全球僅6人獲得此項殊榮,沈博洋成為劍橋大學工程系歷史上第一個獲獎者。2020年,沈博洋榮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 疫情以來已至少59名醫務工作者逝世,請記住這份名單
    根據官方通報、公開報導等信息,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4日,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至少有59名醫務工作者去世。其中,湖北有32人,河南、江蘇、雲南、福建、安徽各3人,江西、湖南各2人,廣東、廣西、海南、遼寧、陝西、內蒙古、甘肅、貴州各1人。
  • 從小發明家到長江學者 薛晨陽「用芯感知」世界
    2008年薛晨陽作為高級學者訪問英國牛津大學,2011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系統實驗室做高級訪問學者。  異國求學生涯,讓薛晨陽體會到國外科研工作者的嚴謹。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論文撰寫,每個細節都要求精益求精,而國外異常活躍的學術氛圍也讓薛晨陽受益匪淺,為他日後回國開展科學研究拓寬了思維廣度。
  • 孕婦智齒發炎致細菌感染 專家提醒:口腔健康不容忽視
    紅網時刻7月7日訊(通訊員 程婷婷 嚴曉博)一位二孩媽媽在孕期智齒疼痛發炎,產後則反覆高燒,牙疼加重,口腔不斷流出大量黃綠色膿液,並伴有惡臭,甚至呼吸不暢,生命危在旦夕……如此怪異的症狀,緣何而來?產後一個多月間,曾女士的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甚至需時時擦拭口腔流出的大量膿液,呼吸不暢,夜晚難以入眠,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未果。6月5日,曾女士與家人慕名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門診,找到了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
  • 論科學創新必須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動機
    二是敗壞了人們的心態,科學研究從探索變成了撈錢,從研究變成了鑽營,從創新變成了投機,功利動機過強致使科研動機嚴重缺失。 有兩個動力的總比只有一個動力的要強。學者們普遍缺乏內在動機,這樣就難怪中國科學上不去了。 人們對科研內在動機被破壞的危害性已經有所警覺和動作。中國科學院宣布,從2002年起取消延續幾十年的自然科學獎等三大獎項。
  • 省政府公布新一批110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青島佔近3成
    全省新評110名特聘專家   按照規定,無論是「泰山學者」特聘專家還是「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都實行動態管理,管理期為5年。到崗時間不達標、評審認定不合格等都有可能被取消「泰山學者」資格。根據省委組織部的數字,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取消各類「泰山學者」稱號、待遇40餘人。
  • 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陝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張鋒
    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首個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節日。>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對話渭南節目也將會陸續邀請我市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做客節目,進行訪談。       渭南新聞廣播,或登陸渭南廣播網/華山網聆聽5月25日《對話渭南》完整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