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表示: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

2021-01-09 百姓麗人堂

曾幾何時,人們還在為患上癌症而感到徹底的絕望。而現在癌症的治療情況已有了很大改觀。國內外不斷發布出最新的治療數據顯示,癌症的治療有了較大的進步。同時,國內最大的出國看病諮詢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也表示,國內出國看病的患者主要以癌症患者為主,而他們也由最初的幾名患者發展到上千名患者。

頗具影響力的《柳葉刀》近期發表社論文章稱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是時候認清癌症的「現實」了。癌症的現實一直在改變,一些癌症已經變成了「慢性終生性疾病」。

英國約50%的癌症患者在診斷出癌症後還可以生存10年以上,歐洲和美國最新的數據也發現癌症死亡率正在下降。因此是時候「轉變我們對癌症的觀念」了。來自美國費城FCCC癌症中心的Jeffrey M. Farma也認同這一說法,他說:「我們已經把很多癌症轉變成了慢性疾病,而非容易致死的急症。」他說癌症並非是單一類型的疾病。

「公眾很難理解癌症其實包含了諸多不同的疾病,它們的特點和治療方法都極為不同。」患者和大眾仍然對癌症噤若寒蟬,人們還是很難改變對癌症是絕症的固有印象。

波士頓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Harold Burstein醫生同樣認為,我們早就認識到癌症不是單一一種疾病,但是我不知道人們是否仍認為癌症是不治之症。在其20年的從醫經歷中,Burstein醫生見證了癌症認知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先進的檢測和治療技術,現在癌症的預後區別很大。例如過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預後非常差,但是伊馬替尼(格列衛)極大地提高了5年生存率。

患者、媒體甚至醫生自己都喜歡用「戰鬥」來形容癌症的治療,這實際上不利於對癌症觀念的改變。「我們總是希望贏得戰鬥,如果不成功就會失敗。」正是這種非贏即輸的認識讓人們認為死於癌症是某種意義上的人生失敗。如果放棄這種「戰鬥」的比喻,我們就可以更多關注癌症患者本身,接受疾病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非外來侵略者。越來越多的前列腺癌患者和大齡乳腺癌患者接受了這一說法。

目前人們把癌症視作最恐怖的疾病。芝加哥大學老年病專家William Dale在2011年一項調查中顯示,41%的美國人最害怕得癌症,31%最害怕阿茲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對癌症抱有悲觀的認識。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家Kathyrn Robb在2014年與20名癌症患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他發現人們似乎對癌症的看法有兩個極端。儘管人們認識到了治療結果的改善,然而對癌症的懼怕仍然很普遍。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對癌症和即將死亡的恐懼認識與癌症是一種可治療甚至可治癒的疾病的認識同時存在。

人們對於癌症的擔憂可能正處在一個「過渡」的階段。媒體可以深刻影響公眾對癌症和生存的觀念,美國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教授SusanGubar在紐約時報「與癌症共存」的專欄中,坦然討論她的卵巢癌病情。然而,Dale博士也提到:「我認為主流媒體可能僅僅是反映傳播這種改變,而不是推動這些變化。」他表示,「醫學界和學術界對癌症採取不同的態度和觀點更為重要。」

持久的戰鬥比喻將癌症曲解為不惜任何代價,必須被徵服的疾病。然而它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與其他可能帶來死亡風險的疾病一樣可以並存,尤其是在癌症最為普遍的老年患者中。

盛諾一家專注於嚴肅醫療,只做與生命有關的事。向籤約客戶提供病歷整理、病歷翻譯、國外醫院預約、醫生預約、籤證輔助、醫院收費指導、行程安排、就醫陪同、國外生活照顧、國外緊急援助等出國看病所需的全程服務。

相關焦點

  • 癌症患者海外就醫誤區多 醫療技術差距沒那麼大
    在很多中國癌症患者的眼中,國外明顯有著相比國內更為優越的醫療條件,不少在國內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的患者,選擇赴海外就醫。儘管國外在很多方面,針對不少病症的醫療條件都相比國內優越,但是迥異的醫療體系以及高昂的醫療費用等不利因素,使得海外就醫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 頭皮冷卻法:海外醫療讓患者化療不再有脫髮尷尬
    癌症治療在給患者肉體上帶來疼痛之外,其內心還要承受著治療帶來的各種打擊與負面情緒。下面,盛諾一家分享一個來自海外醫療最新研究技術,他能夠幫助患者解決化療脫髮問題。而且大多數患者都表示使用頭皮冷卻裝置時感覺舒服、很舒服或非常舒服。    另一項研究中使用的是2015年被美國批准國上市的DigniCap(Dignitana AB)。研究中,106位早期乳腺癌接受化療的女患者使用了DigniCap頭皮冷卻設備,另外16名患者未使用。
  • 癌症將不再是不治之症,諾華CAR-T療法獲FDA專家10:0全票推薦批准上市
    CAR-T療法的成功研製讓癌症不再是不可治癒,是癌症治療屆的重大突破,意味著癌症治療的裡程碑式發展。諾華CTL-019申請的適應症是復發或難治性兒童和年輕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目前醫療行業去除癌細胞的方式主要為手術切除和放療化療,但都存在弊端:手術切除存在很大的復發風險且受制於癌症時期;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往往也會對大量殺死正常細胞,對患者造成很大不良反應。
  • 回顧2016:海外醫療領域15位風雲人物
    一方面,FDA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審批和授權將被加速;另一方面,基礎醫療研究得到強調,將向精準醫療計劃、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等研究投入約63億美元資金。她表示如果找到合適的技術突破口,將繼續尋找更多創業機會。
  • 海外醫療3.0時代:麻省總院來華籤約「專屬」私立醫院
    經歷了1.0時代的中國患者海外就醫,2.0時代的海外醫生在線問診,如今海外醫療來到了3.0時代:海外醫療機構正加速跑馬圈地,籤約專屬的本土私立醫院,輸送醫療資源,進一步拓展在華市場。近日,有著200年歷史的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下稱「麻省總院」)終於決定緊接其他美國醫療機構的步伐,前來開拓中國市場。
  • 基因編輯將消滅所有癌症?科學家已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
    如今,人們對CRISPR-Cas9已經不再陌生,這項技術已在生物醫學領域引起了巨變,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技術。該技術使用一種名為CRISPR-Cas9的特殊DNA剪切酶來搜索、剪切並替換DNA的特定序列。日前,來自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有效治癒了帶有宮頸癌細胞的實驗小鼠。
  • 海外醫療父母應該知道的HPV疫苗
    對於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預防癌症的疫苗,HPV疫苗也是很多人關注的。那麼到底什麼是HPV?HPV疫苗到底該不該打?應該什麼時候打?國內大型海外醫療轉診機構盛諾一家將為大家一一解讀。  什麼是HPV?  HPV是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簡稱。人類乳頭狀病毒是一組由150多種相關病毒組成的病毒。組中的每個HPV病毒都有一個編號,稱為HPV類型(例如,HPV-16)。
  • 海外醫療新資訊:聯合療法可改善難治性肝癌的預後
    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通過抑制腫瘤生長和提高生存率來有效對抗難治性肝細胞癌(HCC)的癌症聯合療法。在《癌症免疫治療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描述了聯合療法——利用多激酶抑制劑藥物regorafenib來「重新編程」腫瘤免疫微環境,結合PD1抗體刺激抗腫瘤免疫,提高了肝癌小鼠模型的存活率,其效果超過了每種療法單獨使用時的效果。
  • 海外旅遊布下「醫療陷阱」,售價幾十萬的「抗癌藥」成本僅幾百元...
    「高端體檢」,假冒的國外「醫療專家」解讀體檢報告讓人相信自己是易患癌症人群,進而購買價格動輒幾萬甚至上百萬元的「抗癌藥品」……在公安部的統一指揮下,浙江公安機關近日摧毀一個以海外醫療名義實施詐騙的犯罪集團,抓獲犯罪嫌疑人132名,涉案金額近10億元。
  • 小細胞肺癌並非不治之症,有些可以活過5年,甚至達到10年之久
    在過去老百姓的觀念裡,只要是癌症就是不治之症。隨著醫學的發展,早期篩查技術提升,早期腫瘤發現率提高,很多癌症患者能夠獲得臨床治癒,很多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然而,小細胞肺癌卻是個例外,在所有確診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僅6%的患者在診斷後5年仍可存活,廣泛期的小細胞肺癌5年生存率低於1%,而三分之二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廣泛期,基本沒有治癒的機會,其診斷後的中位生存期約為9-10個月。
  • 海外醫療新研究:腦蛋白可能是胰腺癌新療法的起點
    領導這項研究的費城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副教授、馬文&康斯塔格林伯格胰腺癌研究所的聯合主任Edna Cukierman博士說:「我們開發了一個系統,在一個類似纖維的環境中研究CAFs,模擬它們在胰腺內的行為,我們發現Netrin-G1在CAFs中高表達,它支持胰腺癌細胞的存活。我們還發現,Netrin-G1使CAFs既能為癌細胞提供營養,又能分泌抑制抗腫瘤免疫細胞功能的因子。」
  • 腹膜癌不再是不治之症
    其實,轉診到北京世紀壇醫院之前,於東已因肝部腫物在多家大型醫院診治過,不管是手術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還是中藥保守治療,他都做了積極的嘗試。可身體,卻還是一天天弱了下來———每走幾步路就如同水洗一樣滿頭大汗、氣喘籲籲、頭暈目眩。不僅如此,於東還天天感覺肚子裡有水來回晃蕩,就如同偶爾水喝多了一樣;而尿液,卻一天比一天少。
  • 海外醫療的重大突破 新研究或可逆轉糖尿病?
    醫學發展到今天,糖尿病仍是一種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的疾病,國內外醫學領域都在不斷研究和探索糖尿病的防治,近日,國內最大的出國看病服務機構盛諾一家分享了來自海外醫療領域的一條新消息。他們上周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證實對在3個月期限內每個月5天接受FMD飲食的人類研究參與者而言,這種特殊的飲食會降低這些參與者的癌症、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年齡相關疾病的風險。    針對FMD飲食的早前研究已證實它會緩解多發性硬化症(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症狀,增加癌症化療的效果,降低內臟脂肪。
  • 中國科學家率先開發出癌症檢測生物晶片
    這一癌症檢測生物晶片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生物製品第一類新藥證書,其可同時對十二種臨床常用的腫瘤標誌物進行前期輔助檢測,準確率達百分之八十左右。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不斷出現,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表明,癌症患者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八成。
  • 癌症三年內沒有復發,可高枕無憂?如何判斷身體是否恢復
    」想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很多人看來它就是一種難治療、幾乎等於不治之症的慢性病,所以如果癌症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有好轉趨勢,這無疑是幸運的。  近些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靶向藥物、免疫療法等進入我國,癌症的臨床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
  • 海外醫療患者飲食推薦:菜花 or 西蘭花
    中國的傳統上比較重視食補,據大型海外醫療轉診機構盛諾一家介紹,絕大多數海外醫療的患者和家屬也都非常重視飲食,認為好的飲食可以讓患者的治療效果事半功倍,那麼到底應該如果選擇食材呢?尤其是那些比較相似的食材。以下,盛諾一家就菜花和西蘭花這兩種非常相似的食材作出了對比,方便海外醫療的患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 盤點: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名單,癌症不再是絕症
    近日,諾貝爾各大獎項陸續公布,首先,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由哈佛醫學院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牛津大學的【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 Semenza】,這三位科學家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同時可以分享900萬瑞典克朗(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 空氣負離子機成為癌症患者福音 有效抑制擴散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有一份調查數據表明,當代社會在因病死亡中,癌症已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一殺手,且癌症的發病率仍在持續升高中。之前,在我國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樣調查中,癌症也已緊隨心腦血管疾病之後,高居「榜眼」。癌症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恐懼,大多癌症患者最終是因絕望而終。    面對這一人類的最大災難,現代醫學則顯的束手無策。
  • 海外求醫需謹慎 找中介留神各種「坑」
    中國病人出國求醫熱情近年來日益高漲,公開信息顯示,我國每年僅赴美就醫的患者就達3000人,這使跨境醫療服務市場格外活躍,並且已形成產業鏈。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我國出國醫療中介公司已經有1000多家,但由於缺乏行業監管,亂象叢生。
  • 癌症不等於絕症 腫瘤患者也能活二十年以上
    ,使人們對於癌症有過多的恐懼,認為得了癌症,就意味著生命的終止。腫瘤科專家卻告訴我們,癌症是可以治療的,相當一部分癌症可以預防,患者應該走出認識誤區。   查出肺癌 忌諱談論病情   今年元旦,在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工作的劉先生,淋雨受涼後出現打噴嚏咳嗽等感冒症狀,到藥店買了點藥吃,幾天後不打噴嚏了,但咳嗽沒完全好,斷斷續續的乾咳持續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