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們還在為患上癌症而感到徹底的絕望。而現在癌症的治療情況已有了很大改觀。國內外不斷發布出最新的治療數據顯示,癌症的治療有了較大的進步。同時,國內最大的出國看病諮詢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也表示,國內出國看病的患者主要以癌症患者為主,而他們也由最初的幾名患者發展到上千名患者。
頗具影響力的《柳葉刀》近期發表社論文章稱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是時候認清癌症的「現實」了。癌症的現實一直在改變,一些癌症已經變成了「慢性終生性疾病」。
英國約50%的癌症患者在診斷出癌症後還可以生存10年以上,歐洲和美國最新的數據也發現癌症死亡率正在下降。因此是時候「轉變我們對癌症的觀念」了。來自美國費城FCCC癌症中心的Jeffrey M. Farma也認同這一說法,他說:「我們已經把很多癌症轉變成了慢性疾病,而非容易致死的急症。」他說癌症並非是單一類型的疾病。
「公眾很難理解癌症其實包含了諸多不同的疾病,它們的特點和治療方法都極為不同。」患者和大眾仍然對癌症噤若寒蟬,人們還是很難改變對癌症是絕症的固有印象。
波士頓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Harold Burstein醫生同樣認為,我們早就認識到癌症不是單一一種疾病,但是我不知道人們是否仍認為癌症是不治之症。在其20年的從醫經歷中,Burstein醫生見證了癌症認知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先進的檢測和治療技術,現在癌症的預後區別很大。例如過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預後非常差,但是伊馬替尼(格列衛)極大地提高了5年生存率。
患者、媒體甚至醫生自己都喜歡用「戰鬥」來形容癌症的治療,這實際上不利於對癌症觀念的改變。「我們總是希望贏得戰鬥,如果不成功就會失敗。」正是這種非贏即輸的認識讓人們認為死於癌症是某種意義上的人生失敗。如果放棄這種「戰鬥」的比喻,我們就可以更多關注癌症患者本身,接受疾病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非外來侵略者。越來越多的前列腺癌患者和大齡乳腺癌患者接受了這一說法。
目前人們把癌症視作最恐怖的疾病。芝加哥大學老年病專家William Dale在2011年一項調查中顯示,41%的美國人最害怕得癌症,31%最害怕阿茲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對癌症抱有悲觀的認識。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家Kathyrn Robb在2014年與20名癌症患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他發現人們似乎對癌症的看法有兩個極端。儘管人們認識到了治療結果的改善,然而對癌症的懼怕仍然很普遍。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對癌症和即將死亡的恐懼認識與癌症是一種可治療甚至可治癒的疾病的認識同時存在。
人們對於癌症的擔憂可能正處在一個「過渡」的階段。媒體可以深刻影響公眾對癌症和生存的觀念,美國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教授SusanGubar在紐約時報「與癌症共存」的專欄中,坦然討論她的卵巢癌病情。然而,Dale博士也提到:「我認為主流媒體可能僅僅是反映傳播這種改變,而不是推動這些變化。」他表示,「醫學界和學術界對癌症採取不同的態度和觀點更為重要。」
持久的戰鬥比喻將癌症曲解為不惜任何代價,必須被徵服的疾病。然而它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與其他可能帶來死亡風險的疾病一樣可以並存,尤其是在癌症最為普遍的老年患者中。
盛諾一家專注於嚴肅醫療,只做與生命有關的事。向籤約客戶提供病歷整理、病歷翻譯、國外醫院預約、醫生預約、籤證輔助、醫院收費指導、行程安排、就醫陪同、國外生活照顧、國外緊急援助等出國看病所需的全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