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地球知識局 ,作者冬之陣
地球知識局
人文+地理+設計=全球視野新三觀
作者:冬之陣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水資源,對於蘇北地區來說,既是隨處可見的寶藏,又是不時出現的噩夢。
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蘇北水系密布,作為核心的淮河從其腹部穿流而過,南部為長江水系,北部有多條河流從山東而下,異常分明。這為蘇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條件,當時民間就流傳著「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諺語。
〓 蘇北河道頗為複雜,有淮河、大運河、沂河、沭河、黃河故道等。而河道混雜的背後,是歷史上不絕的水患(底圖來自:NASA)
但自宋金開始,黃河改道,奪淮入海,打亂了蘇北地區的水環境。
不過人們沒有坐以待斃,一場綿延數百年與天地鬥的自救,在蘇北大地上拉開了帷幕。
黃河奪淮
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聞名於世的黃河,其河道的泛濫與改遷集中在下遊地區。
根據主流觀點,大規模的黃河幹流多次改道,南泛入淮,經淮河河道注入黃海的過程發生在三易回河之後的南宋-金時期,歷史上稱為「黃河奪淮」。
〓 北宋時的黃河下遊是向北流的。黃河和淮河之間以大運河相連,而金軍的南下改變了這一穩定狀況
其中尤以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開封)留守企圖阻止金兵南下,以水代兵,決黃河(決口在滑縣李固渡以西)的決策最為主要。
這項決河措施的本意肯定不是想讓黃河改道,只是為了實現滯阻敵軍的軍事目的。然而很可惜,它的最終結果卻是既沒有達成阻止金兵南下的軍事目的,黃河主流也由此改道,不再從東北方向注入渤海,長期南侵入淮,為整個江淮地區帶去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 當時改道的南線與北線與今日的河道也有所不同。當時該道前的北線更靠北,並在以南方向形成了巨大的黃泛區。(下圖宋代南北黃河僅作示意,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此後,黃河又發生了多次決口以及人為或非人為的各種改道,每一次災害都嚴重威脅到了流域內人們的生產生活。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當時的黃河主流奪淮還只是第一步,黃河全流域奪淮的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中。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黃河進入全流奪淮入海的時期,黃河流域全部南流經淮河水道匯入黃海。平緩窄細的淮河流域,面對如猛獸般夾帶著泥沙南下的黃河全無招架之力,不僅被奪河道,還產生了影響更為深遠的淤塞,從溫婉滋潤的水鄉變成了時旱時澇的廢土。
〓 這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相對熟悉的明清黃河故道,當時淮河仿佛只是黃河的支流。(底圖來自:NASA)
直到鹹豐五年(1855年),又一次自然決口事件(銅瓦廂決口)發生,黃河水道北上,重新回到幾百年前由渤海灣入海的局面,黃河奪淮的歷史才正式宣告結束。
但黃河遺留患還需要後人逐步治理。
〓 這次改道是黃河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改道,過程仍然是災難性的,新的入海方向山東受災嚴重。當然,每一次改道,河南東部都逃不掉洪災(底圖來自:NASA)
走哪一條路?
自1128年至1855年,長達727年之久的黃河改道,由於主要是侵佔淮河入海水道,所以黃河奪淮對淮河水系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集中在淮河下遊地區,即蘇北地區。
這裡的蘇北,指的是地理意義上的蘇北,即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
〓 這裡說的蘇北可以說是個超大範圍了。圖中可見,北面的沂水-沭水-泗水其實可以繼續南流,但是和淮河之間隔著一個頗為凌亂的「黃泛區」。(底圖來自:NASA)
在這一地區,沂水-沭水-泗水三條河流對水資源的影響最大。它們原屬於淮河水系,黃河奪淮後自成體系,從淮河中分出獨立,一般統稱為沂沭泗水系。形成獨立的沂沭泗水系與淮河後續在黃河的影響下,或河道被截斷改道,或因出水無路而瀦積成湖,甚至部分河段泯滅。
〓 自然河道已經趨於紊亂,只能人工加以改造。所以沂河下遊修了新沂河,是重要的排洪水道,沂水-沭水-泗水下遊都需要類似的改造。(圖片:google map)
這些影響使得原本清晰的水系變得紊亂,每遇大水年份,極易引發洪水災害,蘇北地區也因此變得多災多難,嚴重製約著農業和社會的發展。
另外,長江水系也在黃河奪淮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由於河道被奪,淮河由原來的江蘇-漣水雲梯關入海,被迫改道入江,奪淮促使江淮相通,形成了淮水入江的系列通道。
〓 曾經的入海口雲梯關,如今已經深居內陸。同樣的例子還有鹽城,可見黃河對江蘇土地的擴張有多大作用。(圖片:google map)
在黃河自銅瓦廂決口北歸後,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卻仍然沒有自動解決。
黃河北歸,主體流量回歸北方,但之前的黃河故道仍在,它們一般被稱為廢黃河。黃河所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在河床底,黃河北歸後原河床已高出兩側地面數米,徐州以上河段高出地面6~8m,徐州以下河段高出4~6m,說是河床,其實是土丘帶,自然無法容納水流。
〓 時斷時續時有時無的廢黃河(圖片:google map)
因此泗河和淮河長期沒有回到黃河奪淮前的故態。
廢黃河僅匯集原河床範圍內徑流和降雨,水源短缺,旱時無雨則乾涸見底。同時因無支流匯入,廢黃河也成為獨立水系;又因其成為高出地面的「懸河」,並將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隔斷,反而成為南北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 黃河雖然不在了,但黃河故道仍讓仿佛是一條撕裂南北的分界線。(底圖來自:NASA)
為治理蘇北淮河水患,自清末起便有治理入海水道的討論,方式無非兩種:
一種是「復淮」,即疏浚故道,使其重新成為淮河入海通道;另一種則是「導淮」,尋適宜位置另闢新道。然因清末及民國時期時局動蕩,雖各種紙面建議不少,但工程實施不多。
這一歷史任務後來自然落到了新中國的身上。
建國後,也像當時那樣,曾存在著「復淮」與「導淮」的爭論,甚至對於如何「復淮」或如何「導淮」也存在著不同的爭論。
〓 如果淮河入海問題長期不能釐清解決的話,洪澤湖就會面臨自己承載淮河水的極限,甚至向周邊泛濫也是有可能的。(底圖來自:NASA)
但爭論沒有持續多久,兩場大水逼迫人們必須從速考慮淮河的治理問題。
1949和1950兩年,淮河連發大水,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淹沒了幾千萬畝莊稼地,受災人口2000多萬,兩區(皖北區和蘇北區,當時均為省級行政單位)共有600多萬人逃離家園。當時不少是全村沉沒,大水下來之後人蛇爭樹,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其慘狀令人不忍卒視。
次年,水利部迅速召開治淮會議並最終決定:「入海水道可以不再開挖,改由洪澤湖至黃海修築一條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洪的乾渠」,即採用「導淮」的方式解決治淮問題,結束了100多年的爭論。
蘇北灌溉總渠
這條由水利部主導的乾渠,就是今天的蘇北灌溉總渠。
它位於廢黃河之南,射陽河之北,另闢新道,可不打亂原有水系,上起洪澤湖的高良澗閘,經江蘇洪澤、淮安(小淮安)、阜寧、濱海、射陽五個區縣,由扁擔港代替原入海水道引洪澤湖(為淮河下遊的蓄洪湖)水入黃海海。全長168公裡,底寬60~80米,工程採取兩岸築堤,漫灘行洪。
〓 蘇北灌溉總渠及洪澤、淮安、阜寧、濱海、射陽(底圖來自:NASA)
土方工程於1951年11月全面開工,分冬春兩期進行,動員鹽城、南通、揚州等地區民工119萬人次,於次年5月即竣工,完成土方6322萬立方米,並修建了高良閘、運東、六垛南北閘等節制閘以及涵洞等工程。
〓 蘇北灌溉總渠與洪澤湖之間的閘門(圖片:google map)
總渠建成後,平時可從洪澤湖引水500立方米/秒,灌溉兩岸農田350餘萬畝,汛期施工前設計為分洩700立方米/秒洪水入海,施工完成後因斷面衝深,洩洪能達800立方米/秒。
同期,還在總渠北另建排水渠133公裡,遂成為三堤兩河,所以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蘇北灌溉總渠並不只是一條河。
整個工程完成後投入使用,對排洪、排澇、灌溉、航運、發電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1954年7月,總渠剛建成兩年多的時候,淮河就發生了大洪水,總渠分洩為803立方米/秒。
〓 在總渠旁邊還有一條排水渠(淮安市南側的蘇北灌溉總渠)(圖片:google map)
可惜,從整個規劃來說,建國之初百廢待舉,國家的財力、人力、物力以及技術力量所能起到的負擔責任有限,淮河流域治理各項規劃標準偏低,屬於這一體系的蘇北灌溉總渠也莫能例外。因其設計流量偏小,雖起到了「導淮」的作用,但還是代替不了入海水道,並沒有徹底根治蘇北地區的淮河水患。
但有總比沒有強得多。在後來的淮河流域繼續治理過程中,老功臣蘇北灌溉總渠還是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到了今日,近70年前修建的這條總渠依然還在沿用。不過,時代變了,新的技術也更新在了舊的總渠上面:2004年,正式在其上應用的水文遙測系統讓它的科技含量提升了一個檔次。
基於這套新的數字系統,管理部門能夠快速、準確、可靠地為防汛抗旱等及時提供信息,方便洪水調度、水資源配置方面的及時決策。
一條人工開挖、技術加持的新淮河,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蘇北舊風貌。
參考文獻:
1.沈付君.蘇北灌溉總渠建設歷史回顧[J].檔案與建設,2017(11):53-55.
2.馬素青.歡迎您到總渠來[J].治淮,1989(04):48-49.
3.秦九鳳.總渠流水唱鄉情[J].覺悟,2011(第2期):28-29.
4.吳立新.淺議水文遙測技術在蘇北灌溉總渠的應用[J].水利經濟,2005(04):26-27+68-69.
5.高峻.論建國初期對淮河的全面治理[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05):80-90+129.
6.趙筱俠.黃河奪淮對蘇北水環境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3):97-106.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Jinghua / Adobe Stock / 圖蟲創意
END
在公眾號後臺輸入「彩蛋」,會有一個小彩蛋
原標題:《蘇北,我太難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