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使用了一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來觀察大腦對美食和社交聚會的圖像反應
隨著西方世界更嚴苛隔離措施的提出,新冠病毒大流行,讓這個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
而逃避孤獨的本能,卻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大腦中。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渴望,會引發類似於飢餓的人渴望食物的神經反應。
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一個40人的實驗組禁食10小時。一天結束時,飢餓的受試者在接受腦部掃描時,會看到披薩和巧克力蛋糕的圖像。而在第二輪實驗中,受試者被禁止在10小時內進行社交活動,不得與他人或虛擬人接觸。之後,研究小組掃描了他們的大腦,給他們看了人們聚集和運動的圖像。
令人驚奇的是,掃描顯示,他們大腦的同一部分,在看到食物和社交聚會後,都會發生同樣的活躍反應。
在這兩種情況下,中腦黑質和腹側被蓋的神經元,對這些圖像同時做出反應。中腦也被稱為「動機中心」,它產生多巴胺,一種與獎勵有關的化學物質。
參與者還報告了他們的感受。禁食一天後,他們感到不舒服,有強烈的食物慾望;而在社會孤立之後,他們感到孤獨和不快樂,渴望互動。
「[這項研究]為以下觀點提供了經驗支持。」 研究人員表示,「即孤獨就像飢餓一樣,向個人發出信號,告訴他缺少什麼,需要採取行動來彌補。因此,這項研究表明,社會交往不僅僅是一種安慰或樂趣,而是人類的需要——按理說,當我們與世隔絕時,人類的大腦會設法補救孤獨感。」
考慮到當前世界的現狀,關注當前危機的社會層面是很重要的。世界已經面臨著一場「孤獨流行病」的肆虐,人們越來越感到孤獨——而新冠疫情大流行,可能加劇了這種情況。
「如果一天的獨處,使我們的大腦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一整天都在禁食一樣,那說明我們的大腦對獨處的體驗非常敏感。」研究人員補充說,「以前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意識地選擇獨處,孤獨會對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當人們對獨處別無選擇時——這不僅僅意味著與社會的脫節,更可能對健康產生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