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呆爸
1
今天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聊一聊「在線教育」。
我這裡指的在線教育,主要是那些利用APP、在線授課方式開展的教育培訓,比如我前一段時間分享過的有道數學、圍棋、英語啟蒙之類。
一般說來,只要你家裡孩子,遲早都會接觸到報班、一對一、K12這些名詞。
我也觀察過,身邊有很多家長,都或多或少給孩子報過一些網課、線下培訓班。
有的人從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上,有的是小升初、中考之前緊急報班。目的都是提高考分,花費則從幾千到幾萬的都有。
我問過報課家長,大家普遍的心態是:我也不想報,但是為了孩子多考幾分,能上個好學校,進個重點班,不得不報。
當然,也聽過一些很極端的意見,比如說,這些都是騙人的,沒什麼效果,國家應該取締。
2
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吧。
我認為,極端的「國家應該取締」,這是不可能的。
人人都有培育孩子的需求,這種需求又不是毒癮犯罪,它是很正當的。國家只會通過適當方式引導、規範,絕對不可能一刀切取締的。
還有一些家長,堅決認為通過APP上課之類,是騙人的,效果不好,從來不給孩子報網課,我覺得這也是不可取的。
道理很簡單,人類社會走向大數據、走向智能化、萬物互聯,這是不可抵擋的潮流。
以前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室裡,老師耳提面命。但現在正在發生,未來必將大行其道的是,教育的方式將更加多元,全天候,24小時隨時隨地的。
誰能更好的掌握信息技術,利用網際網路資源,誰才能走得遠一點。
3
僅僅從硬體上看,在我們八零後、九零後這一代,好點的學校會斥巨資,買個三四十臺電腦,做個微機房。一兩個星期用錄音機播放一次英語卡帶。
到了現在的零零、一零後,大部分學校每個教室都設有投影儀了。
不僅是城鎮家庭,在農村裡裡,桌上型電腦、筆記本、IPAD的普及率也相當高。至於將來的二零後、三零後那就更不用說了。
硬體在迭代,教育的方式、理念也在變。
以前老師會個PPT,大家都覺得新奇。後來談在線學習,也不過就是瀏覽瀏覽網頁,看看一些錄播的視頻。
現在呢,很多在線教育已經都是一對一實時互動了。上課的中途,就能利用大數據快速分析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停留時長為什麼這麼低、知識點短板在哪裡。
事實上,據我的觀察,教育部從多就沒有放鬆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
但是顯然,這個事學校的動力沒有資本的動力強,探索的腳步也明顯滯後於那些勇於衝浪的網際網路新貴。
4
我也是有了孩子,在「阿呆爸育兒」上寫作之後,才注意到在線教育領域,已經有不少很猛的公司了。最著名的幾家,比如猿輔導、作業幫、好未來、有道,等等。
沒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關注不多,但實際上他們的市值、估值已經很驚人了,折騰不少動靜了。
比如好未來(前身是學而思),它最新的美股市值超過440億美金,跟誰學則是150億美元。
而相比之下,我們熟悉,幾乎人人都在用的百度,市值也不過400多億,新浪微博才100億美金而已。
也是在前一段時間,因為廣告的關係,我稍作了解一下才發現,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已經細化到讓我很吃驚的地步了。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科目,孩子的所有年齡段,它們都能根據需求進行打造。
可能是因為市場實在是太大了,大家都拿捏住了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不遺餘力的付出心態,不停地有資本湧入這個領域。
5
大家經常在一些公眾號上看到諸如「9塊9十節課,還免費贈送大禮包」的廣告。
看到這些廣告,很可能誤以為現在網課便宜,其實不是的。某種意義上,這完全是被競爭壓力逼的。
這一塊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了?單個獲客線索成本已經達超過了200塊。注意是「獲客線索」的成本,並不是最終的「獲客成本」。
舉一個例子,你帶孩子在商場裡玩,有阿姨攔住你,向你推銷英語課程,你只需要填個姓名、電話、孩子年齡,就能送你一個氣球。
那麼,她獲得這些信息,就是「獲客線索」,它的成本整體算下來就超過200塊了。
那最終的獲客成本又是多少呢?測算下來,很多機構獲得一個有效生源的成本都超過兩千塊了。也就是你填了電話,有銷售聯繫你,最終你買了她的課程,整個成本至少兩千塊了。
這些機構推出的「9塊9十節課」之類,目的就和那些在商場裡攔住你,填電話送氣球一樣。
而且,一般公司在這十節課裡,都會卯足了勁,拿出最好的師資,最精心打磨的產品來吸引你。前面是賠本賺吆喝,讓你進店裡看一看,後面就看有沒有本事留住你,細水長流賺錢了。
6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個數據:
2019年,中國已經實現對98%的行政村進行4G和光線網絡覆蓋。網際網路覆蓋率,已經達到全球前五的水平。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對於國家的層面來說,當然是可以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讓教育資源覆蓋的更全面。
對個體來說,其實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紐約、倫敦、北上廣的學生在學什麼課程,你通過很便宜的網絡也一樣能實現。
只要利用的好,可以彌補地域、身份、收入上不平等給你造成的影響。
前些年曾經有一本很火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其中一個核心觀點就是:
在全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之下,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日益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美國人必須和遠在天邊的中國、印度進行競爭了。
換一句話說,對我們這些平頭來百姓來說,以前和你搶生意的對手是同村的張三李四。現在因為信息技術把大家聯繫在一起了,起跑線差不多了,參與競爭的人也更多了,秒殺你的對手可能來自十萬八千裡之外的王五趙六。
7
我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啟示是什麼呢?
是我認為,在線教育的激烈競爭,給了我們家長一個絕佳的薅羊毛的機會。
因為從家長這一方來說,花9塊9,去上10節,甚至20節課,真是相當划算的事情。這些課程要單獨拿出來賣,或者你請家教來上的話,至少要值個一兩千塊。
所以,我個人有一個建議,如果你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還處於3—6歲的啟蒙階段,看到那些9塊9的課程,還是可以報名聽一聽的。
即使你真的不想給孩子學,但是去試一試,聽一聽,就是一次成功的薅羊毛。小孩子在這個階段,真要說能通過在線教育學到什麼,也不太可能。主要還是開開眼界,為將來上小學、上中學打點基礎。
當然,如果在學的過程中,比如你突然發現孩子竟然對英語、圍棋、數學展現了強烈的興趣,而且發音、記憶、運算很有天賦。那恭喜你了,作為一個中國家長,孩子願意主動學習,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嗎?
8
我們很多孩子的家長,包括我自己,可能是囿於早年的成長經驗,心態上多少有些排斥,不願意去主動、了解這些新生的在線教育產品。
就像八十年代時,父母排斥武俠小說,九十年代父母痛恨錄像廳,兩千年排斥網吧傳奇,現在又是聲討手遊一樣。
在浪潮之前,聲討,或者憤慨於資本無恥、孩子壓力太大、國家要管,其實於事無補。
最好的路還是,跳下去,努力學會遊泳,不要站在岸邊,看別人擊水中流,單純的拒絕,只能坑了自己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