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是洪水猛獸嗎?家長們要勇敢地試一試

2021-01-16 阿呆爸育兒

文/阿呆爸

1

今天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聊一聊「在線教育」。

我這裡指的在線教育,主要是那些利用APP、在線授課方式開展的教育培訓,比如我前一段時間分享過的有道數學、圍棋、英語啟蒙之類。

一般說來,只要你家裡孩子,遲早都會接觸到報班、一對一、K12這些名詞。

我也觀察過,身邊有很多家長,都或多或少給孩子報過一些網課、線下培訓班。

有的人從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上,有的是小升初、中考之前緊急報班。目的都是提高考分,花費則從幾千到幾萬的都有。

我問過報課家長,大家普遍的心態是:我也不想報,但是為了孩子多考幾分,能上個好學校,進個重點班,不得不報。

當然,也聽過一些很極端的意見,比如說,這些都是騙人的,沒什麼效果,國家應該取締。

2

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吧。

我認為,極端的「國家應該取締」,這是不可能的。

人人都有培育孩子的需求,這種需求又不是毒癮犯罪,它是很正當的。國家只會通過適當方式引導、規範,絕對不可能一刀切取締的。

還有一些家長,堅決認為通過APP上課之類,是騙人的,效果不好,從來不給孩子報網課,我覺得這也是不可取的。

道理很簡單,人類社會走向大數據、走向智能化、萬物互聯,這是不可抵擋的潮流。

以前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室裡,老師耳提面命。但現在正在發生,未來必將大行其道的是,教育的方式將更加多元,全天候,24小時隨時隨地的。

誰能更好的掌握信息技術,利用網際網路資源,誰才能走得遠一點。

3

僅僅從硬體上看,在我們八零後、九零後這一代,好點的學校會斥巨資,買個三四十臺電腦,做個微機房。一兩個星期用錄音機播放一次英語卡帶。

到了現在的零零、一零後,大部分學校每個教室都設有投影儀了。

不僅是城鎮家庭,在農村裡裡,桌上型電腦、筆記本、IPAD的普及率也相當高。至於將來的二零後、三零後那就更不用說了。

硬體在迭代,教育的方式、理念也在變。

以前老師會個PPT,大家都覺得新奇。後來談在線學習,也不過就是瀏覽瀏覽網頁,看看一些錄播的視頻。

現在呢,很多在線教育已經都是一對一實時互動了。上課的中途,就能利用大數據快速分析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停留時長為什麼這麼低、知識點短板在哪裡。

事實上,據我的觀察,教育部從多就沒有放鬆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

但是顯然,這個事學校的動力沒有資本的動力強,探索的腳步也明顯滯後於那些勇於衝浪的網際網路新貴。

4

我也是有了孩子,在「阿呆爸育兒」上寫作之後,才注意到在線教育領域,已經有不少很猛的公司了。最著名的幾家,比如猿輔導、作業幫、好未來、有道,等等。

沒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關注不多,但實際上他們的市值、估值已經很驚人了,折騰不少動靜了。

比如好未來(前身是學而思),它最新的美股市值超過440億美金,跟誰學則是150億美元。

而相比之下,我們熟悉,幾乎人人都在用的百度,市值也不過400多億,新浪微博才100億美金而已。

也是在前一段時間,因為廣告的關係,我稍作了解一下才發現,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已經細化到讓我很吃驚的地步了。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科目,孩子的所有年齡段,它們都能根據需求進行打造。

可能是因為市場實在是太大了,大家都拿捏住了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不遺餘力的付出心態,不停地有資本湧入這個領域。

5

大家經常在一些公眾號上看到諸如「9塊9十節課,還免費贈送大禮包」的廣告。

看到這些廣告,很可能誤以為現在網課便宜,其實不是的。某種意義上,這完全是被競爭壓力逼的。

這一塊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了?單個獲客線索成本已經達超過了200塊。注意是「獲客線索」的成本,並不是最終的「獲客成本」。

舉一個例子,你帶孩子在商場裡玩,有阿姨攔住你,向你推銷英語課程,你只需要填個姓名、電話、孩子年齡,就能送你一個氣球。

那麼,她獲得這些信息,就是「獲客線索」,它的成本整體算下來就超過200塊了。

那最終的獲客成本又是多少呢?測算下來,很多機構獲得一個有效生源的成本都超過兩千塊了。也就是你填了電話,有銷售聯繫你,最終你買了她的課程,整個成本至少兩千塊了。

這些機構推出的「9塊9十節課」之類,目的就和那些在商場裡攔住你,填電話送氣球一樣。

而且,一般公司在這十節課裡,都會卯足了勁,拿出最好的師資,最精心打磨的產品來吸引你。前面是賠本賺吆喝,讓你進店裡看一看,後面就看有沒有本事留住你,細水長流賺錢了。

6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個數據:

2019年,中國已經實現對98%的行政村進行4G和光線網絡覆蓋。網際網路覆蓋率,已經達到全球前五的水平。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對於國家的層面來說,當然是可以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讓教育資源覆蓋的更全面。

對個體來說,其實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紐約、倫敦、北上廣的學生在學什麼課程,你通過很便宜的網絡也一樣能實現。

只要利用的好,可以彌補地域、身份、收入上不平等給你造成的影響。

前些年曾經有一本很火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其中一個核心觀點就是:

在全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之下,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日益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美國人必須和遠在天邊的中國、印度進行競爭了。

換一句話說,對我們這些平頭來百姓來說,以前和你搶生意的對手是同村的張三李四。現在因為信息技術把大家聯繫在一起了,起跑線差不多了,參與競爭的人也更多了,秒殺你的對手可能來自十萬八千裡之外的王五趙六。

7

我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啟示是什麼呢?

是我認為,在線教育的激烈競爭,給了我們家長一個絕佳的薅羊毛的機會。

因為從家長這一方來說,花9塊9,去上10節,甚至20節課,真是相當划算的事情。這些課程要單獨拿出來賣,或者你請家教來上的話,至少要值個一兩千塊。

所以,我個人有一個建議,如果你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還處於3—6歲的啟蒙階段,看到那些9塊9的課程,還是可以報名聽一聽的。

即使你真的不想給孩子學,但是去試一試,聽一聽,就是一次成功的薅羊毛。小孩子在這個階段,真要說能通過在線教育學到什麼,也不太可能。主要還是開開眼界,為將來上小學、上中學打點基礎。

當然,如果在學的過程中,比如你突然發現孩子竟然對英語、圍棋、數學展現了強烈的興趣,而且發音、記憶、運算很有天賦。那恭喜你了,作為一個中國家長,孩子願意主動學習,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嗎?

8

我們很多孩子的家長,包括我自己,可能是囿於早年的成長經驗,心態上多少有些排斥,不願意去主動、了解這些新生的在線教育產品。

就像八十年代時,父母排斥武俠小說,九十年代父母痛恨錄像廳,兩千年排斥網吧傳奇,現在又是聲討手遊一樣。

在浪潮之前,聲討,或者憤慨於資本無恥、孩子壓力太大、國家要管,其實於事無補。

最好的路還是,跳下去,努力學會遊泳,不要站在岸邊,看別人擊水中流,單純的拒絕,只能坑了自己家孩子。

相關焦點

  • 在線大學:洪水猛獸還是「濟世仙丹」
    2012年,這場發端於矽谷、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在線學習浪潮,如一場海嘯席捲而來。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更給傳統高等教育帶來巨大震動,「洪水猛獸」抑或「濟世仙丹」因之成為一種爭論。
  • 2017在線教育公司排行榜
    當下,PC、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的普及,高速帶寬與4G移動時代的到來、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漸成熟,為在線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和網絡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在線直播課程和碎片化時間學習的可能性。近幾年,在線教育也持續地享受著國家的政策利好。
  • 疫情之下,美國在線教育玩得轉嗎?
    泓君:現在他們在家會使用在線教育平臺上網課嗎?三個人所在的兩個學校,分別的應對策略分別是怎麼樣的?美國人覺得,這幫小孩們這後半年是很難好好學習了,對他們後半年的學習的效率,沒有給那麼高的期望值。作為我們亞裔家長,會認為學校快要放學了,大家要在家裡上課了,怎麼樣可以有效率的學習,是個大事。但美國學校討論的都是,有很多的孩子他們的一日三餐,至少有兩餐——早餐和午餐——是在學校吃的,這些孩子,他們現在在家吃什麼?低收入人群的孩子,一日三餐該怎麼辦。
  • 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
    原標題:新媒體對於兒童:是「洪水猛獸」還是「求知工具」?可見,在形式各樣的資訊滿天飛的當下,即便是兒童也不可避免地要依賴媒介工具獲取想要的信息。   那麼,過於頻繁地使用媒介獲取信息,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幫助兒童形成科學的媒介素養,成人應該進行哪些必要的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課題。
  • 在線教育的鯰魚「肥瘦不均」
    誠然,疫情是在線教育爆火的催化劑,但疫情的影響只是引線,是時代的機遇。有機遇也要有把握住機遇的硬實力,而真正能讓在線教育把握住這個機遇的,就是其紮根在教育「第四矛盾」之上的社會需求力。各種各樣的家長群、輔導作業、親子手工製作等等活動成了如今家長們的「必修課」,雖然這些活動的本意是出於孩子全面的發展的考量,但實際行動起來除了正面收益外,也引發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矛盾。
  • 2020在線教育異軍突起?
    同時,多地暫停線下培訓活動,並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化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我國約有2.7億在校學生,要想滿足「停課不停學」,任務艱巨,為此,各級各類學校開始探索線上教學。有人說,這是一次國內在線教育大爆發的機遇。
  •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如何把握教育尺度?家長要警惕「食鹽效應」
    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一種為孩子好的名義,在無形地「傷害」了孩子。因為父母認為的「好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孩子需要的,這種對孩子的過多管束,只會讓孩子一直在走下坡,使家長吃力不討好。
  • 阿卡索獲央廣網「家長信賴少兒英語品牌」和「影響力在線教育品牌...
    2020年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從兩會聚焦教育公平、素質教育落地實施、特殊時期來襲網課承擔教學重任,到在線教育進入十四五規劃,我國的教育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後,邁入了新的徵程。尤其是在線教育憑藉自身平臺優勢加速了大眾認知度和行業滲透率,並顛覆了傳統教育模式和革新了教學理念,由此迎來了行業的高速增長期。
  • 網上選培優課,家長們要避開4個坑,小學生線上學習的弊端要了解
    雖然停課不停學有序進行,老師們也換著花樣備課、上課,學生們經過這段時間的適應,磕磕碰碰中,家校雙方倒也能開始默契配合。不過,沒什麼能阻止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投資,線下培優班上不了,我買網課。網上選培優課,一樣能給孩子拔高成績和補習。於是我們的小學生,天天在家上網課,一周7天都沒有休息。
  • 張志敏:鼓勵孩子,勇敢地做唯一的自己
    201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先後編著《格致校史稿》《格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創新成就校長》《課程成就學校》《議教論道》等著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多項國家級、市級課題。 鼓勵孩子,勇敢地做唯一的自己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交流非常高興。大家看這張圖,小朋友你來,請你上來做我的助教好不好?你告訴我,看了後面這張圖畫,你有什麼感想?
  • 在線教育:「KPI」重壓自上而下,「營銷」決定生死?
    於是,在線教育公司們不惜重金拼投入、壓低價、做營銷,成千上萬名在線教育教師則不休假、衝續報、穩生源。利益鏈之下,行業的每一環都滲透著焦慮與野望,同時也暗藏著不安與隱憂。教師規模近1000萬,卻困於KPI銷售味瀰漫行業,每月轉化的學員數決定著薪酬高低,任課教師也得學會如何賣課。要談在線教育這一年的變化,在線教育教師們的感受或許更為直觀。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當學生在學校越來越難學到進入重點學校、重點班要考的內容,為了讓孩子提早拿到名校入場券,無數教育培訓機構衝家長們搖旗吶喊。北京時間12月28日,作業幫宣布完成E+輪超16億美元融資。這已經是作業幫今年內拿到的第二筆融資,加上這一筆,中國K-12 在線教育2020年融資額超過 500 億元。高頻高額的融資,也足以反映出當下持續攀升的市場需求。
  • 美術音樂也要來?家長如何應對?孩子教育是硬仗!
    成為眾多家長擔憂的點。 並不是不願意孩子上體育課,哪個家長不想孩子身體素質優秀,制度之下,學術教育中成績是孩子必須第一位重視的,所以對於大部分家長是無奈,全面發展也是重擔。 當家長們反對美育納入中考時,究竟在反對什麼?背後值得深思。
  • 「在線」+「教育」,何為重點?
    本文的核心內容在於通過對翻轉式學習理念的理解和產品視角,對現有在線教育產品進行思考。一、短視頻+直播+教育,由連接端升級引發新火花以「供需連」組合分析在線教育,供應端為課程、內容、老師,連接端為平臺、連接技術,需求端為家長、在校學生乃至每一個有學習需要的人。而連接端技術升級(短視頻、直播的繁榮)引發了在線教育新火花。
  • 一個吃貨老師對K12在線教育的品頭論足
    二、幾個網際網路+教育產品與服務的需求與模式分析既然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工具,一個更加順應用戶喜好的信息工具,那我們要做好網際網路+教育,就得好好地分析一下我們滿足了什麼用戶的什麼需求,才能清楚地釐清我們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是否靠譜,是否有好的未來。
  • 艾媒諮詢發布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報告:1對1最受家長認可
    藍鯨教育9月30日訊,2020年初的疫情讓在線教育得到了最大範圍的普及,滲透率也得以快速增長。據艾媒諮詢近日發布的《2020上半年中國在線少兒英語教育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市場規模達260億,用戶規模約580萬人,市場滲透率達22%。
  • 產品分析:K12在線教育流量王——作業幫
    為了能夠更好地走向這個理想路徑,能夠更好地幫助自己的孩子能獲得更好的優質教學資源,不讓自己的孩子落後,家長們都很樂意使用課外輔導這樣的得分利器方法。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落地,使我們的教育場景更加多元化,教學方式更加個性化,能進一步提升其用戶體驗,逐漸向「智慧學習」時代邁進。針對我國社會層面,家長們看到K12在線教育行業能夠持續有效幫助孩子的學習,他們也將會在此投入更多的金錢。據艾瑞數據預測我國的K12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會在未來達到千億量級。
  • 流氓外教再掀安全爭議—在線英語亮戰傳統教育
    在暑期補習潮來臨之際,近期一系列的流氓外教、教師性侵學童事件卻讓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安全問題揪心不已。怎樣的模式能讓教育與安全兩不誤?在各種討論聲中我們發現,以真人在線英語為代表的在線教育模式被認為是解決這個矛盾的最佳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關注。
  • 英孚教育騰訊「開課」 助力家長規劃兒童英語學習
    疫情以來,「在家學習」已成為全國各地學生們的日常,對廣大家長而言,焦慮和手忙腳亂之餘,更深刻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啟蒙和成長中的重要性。近日,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中國區執行副總裁楊曉琛受邀參與騰訊新聞「開課LIVE」,與二十多萬在線受眾就兒童英語啟蒙話題進行了直播分享。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自殺身亡的報導比比皆是,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所以青少年應該及時、有效地接受死亡教育,培養正確的生老病死觀念,從而更加尊重和愛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