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為墨,地為布,畫幅雪竹來欣賞——傳承傳統文化,激發藝術潛能

2020-12-10 歲語話人生

大雪紛飛這個冬天雪來得有點早,輕盈飄落的雪激起了人們雪中探趣的雅興。誰也不願錯過這個好時機,在熱愛生活的人眼裡,這不是普通的雪。它是那渲染的紙,是那趣味之所在,情之所依,愛之所靠。

古詩詞中描寫雪的詩詞佳句千千萬,如今的人用雪做的雪人雪雕不計其數。雪給我們展現出了它的剛與柔,它剛強的可以用以雕琢,它柔軟的飄落下來無聲無息。

大雪紛飛中有一位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老師,他是位名副其實的藝術家、書法家、美術家,他擅長中國畫對畫竹尤為喜愛。他是我以前單位裡的一個同事一位美術老師,他用它的熱情與藝術給我們又展現了雪的另一面——那就是渲染的力量。它渲染出生活的詩意,詮釋著生活的意義。

袁博老師

潔白的雪,輕盈的雪,悄無聲息地來到大地,它的來去是那麼的匆匆。然而用這種方式我們卻讓它永遠的鮮活了起來,生活從來都不是單調的,色彩斑斕的生活缺少的就是我們的發現。有滋有味的生活從來都不會虧待熱愛它的人,我們這位老師在雪地裡畫的竹子一下子躥紅網絡,當地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他說把這種中國畫的畫風與自然結合,讓孩子欣賞可以激發孩子的創作潛能,藝術就是不拘一格的所以理想的種子隨時都可以播散。

28米乘15米的巨幅雪竹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吳淑姬《長相思令.煙霏霏》……

巨幅雪竹

在詩人眼裡也好,在詞人眼裡也罷,雪都沒得那麼精緻。在熱愛生活的人心裡,在藝術家的心裡,雪更是夢想的起源。

學生操場「作畫」

這麼美好的生活,美麗的雪景又豈可讓人獨享,分享才能讓快樂與藝術,才會讓幸福與有趣的靈魂複利啊。

視頻提供者:袁博老師

圖片提供者:袁博老師

##你鏡頭下的冬天有多美#

相關焦點

  • 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
    ,但是隨著文化發展,文人們的需求不單純是用墨來寫字,更趨向要有內涵,有藝術範,慢慢投文人所好,變成一種手工藝品,更是形成了幾大家族幾百年制墨歷史。,使之實用與欣賞功能兼具。有些墨更是用豐富的色彩來代替原來墨的墨色,在墨中添加色料來呈現更加豐富的色彩變化,這已經屬於上品。
  •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復星藝術中心此次的新展以250餘件經典作品案例,回溯中國筆墨嬗變的悠久歷史,系統梳理與解析中國傳統書畫的傳承與發展,「筆•墨」之境,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並在全球性文化視野下對中國筆墨問題進行現代闡釋,展開未來學意義上的思考。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淡墨、潤墨等用法
    所謂「枯筆」,即亳中墨幹時在紙面上出現的筆觸,這種筆觸在行草書中較為常見,最能表現氣勢的酣暢,因此,自謂「臣書刷字」,李日華《評書帖》中日:「刷字,本出飛白運帚之義,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筆,揮霍迅疾,中含枯潤,有天成之妙。」這種墨法,必須以中鋒為前提,方可以臂力刷下,自然沉著痛快。
  • 國內優秀女性甘肅敦煌共話「她文化」欲激發智慧潛能
    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部長杜芮介紹,甘肅省婦聯在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舞臺上,用女性特有的方式,傳承絲路文化,展現絲路風採,「首屆婦女文化交流論壇及系列活動」為絲路沿線地區婦女搭建了相互交往的平臺,提供了創業創新的發展機遇,詮釋時代新女性緊跟時代大潮,展示創業、創造、創新的風採。
  •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有何積極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
  • 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推廣水墨藝術
    鄭重賓常駐美國加州和中國上海,在30年的藝術生涯中,他融通中國傳統水墨和西方抽象繪畫,在系統地研究和分析了形象感知及觀察方式在質感、空間、光影、材料、幾何形態這些東西方藝術所共有的語言範疇後,通過作品直觀地傳達出物質的生命力。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體驗「米塑藝術」活動安仁米塑是安仁人民用來慶祝節日或喜事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安仁米塑,俗稱「琢雞婆糕」,被列為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安仁人們自發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習俗。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
  • 威海海洋職院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固本、生根、鑄魂 打好...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大二學生王昊然回憶初見明德學院時興奮地說。走進該校明德學院,灰磚牆上4個篆刻大字「明德尚能」映入眼帘,輔之以海草元素裝點的青瓦木樑,長廊環繞的室內茶香四溢,琴聲繞梁,國學誦讀、茶藝、妝容等傳統文化課程讓他大開眼界。原來,在威海海洋職院,每名學生必須在明德學院修滿4個學分,每名學生都要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滋養。
  • 廣西或為史前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廣西或為史前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2014年01月13日 14: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大偉 龔世揚 王春豔 字號 內容摘要:廣西作為樹皮布文化的發現地之一,對於研究樹皮布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擴散等問題提供了依據
  • 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她指出,美育是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復旦大學堅持三全育人、以美育德,特別是近年來,在開設新的藝術研究方向,與國內外美學研究機構、知名美術館、藝術館開展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在推進藝術研究和教學、藝術人才培養上取得了較大進展。
  • 安徽合肥:「活化戲曲」 在涵育青少年一代中傳承傳統藝術
    邀請了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所長朱為總,越劇尹派第六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王一敏,國家二級演員金彩芳三位大師親自為大家授課。  3年來,合肥市組織了3025名中小學教師,分赴浙江音樂學院、華南師範大學等地開展戲曲知識培訓416次,推進「戲曲學校」「學校戲曲傳承聯盟」建設,並調動安徽省內國有專業戲曲院團力量,讓高水平的戲曲演出與學生零距離接觸。
  • ​第二屆「花開墨上」書法展在北京大學舉行
    而今,女生早已是北大的半邊天,在教育科研管理等各個領域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並在工作之餘堅持對書法這一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追求。從這個角度看,兩年來,北大的女書法人展體現了中國百年女性的解放與社會進步。她們在書法傳承和創新上展現風採,為傳統文化賦予了女性的獨特視角和風貌,注入了充滿女性力量的時代內涵。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圖書在滬發布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2日電 (周卓傲 葉穎)8月12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讀本「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在2020上海書展上舉辦新書發布會。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訪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逐漸與當代藝術創作、城市日常生活融為一體。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方李莉。方李莉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研究工作,帶領研究小組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紮實的理論思考。在她看來,傳統文化的復興,至少有三重意義。    「首先,非遺項目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復興,讓當代藝術有了更多的原創基因,成為當代藝術崛起的重要基石。」
  • 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如此歷史悠久的輝煌古都孕育了陝西皮影戲和木板年畫這樣獨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探訪期間,青年創作者們拜訪了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陝西華州區皮影戲傳承人汪海燕老師和西安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汪氏木板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汪瑞老師。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 家庭教育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
    家庭教育對激發孩子的潛能至關重要。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一個劉星責怪媽媽的場景。劉星說:「如果您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媽媽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劉星立刻反擊:「我不願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天津因海而起,因河而興,因漕而盛,河海文化和漕運文化帶來了媽祖文化,民間之所以流傳「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原因當在於此。作為延續天津歷史文脈、展示天津傳統民俗的古文化街就是以天后宮為中心,擴展成為集中展示天津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仍然保留著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辦「皇會」的習俗,成為守護城市文脈、增強城市文化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場所。
  • 視頻|邵陽: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中華文化精粹
    紅網時刻11月7日訊(記者 李娟 通訊員 曾旭輝)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11月6日下午,邵陽市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在隆回縣雨山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隨後的傳統文化展演中,《寶慶烙畫》因精湛的竹刻技藝贏得了圍觀群眾連連稱讚;古琴彈奏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古琴,欣賞古琴絲絲音韻;太極拳、中國舞等也受到學生熱烈追捧,通過現場交流、學習,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宜蘭市保留舊城傳統文化 紙藝傳承7月起跑
    華夏經緯網6月3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宜蘭市「烏肉糊紙店」是宜蘭縣僅存的糊紙店,第三代傳人蔡奇男雖然精通糊紙藝術,但他坦言傳承不易,宜蘭市鄂王小區將在7、8月舉辦宜蘭舊城傳統紙藝傳承講座、體驗活動,盼能讓民眾一窺早期的傳統與文化。
  • 文房四寶系列:說墨,《方氏墨譜》第二卷承載的文化傳承和藝術
    《方氏墨譜》是中國四大墨譜之一,是明代徽州制墨大師方於魯編著,集中了方於魯制墨所用圖集。《方氏墨譜》我也發布一篇文章《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方氏墨譜》的譜系更傾向於立體感和仿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