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己醇脫氫催化劑及催化機理研究進展

2020-11-05 蜀泰化工銷售部

環己酮是一種重要有機化工原料, 是生產己內醯胺和己二酸的主要中間體。環己酮的生產方法主要有苯酚加氫法、環己醇脫氫法和環己醇氧化法等。由於製備苯酚的工藝較為複雜, 且苯酚毒性較大, 所以由苯酚法制環己酮基本上不再採用。由環己醇制環己酮又分為氧化法和脫氫法, 脫氫法因其副產物相對較少, 操作簡單, 收率高, 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環己醇脫氫制環己酮在熱力學上是一個可逆的吸熱反應, 因此, 升高溫度有利於環己醇的轉化, 但在工業生產上, 考慮到節約能耗以及安全等問題, 若能在轉化率較高的情況下降低反應溫度, 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環己醇脫氫的過程伴有很多副反應,例如環己醇脫水生成環己烯、芳構化生成苯酚以及環己酮二聚脫水反應。

研究表明, 環己醇脫水以及環己酮的二聚脫水都是由催化劑上的酸性位引起, 而環己醇的芳構化是由催化劑中金屬銅活性位引起, 因此, 降低催化劑的酸性有利於提高環己酮的選擇性, 由此可見, 催化劑性能的優劣是環己醇脫氫制環己酮反應的關鍵。

1 環己醇脫氫催化劑

1. 1 主要活性組分

1. 1. 1 ZnO

鋅系催化劑是最早用於環己醇脫氫制環己酮的催化劑, 我國20世紀60年代就研製成功。ZnO 呈酸性, 一般選用鹼性的CaCO3作為載體。研究結果表明, ZnO的分散度是影響ZnO/ CaCO3催化劑活性的主要因素, 製備方法不同, ZnO的分散度也不同, 以混合法製備的催化劑ZnO分布多呈聚集狀, 以浸漬法製備的催化劑ZnO分布得較均勻, 而以共沉澱法製備的催化劑ZnO分布得最均勻, 因此活性也最高。此類催化劑的特點是轉化率較高, 但選擇性較差, 且反應溫度較高( 350~ 400 ℃) , 催化劑壽命短, 基本被其他催化劑所取代。

1. 1. 2 Cu

銅系催化劑的主要活性組分是金屬態的銅和一價銅, 通過對CuO的還原得到。有研究表明, 一價銅的活性和選擇性都高於金屬態的銅, 尤其在溫度較高的時候, 金屬態的銅會促使副產物苯酚的含量增加。由於銅的燒結溫度僅為280℃, 因此反應溫度相對較低, 導致轉化率較低, 現在已經工業化的Cu-Mg和Cu-Zn-Al型催化劑反應溫度一般為220~260 ℃, 轉化率50% ~ 60%, 選擇性近100% , 雖然轉化率相對較低, 但由於它較高的選擇性和較低的反應溫度, 抵消了循環未反應物所消耗的能量, 因而成為現在工業上最常用的環己醇脫氫催化劑。

1. 2 助劑

1. 2. 1 主族金屬元素

助劑主要包括Na、K、Ba 和Cs 等, 加入此類助劑是為了降低催化劑的酸性, 抑制環己醇脫水和催化劑的燒結, 助劑的性能為Na> K> Cs> Ba。在Cu-Al2O3催化劑中添加了K2O助劑, 結果表明, 隨著K2O負載量的增加, 催化劑的酸性強度遞減, 環己酮的選擇性不斷提高, 但催化劑的比表面積減少, 活性有所降低, 所以K2O的載入量要適當。Na+一般都是以沉澱劑的形式引入催化劑的,在鋅系催化劑中加入了Na+, 發現Na+的加入對脫氫反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且環己酮的選擇性明顯提高, 這是催化劑的酸性位被中和的結果。此外, 這類助劑還能增強催化劑的抗水性。

1. 2. 2 貴金屬元素

貴金屬元素在脫氫和加氫反應中都表現出很好的活性, 對於提高催化劑的使用壽命和抗積炭能力有很好的作用。用作助劑的主要有Rh、Ru和Pd, 如果把貴金屬元素作為主要活性組分, 效果並不好, 因為它們在催化劑中主要起著結構助劑的作用, 而非催化活性組分。研究結果表明,在Cu系催化劑中加入Pd能提高催化劑的活性,當n( Pd):n( Cu) = 2: 25時, 環己醇的轉化率最高, 比不加Pd時高出六個百分點, Pd的引入使氧化銅的晶格變形, 令更多的銅原子核暴露, 提高了銅原子的比表面積。而Rh的加入能使銅更容易被還原, 並提高了銅的分散度, 使催化劑的活性得到提高。

1. 2. 3 其他助劑

除以上幾種助劑外, 第Ⅷ族的過渡金屬Fe、Co、Ni和一些稀土元素也是常用的助劑, 它們的引入通常可以防止銅微晶的燒結, 促進銅的分散以及提高催化劑的熱穩定性。張明慧等研究發現, 引入過渡金屬Fe、Co、N i和稀土金屬La, 環己醇的轉化率都有較大提高, 尤其以Fe 的效果最好。DEBORAH V等研究了Co對Cu/ SiO2催化劑的影響, 結果表明, 在Co和Cu原子比為1: 1, 負載量都為15%時, 催化劑的活性最高, 此時Cu、Co在載體表面形成了類似尖晶石的結構, 提高了催化活性;同時, Co的引入還提高了環己酮的選擇性以及催化劑的穩定性。

1. 3 載體

1. 3. 1 CaCO3

CaCO3載體是鋅系催化劑的主要載體, 顯鹼性,用來中和ZnO的酸性, 提高環己酮的選擇性。楊良準等發現, CaCO3的引入儘管未改變ZnO晶相中Zn和O的結合方式, 但CaCO3與ZnO存在著Zn -O -Ca的鍵合作用, 通過這種鍵合作用, ZnO晶粒被錨定在CaCO3表面, 高溫時ZnO晶粒不易移動, 因此, 這類催化劑表現出較強的抗燒結能力, 可在較高溫度下使用。

1. 3. 2 MgO

MgO載體是工業上用得較多的銅系催化劑載體, 其優點是選擇性很高, 可達99%以上。這是因為MgO本身是鹼性, 避免了催化劑中酸性位的幹擾, 使選擇性大大提高。共沉澱法製備的Cu-MgO催化劑, 在銅的負載量為16%左右時, MgO載體會形成一種微晶結構, 這種微晶結構有利於提高銅的分散度。但由於MgO載體的比表面積相對較小, 所以負載的Cu原子也相對較少, 從而導致催化劑的活性不是很高, 此外,MgO還易水解, 所以此類催化劑的壽命較短。

1. 3. 3 Al2O3

工業上性能最好的Cu-ZnO-Al2O3環己醇脫氫催化劑使用的就是Al2O3載體, 由於Al2O3具有酸性, 所以這類催化劑要在鹼性的條件下製備, 以消除酸性位對選擇性的影響。Al2O3在催化劑中的物相衍射峰比較彌散, 說明Al2O3以高度分散態存在於體系中, 因此催化劑的活性較高。

1. 3. 4 SiO2

SiO2載體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環己醇脫氫催化劑載體。由於SiO2有很高的比表面積, 銅原子以細小顆粒分散在其中, 使催化劑具有很高的活性; 同時, 由於在鹼性條件下製備, 使得載體表面的酸性被中和, 提高了環己酮的選擇性, 使以SiO2為載體的催化劑無論從轉化率和選擇性上都具有優良的性能。研究發現, 用CoO改性後的Cu/ SiO2催化劑可以提高其穩定性和選擇性。

1. 3. 5 其他載體

除了上述的載體外, ZrO2、TiO2和活性炭等也可作載體。用Cu/ ZrO2 催化劑進行環己醇液相脫氫, 結果表明, 當n ( Cu) :n ( ZrO2 ) = 1:2時, 催化劑的活性最高, 在2.5 MPa和240 ℃時, 環己酮收率可達85%, 選擇性接近100% , 並且該催化劑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較長的使用壽命。

2 環己醇脫氫制環己酮的反應機理

對銅系催化劑的催化脫氫機理己有相關報導。銅系催化劑中有一價銅和金屬銅兩種活性組分, 而它們的作用機理不同。Cu0主要作用於環己醇的六元環平面上, Cu+主要作用於環己醇的OH基團上。用原位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研究了環己醇脫氫反應過程, 推斷出Cu0和Cu+分別為活性中心的環己醇脫氫機理:( 1) Cu0為活性中心的環己醇脫氫機理( 游離基機理)( 2) Cu+為活性中心的環己醇脫氫機理( 離子機理)從以上機理可以看出, Cu0作用在六元環上, 可能導致六元環上的其他H被Cu0 脫去, 導致產生環己醇脫氫反應的副產物苯酚等, 因此, Cu0活性中心的選擇性不如Cu+活性中心。且一價銅與OH基團上氧的結合力以及零價銅與六元環上H的結合力在紅外光譜上分別體現在3696cm-1和2666cm-1兩個吸收峰上, 可見前者作用力強於後者, 因此, 離子機理較游離基機理更容易生成環己酮, 表明Cu+較Cu0更具有環己醇脫氫活性。

3 其他類型催化劑

以氫氧化鈉為沉澱劑,高氯酸鋯和硝酸銅為原料,採用共沉澱法製備了新型Cu/ZrO2催化劑用於環己醇脫氫生產環己酮,並優化了的催化劑製備條件。結果顯示,在優化條件下製得的催化劑,環己醇收率達85%,選擇性高於98%。用浸漬法製備的Cu-K2O/SiO2和Cu/MCM-41催化劑,並將它們用於環己醇脫氫反應。結果顯示,它們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時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環己醇脫氫催化劑Cu/SiO2,它也顯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4 展望

環己醇脫氫催化劑發展至今雖然己取得了很大進步, 但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從活性組分方面看, 銅系催化劑以其優良的性能已經遠遠超過鋅系催化劑, 但每種銅系催化劑都有其不足之處, 因此認為, 載體仍是環己醇脫氫催化劑需要突破的重點。複合載體由於能結合多種載體的優點而被廣泛研究, 利用各種載體的優點製備複合載體應用於環己醇脫氫制環己酮, 不失為一個研究的新方向。目前,我國環己醇脫氫催化劑主要依賴進口, 急需研製出自己的高效環己醇脫氫催化劑, 促進我國己內醯胺生產工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硼催化劑顯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烯烴選擇性, 產物中幾乎沒有完全氧化產物CO2生成, 這為選擇性斷裂C H鍵開闢了新路徑. 大量的譜學以及動力學研究表明催化劑表面BOx物種為催化劑的活性位點. 這種打破傳統認知的非金屬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其中對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本質的認識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實現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機理的模型統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低碳烷烴脫氫,有望實現頁巖氣直接生產低碳烯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金屬鐵(Fe)催化劑曾被用於非氧化脫氫反應,但其存在積碳嚴重的問題。而通過分子篩S-1改性的Fe-S-1,在非氧化脫氫反應中表現出較好的活性和抗積碳能力。因此,理解Fe和Fe-S-1的差異,以及從理論上統一金屬和分子篩催化劑的不同機理較為重要。
  • 蘭州化物所在異丁烷脫氫制異丁烯研究中獲進展
    前期,研究人員分別用大孔MOF和軟模板法,製備出介孔Cr/Al氧化物催化劑(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Catalysi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發現通過調控催化劑上Cr3+/Cr6+摩爾比,可實現對異丁烯選擇性調控。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催化活性保持時間長等優勢,其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環境友好催化劑,可以替代傳統的金屬及其氧化物催化劑直接應用於烷烴催化轉化等相關反應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揮發性有機物催化氧化技術及催化劑研究進展
    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吸附技術等回收技術和催化氧化技術等破壞技術,催化氧化是處理揮發性有機物的一種較為徹底的技術,具有能耗低、無二次汙染、安全性好和適用範圍廣等優點。通過對揮發性有機物處理技術,催化氧化機理和揮發性有機物氧化催化劑等幾個方面的介紹,旨在推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特別是催化氧化技術的進展。當今社會,大氣環境的日益破壞與人們對美好居住環境的要求形成了矛盾。
  • 低成本甲酸脫氫催化劑研製成功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博列斯科夫催化研究所研發出基於多層碳納米管的催化劑,用以從甲酸中獲取氫燃料。目前,分子氫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綠色替代能源之一。但游離態的氫屬於最輕氣體,同時也是沸點最低的氣體之一。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除釩氧化物外,其他金屬氧化物如MnOx和CoOx等通常容易導致丙烷直接燃燒,而不是選擇性的氧化脫氫。雖然硼基催化劑已經被發現在ODHP中有著優異的催化性能,但對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在ODHP 中的應用,以及催化劑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仍有待加深。 對此,我們提出一種通過結構優化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氧化脫氫催化劑的策略。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中科院力學所魏小林研究員:Cu-Ce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機理研究進展
    綜述近年來Cu-Ce體系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的研究進展,列舉了不同的催化劑製備方法,概括了Cu-Ce催化劑的結構形貌-性能關係與載體-活性組分的強相互作用規律(尺寸效應、界面效應),分析了基於表徵技術、原位試驗與反應動力學等方法得到的不同反應路徑之間的差異,總結出CO催化燃燒微觀反應機理。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
  • 中科院金屬所李波課題組:微觀反應動力學模擬釐清乙苯氧化脫氫複雜反應機理
    ,系統研究了納米碳催化乙苯(EB)氧化脫氫的反應機理。另一方面,通過烷烴催化脫氫反應可以高效將低碳烷烴分子轉化為同碳烯烴。然而,烷烴催化脫氫(直接和氧化)反應仍面臨著選擇性低、積碳以及高能耗等挑戰,設計和開發新型高效催化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催化劑性質和反應機理是進行有的放矢篩選高效催化劑的前提條件。2014年以來,中科院金屬所李波研究小組一直從事低碳烷烴催化脫氫反應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研究工作。
  • 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到目前為止,M2選擇性和收率仍不夠高,主要是由於關鍵催化劑——Cu基催化劑效果不夠理想。另一方面催化機理到迄今為止尚不明確,致使高性能Cu基催化劑的研製仍主要依靠工業經驗。 日前,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蘇發兵研究員團隊和華東理工大學龔學慶教授團隊合作,以暴露特定晶面的亞微米級Cu2O晶體作為模型催化體系,採用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在分子原子水平初步揭示了羅喬反應中銅催化劑的催化機理。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納米銳鈦礦型TiO2-x氧化物高活性催化丙烷脫氫
    丙烷脫氫(PDH)生產丙烯迫切需要開發具有豐富、無毒、低成本以及高性能的催化劑。研究人員根據異位/原位表徵結果和量子化學計算結果,對活性中心的動態形成和反應機理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還原性丙烷及其衍生物可與納米銳鈦礦型TiO2的表面晶格氧反應,形成氧空位和配位不飽和Ti陽離子(Ticus),從而可以催化高丙烯選擇性的PDH,同時C3H6的生成速率與表面氧空位濃度成正比。要點2.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這些基於團簇反應的研究結果暗示了在Fe-LiH表(界)面形成的Li4FeH6很可能是催化活性中心,而N2的活化則有可能從傳統Fe基催化劑C7位上的均裂過程轉變為「氫助解離」機制。這項研究加深了對LiH-3d過渡金屬催化劑上合成氨反應機理的認識,為新型高效合成氨催化劑的設計開發提供了思路。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