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和大家介紹古籍中的北鬥北極星。
由於我國的緯度較高,看拱極星的運動特別顯著,所以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很重視北鬥和北極星的觀察,在古代典籍詩文中於是就有許多和它們有關的描述和典故。
北鬥有星七顆,依次名為天樞、天漩、天班、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北鬥星形如舀酒之鬥或羹鬥,故稱。《楚辭·九歌·東君》:「援北鬥兮酌桂漿。」洪興祖補註:「此以北鬥喻酒器者,大之也。,有人認為作為量器的升鬥之「鬥」是沒有柄的,就認為古代的鬥也是沒有柄的,其實不然,不但出土的實物古鬥有柄,就是金文、甲骨文中的「鬥」字也有柄.北鬥又形如舀東西用的勺子,所以今人又呼為「勺子星」。但有人認為「(北鬥)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叫鬥魁」,則誤,因勺子皆有柄,北鬥全形如勺,前四星僅如「勺子頭」耳。後三星組成鬥柄。亦稱「鬥構」.《說文》:「魁,羹鬥也。」段注:「抒羹之勺也,魁頭大而柄長。北鬥七星,魁方柄曲,魁象首,構象柄也。」值得注意的是構應讀為biao,作鬥柄講不能讀為shao,有的小書介紹北鬥成「鬥(或構)形」,後三星「組成鬥柄,稱作釣」.前者應讀為shao。,後者應讀為biao,小書未予辨明。鬥釣亦作「鬥標」。《春秋運鬥樞》:「北鬥七星,……第五至第七為標。」唐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宏農尚書幕》詩:「少減東城飲,時看北鬥構。」標者,末也。鬥魁有天漩、天磯二星,合稱「漩磯」,因以「玻磯」代指鬥魁。

《楚辭·王逸<九思·怨上>》:「謠吟兮中壁,上察兮漩磯。」洪興祖補註:「北鬥魁四星為漩鞏。」新《辭源》釋「漩鞏」為「星名。指北鬥魁第四星」,是錯誤的。北鬥第四星為天權,此乃以「漩磯」代指鬥魁四星。宋範成大《寓直玉堂拜賜御酒》詩:「近瞻北鬥漩現次,猶夢西山翠碧堆。」此「漩磯」亦指鬥魁。次者,位也。「漩磯次」者,比喻京城帝王所居。鬥魁以下六星,兩兩相比為三臺,因以喻指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唐杜甫《贈韋七贊善》詩:「爾家最近魁三象,時論同歸尺五天.」又《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數見銘鐘鼎,真宜法鬥魁。」鬥柄有時又以其中的「玉衡」代指.《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所以北鬥七星有時又稱作「漩磯玉衡」.也簡稱作「鬥衡」或「衡」。唐韓鄂《歲時紀麗·正月》:「雁序南回,鬥衡東指。」《文選·鮑照(玩月城西門察中》》:「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李周翰注:「衡,北鬥也;漢,天河也。」
因北鬥有星七顆,故又稱之為「七星」。唐李白《秋日於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赴上都序》:「劍有隱而氣衝七星。」本句化用「劍氣沖斗牛」之典(見《晉書·張華傳》),但「氣沖斗牛」之鬥指南鬥六星,此處則指北鬥七星.北鬥七星又名「七耀」或「七耀」.店王勃《益州夫子廟碑》:「述夫帝車南指,遁七暇於中階。」因北鬥七星明朗如珠玉,故還稱作「珠鬥、「玉鬥」。唐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月迥藏珠鬥.雲消出絳河.」李白《秋夜宿龍門香山寺……》詩:「乏鬥橫網戶,銀河耿花宮。」因為在北半球的人看來,北鬥星在全天星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常用「星鬥」一詞泛指眾星。

《晉書·元帝紀論》:「星鬥呈祥,金陵表慶。」店韋莊《江城子》詞:「角聲鳴咽,星鬥漸微茫.」但有時「星鬥」一詞也特指北鬥.未陳亮《一:叢花·溪堂玩月作》詞:「烏鴿倦棲,魚龍驚起,星鬥掛垂楊。」北鬥七星和爭佐代早又稱之為「九從」、「九英」、「九魅」。《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訊九魅與六中{,。」洪興祖補註:「魅者祈,斷生名也。北鬥七星,輔一星在第六星旁,又招搖一星在北半釣端。」清錢大聽《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七認為「魅」為「魁」之誤。三國魏阮籍《清思從》:「襲九英之暇精兮,佩瑤光以發徽。」《楚辭·九辯》章句:「天有九星.以正鞏衡;地有九州,以成萬邦。」新《辭源》以《家問·天元紀大論》中遁甲式法所用之九星為北鬥九星,誤.據《春秋運鬥樞》:「瑤光散而為烏。」瑤光為北鬥第七星,巫者因把烏鴉曲意附會成北鬥神君的使者,稱為「北鬥使」。唐白居易《和大嘴烏》詩:「陰作北鬥使,能為人吉兇。」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