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哲學觀的相關性思維體系,沿用傳統物理二元論的哲學觀理念,不能對量子的微觀世界的獨立性作出相干同步反映。需求與微觀世界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即從多角度、多緯度研究觀察物,根據觀察物的動態體現觀察者的思維。如從與觀察物動態一致、振動同頻等角度研究觀察物,從動態中研究觀察者對動態觀察物思維。這是用相干思維的物理觀察方式,認識量子的微觀物質世界,對量子的動態微觀的物質世界進行理性反映,其本質就是要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間具有相干性變化的相干反應時刻,用與感覺反應保持同步的知覺反映的思維,認識量子的微觀世界,這是學習研究微觀世界的重要的內容與方法、方式,需要我們加強理解與把握。

量子哲學從認識論的高度及其明確的將物質與精神,分解為兩種不同性質的存在。同時,由於相對於意識精神反映內容的不同,截然形成相干思維與相關思維兩種理論思想體系。量子哲學觀是深入探究理性思維的不同內涵,以及思維的變化與反映,如何與動態微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保持動態一致,最終滿足量子物理觀需求,我將為大家詳細解讀。

哲學家胡塞爾早期的意向性理論提出:「意向對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實在的對象』,即確實存在於現實之中的那些對象:另一類是『觀念的對象』,即『想像的對象』。」量子哲學觀的建立,對於人類理性文明的歷史進程,開創了一個理性系統思維全新的模式。相關思維形態與相干思維形態,明確的展現出思維範式的理論分界,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反映。

傳統哲學觀的相關性思維體系,如果沿用傳統物理二元論的哲學觀理念,就會形成孤立、封閉、先驗的理論思想體系,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就無法清醒地把握觀察者意識的相干知覺,就不能對物質世界的獨立性作出相干同步反映。

在量子物理出現之前,人類早期的科學研究首先是藉助於肉眼觀察進行的。後來出現瞭望遠鏡、顯微鏡及各種精細的測量儀器,但是物理的變量始終藉助於數學來完成的。在傳統的物理哲學理念中,我們用海森伯的話來說「我們所觀測的並非自然界本身。觀測者決定著自己將如何安排測量,而這種安排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被觀測對象的性質。如果改變實驗安排,被觀測對象的性質也將改變。」

而建立量子哲學觀的相干性思維體系,建立量子物理新的哲學理念,闡明新物理觀完整的思想原則,這就不是單憑想像可以建立的物理哲學觀。只有在量子物理出現後,面對「不確定性」這樣的世界性難題,物質觀的變革才會必然導致物理觀的變革,進而導致物理學認識論、方法論等理論範式發生重大的哲學改變,量子相干論是量子物理新的哲學基礎這一研究課題,才會擺在我們面前。

通過感覺反應的存在,是物質實體的存在,是觀察者生命體對具體實在物質世界直接的反應,即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間具有相干性變化的存在,此為為相干反應。此時此刻與感覺反應保持同步的直覺反應,則稱為相干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