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專家稱不排除冠狀病毒在神經細胞中繁殖的可能

2020-12-05 科技生活快報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醫學院傳染病教研室副教授謝爾蓋·沃茲涅先斯基認為,SARS-CoV-2病毒理論上可能在神經系統的細胞中繁殖,但談論這種現象的嚴重程度還為時過早。

沃茲涅先斯基說,所有的冠狀病毒都可能在不同的細胞中繁殖。 例如,在呼吸系統的細胞中,胃腸道的上皮細胞中繁殖。

"從理論上講,不排除SARS-CoV-2病毒也在神經系統的細胞中繁殖的可能。"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沃茲涅先斯基的話說。 然而,他無法確切地回答病毒是否會影響神經系統。

此前,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得出的結論稱,在感染症狀出現之前,冠狀病毒就可能控制了被感染者的意識。

沃茲涅先斯基解釋說,目前觀察到的COVID-19患者通常是呼吸系統細胞,主要是肺細胞受到攻擊。因此,患者體內缺氧,需要吸氧治療。

"目前我們還不能說大量死於新冠病毒的患者神經系統細胞中存在大量的病毒。得出病毒對神經系統影響的任何結論還為時過早。"沃茲涅先斯基說。

相關焦點

  • 港大傳染病專家:不排除變種新冠病毒影響疫苗成效和檢測方法
    港大傳染病專家:不排除變種新冠病毒影響疫苗成效和檢測方法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2020-12-2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
  • 研究稱「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研究稱「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壽命較長,它們可能是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的宿主。專家們關注的是與宿主物種長期共存的地方病,而不是目前在全球迅速傳播的冠狀病毒大流行。專家們測量了他們所謂的人口能力——宿主物種在維持高水平感染的情況下大量生存的能力。他們的研究發現,生活緩慢的物種通常具有更強的人口能力來應對持續性感染。因此,研究表明,它們更有可能成為感染的宿主,從而擴散到其他物種。
  • 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型冠狀病毒唯一源頭
    1月26日,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在線發文,題為《武漢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病毒在全球傳播的源頭》,稱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並非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病毒也可能是從別的地方傳入。作者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24日發表的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首批臨床數據報告中的數據。具體情形如何?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美國《科學》在線發文截圖。
  • 電影《傳染病》編劇談抗疫:社會恐慌比傳染病更可怕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2月13日刊登了題為《電影<傳染病>編劇、科學顧問反思該片在冠狀病毒危機中的新關聯性》的文章,作者是伊薩克·費爾德伯格,文章摘編如下:在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流行病學題材驚悚片《傳染病》發行9年之後,中國武漢暴發的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
  • 武漢疾控專家詳細解讀:何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
    武漢疾控專家詳細解讀)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1日報導,20日,國家領導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這種新型肺炎已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管理措施。針對這一重要指示,武漢市衛生健康系統作出了詳細解讀和積極回應。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眼角膜中可能會喪失繁殖能力
    據拉美社華盛頓11月4日報導,美國《細胞報告》雜誌11月4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類角膜中可能會喪失繁殖能力。報導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讓角膜直接接觸三種病毒:寨卡病毒、皰疹病毒和新冠病毒,結果發現新冠病毒沒有在角膜中繁殖。
  • 國際社會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毒宿主是蛇?多國專家正在...
    曾在世衛組織應對非典疫情的傳染病專家戴維·海德曼(David Heymann)推斷,新病毒不太容易通過空氣傳播,很可能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還有觀點認為,廣泛消費野生動物、市場環境不衛生、牲畜集中飼養……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似乎導致了新病毒的傳播。
  • 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是啥意思?武漢疾控專家詳細解讀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1日報導,20日,國家領導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這種新型肺炎已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管理措施。針對這一重要指示,武漢市衛生健康系統作出了詳細解讀和積極回應。
  • 世界著名醫學專家梁卓偉:如果控制不了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感染世界...
    據英國衛報報導,世界著名醫學專家、香港首席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家、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表示,如果控制不了這種新型冠狀病毒,那麼病毒可能會蔓延到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據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沒有到過中國的人傳播表示關注,稱如今發現的少數確診病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 「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英國研究人員說,動物宿主的生存特徵——無論是節能還是繁殖——可以幫助預測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以及人類在疾病導致的滅絕面前的脆弱性。  專家們關注的是與宿主物種長期共存的地方病,而不是目前在全球迅速傳播的冠狀病毒大流行。
  • 管軼論文揭示穿山甲樣本攜冠狀病毒,專家:不一定是新冠
    專家稱,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人之間如何傳播,這個鏈條現在還缺乏有效證據。「比如現在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蝙蝠如何將病毒傳染給穿山甲之類的動物,穿山甲又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 Nat Neurosci:揭示新冠病毒通過入侵嗅黏膜中的神經細胞進入大腦
    2020年12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死後組織樣本,研究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能夠進入COVID-19患者大腦的機制,以及一旦這種病毒進入大腦,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加以應對。他們發現SARS-CoV-2通過嗅黏膜(olfactory mucosa)中的神經細胞進入大腦。
  • 專家探索新冠病毒源頭 預測未來將出現更多冠狀病毒
    在這篇文章中,他們概述了我們目前所知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基因組數據,並討論了在當下具有大眾認知差異的問題。這篇論文稱,「從武漢市場上採集的『環境樣本』的基因組序列現已被獲取,據進化分析顯示,它們與從武漢最早的病人身上採集的病毒非常接近」。
  • 非洲剛被蝗蟲洗劫,又現疾病暴發,世衛組織稱可能非病毒引起
    ,兩者的症狀表現差異很大,和新型冠狀病毒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如果這種病確認存在傳染性的話,那麼就非洲的基礎醫療建設而言,可能形成大範圍的傳播,整個非洲都將籠罩在該傳染病的陰霾之下。不過據世衛組織最新消息,排除是病毒或者細菌感染的可能,可能是殺蟲劑中毒引起,不過在奈及利亞全國19個州爆發的大面積殺蟲劑中毒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但我們希望是殺蟲劑引起,畢竟大家脆弱的神經已經再難承受一波超級病毒的襲擊了。
  • 美傳染病專家稱第一批COVID-19疫苗可能分兩劑次接種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輝瑞/BioNTech公司和Moderna公司的COVID-19疫苗有很多共同點:它們在臨床試驗中都非常有效,它們都是基於基因的疫苗,而且它們也都需要兩劑。最後一點對於疫苗來說是非常標準的。「如果你看一下所有FDA批准的疫苗,絕大多數都會需要多劑次接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中心的傳染病專家Otto Yang說。
  • 簡愛公布調查結果 稱「異物」已排除蟲卵可能
    簡愛稱,消費者圖片中的「異物」已排除蟲卵可能,應為杯子邊緣或蓋膜上粘連的酸奶,次日出現的活蟲應為麻蠅受食物殘渣吸引產下的幼蟲,目前該公司已與消費者達成和解。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合肥肥東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顯示,簡愛同批次產品無質量問題。
  • WHO組織了10位頂尖專家追蹤新冠病毒源頭,無華人專家進入
    (SARS-CoV-2)很可能起源於蝙蝠,但至今仍不清楚該病毒是如何傳播給人類的。有力的證據表明,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但它在人類中的傳播仍是一個謎。這一調查團隊可以說是巨星雲集,包括病毒學專家、公共衛生專家以及動物學專家,調查團隊成員曾揭示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由駱駝傳染給人類,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源自棲息在一個樹洞中的蝙蝠。
  • 世衛組織給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病毒命名有「門道」
    /網站截圖除了泰國的病例之外,新加坡衛生部1月5日發公告稱,發現首個不明肺炎可疑病例,後經調查檢驗證實與武漢新型肺炎無關。韓國疾病管理本部8日表示,韓國出現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疑似病例,3天後排除了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
  • 歷史第一次發現冠狀病毒的人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地遭受到傳染病的困擾。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其中最可怕的是病毒引發的傳染病,因為病毒個體小,基因少,變化快,傳播速度快。最可怕的病毒有時不是毒性最強的,而是那些新出現的病毒,因為科學家要找到對付新病毒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往往會造成大範圍內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