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始人類的群居社會,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人們經過了艱苦的鬥爭和鍛鍊,得到了繁行,繼續發展下來,並在比較廣大的地區內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人類發展到這一階段,在古人類學上被稱為「古人」階段。在考古學上相當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階段的人類化石和石器,在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發現。
一九五八年,在廣東省部關馬壩鄉山洞裡發現古人頭蓋骨的化石,被稱為「馬壩人」,距現在約二十萬年左右,屬於早期的古人類型九五六年,在湖北省長陽縣趙家堰山洞裡發現了連著兩顆牙齒的左側上頜骨和一顆單獨的前臼齒化石,被稱為「長陽人」。一九五四年,在山西省襄汾縣丁村發現並發掘了一處古人居住過的遺址,在發據中發現了三顆古人的牙齒化石,被稱為「丁村人」。
在遺址中還發現了當時人們製造和使用過的石器兩千多件,同時還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出土。長陽人和丁村人都較馬壩人稍晚。這時期的古人的體質形態也比猿人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的頭顱骨已經變薄,前額已經增高,上頜骨已不像猿人那樣向前突出。他們的體質已經與現代人接近,但比現代人還原始一些,所以稱之為「古人」。這一時則,由於人們經過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和勞動技能的提高,他們製造工具的技術已有很大的改進。
他們打制石器的方法,不僅繼續沿用中國猿人常用的直接打擊法和碰砧法,而且還發明了交互打擊的方法,打制出各種砍砸用的石器,這種砍砸器有單邊刃的,有多邊刃的,最顯著的進步特徵是有許多石器經過第二步加工,用起來比較鋒利。石器中除砍砸器外還有球形投擲器,以供打獵之用。另外,還有厚的、大三稜形的和小型的尖狀器,以及三角形、四邊形或圓形的刮削器,以供刮割獸肉和獸皮之用。
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用途製造不同類型的石器。馬壩人和長陽人生活在江南地區,當時的江南氣候溫熱、溼潤。山間是茂密的森林,丘陵地帶大都是碧綠的草地;在森林裡和草地上生活著各種不同的動物,這些動物大都是當時人們狩獵的對象。丁村人居住在太行山西邊的汾河流裡有豺、狼、狐、熊、象和犀牛;在山前及河水兩岸的草地上,常有大角鹿、赤鹿、斑鹿、野馬和野驢、原始牛、水牛、羊等成群地奔弛於叢草之中;
在汾裡有青魚草魚、鯉魚和螺蚌等;這些都是丁村人獵和漁撈的對象,也是他們食物的主要來源這一時期的人數已經增多,人們的分布日益廣泛,原始人群已經大大較前發展。人們的兩性關係已經離了原始群居的群婚狀態,父母同子女之間的婚煙關係已被禁止,而開始了只限於兄弟姊妹之間的婚煙關係。這種按照輩數區分的婚煙關係、叫做血緣婚姻。它構成了「血緣家庭」。
這種婚姻關係是當時人類社會的組織基礎,也是從原始人群向氏族制度過渡的重要環節。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指出:「原始群團為了生計必須分成小集團,它就不得不分成血緣家族,仍實行雜交;血緣家族是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氏族制度由此就開始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