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民法典》·基礎概念明晰

2020-12-03 騰訊網

走進民法典·基礎概念明晰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民法典中的基礎概念,有助於我們對這本規範自己生活的百科全書進行全面的了解。

理性法學

理性是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

在理性法學中,理性與神學相對應,從神的旨意到人的理性。其萌櫱在於法律將目光從神祇轉移到世俗。帶有理性時代鮮明的印記。

「意思表示理論」與「法律行為理論」

「意思表示理論」與「法律行為理論」由格勞休斯提出。

「意思表示」「法律行為」是當今民法中的核心名詞。

意思表示,意為一種外部可見的行為,且這種行為表明了行為人希望發生某種法律效果的意圖。由客觀要件——客觀上表示的某種法律效果意思,與主觀要件——內心的意願構成。

法律行為,是法律事實的一種。其有兩個成立要件。我們可以從「法律」與「行為」兩方面理解。

1、既然是「行為」,那麼應當是外部表現出來的(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客觀而非主觀。

2、既然需要具備法律效應,則這一行為應當是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自願的情況下進行的。未成年人、精神病患、智力障礙者以及受脅迫者、被趁火打劫者做出的行為不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

「意思表示理論」的最大特點在於,將意思定義為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而非神祇的旨意,或者統治者的強制力。是對神權與封建王權的否定,對民事權利的推崇。「法律行為理論」以此為基礎建立。

法律行為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張三花費五元於與小賣部購買一瓶飲料。

負擔行為:張三負有將五元的所有權轉讓給小賣部老闆的義務。

小賣部老闆負有將飲料的所有權轉讓給張三的義務。

處分行為:張三將五元交付給小賣部老闆。

小賣部老闆將飲料交付給張三。

這裡的交付行為,即將所有權轉讓給對方,是一種處分行為。

相關焦點

  • 「典」亮生活 伴民同行!《民法典》走進貴陽保險業
    講座中,中國企聯維權工委委員、貴州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畢健從《民法典》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意識、制定歷程和主要意義、主要內容和亮點特色、年齡相關的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保障險相關制度保障等生動講解了《民法典》的精神要義。同時結合具體案例,對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用工制度、人身賠償、等內容進行了深度解讀,在廣大職工中引起了積極反響。
  • 《民法典》,你get了嗎?
    《民法典》,你get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 《民法典》進社區 「典」亮百姓生活
    《民法典》第19條有明確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臺上講的頭頭是道,臺下聽的津津有味。這是日前諸城市石橋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送《民法典》進石橋子社區的活動現場。為普及民法知識,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識。
  • 民法典學習 | 《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民法典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法典,是真正意義上「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法典。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民法典是「民事權利保障書」,體現了個人從生到死的基本權利要求。
  • 學習民法典 | 《檢察日報》福建:多措並舉推進民法典深度培訓
    學習民法典 | 《檢察日報》福建:多措並舉推進民法典深度培訓 2020-08-24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莘縣法院開展民法典宣講進校園活動
    11月26日,山東省莘縣人民法院開展民法典宣講進校園活動,組織民法典宣講團走進莘縣國棉中學,受到學校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  宣講活動中,該院宣講團首先讓同學們觀看了民法典的簡介視頻,之後又以小王為例,從出生到死亡,用漫畫的形式拋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生產經營的相關問題,引出民法典中的法律條文,結合社會熱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法條的應用,再引導學生以自身為切入點進行理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大家對民事行為能力、緊急救助、高空拋物等民法概念,有了清晰的認識,真正領會到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 民法典編纂中的行政法因素
    「外在體系」是法律形式上的構造,是對(以法律概念為基礎)法律材料的劃分。①用拉倫茨的話來說,外部體系是指依形式邏輯的規則建構的抽象的一般概念式的體系。此種體系是許多法律,特別是民法典的體系基礎。②也就是說,民法典的外在體系實際上是一個邏輯體系,借著邏輯的技術方法——內涵與外延的方法,形成不同內涵與外延的類別概念,將外延較小(內涵較大)的概念涵攝於外延較大(內涵較小)的概念之下,由此形成規則的遞進而構成的體系。這種體系對於法律解釋和適用的好處是:體系內的推演結論在邏輯上達到一致,從而避免結論矛盾及防止法官適用法律的任意性。
  • 【打造「無訟社區」】走進龍潭街道司法所,一起學習《民法典》之...
    民法典》合同編的亮點及重要變化。>《民法典》合同編一共分為三個分編:通則、典型合同、準合同,共計526條,佔條文總數的41.7%,合同編在原來的合同法基礎上,進行了全方位的修訂,緊跟新時代步伐,積極回應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
  • 民法典頒布對社會組織立法工作的影響
    王 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就社會組織治理而言,它回應社會關切,給予社會組織非營利法人分類的精準定位;它引入「捐助法人」概念,為社會組織分類規範提供了明確依據;它提出組織機構設置等治理要求,為社會組織治理重塑提供了制度保障。
  • 《民法典》實施中的憲法問題:民法如何實施公法性規定
    作者:秦前紅、周航(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制定一部能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法典是幾代中國人的願望。我國分別曾在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醞釀製定民法典,但囿於各種原因,直至2020年《民法典》才正式得以出臺。
  • 民法典,熱詞背後的法治力量
    這是新中國法治進程中激動人心的一刻,它連接過去、指向未來——2020年5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會場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終得實現,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由此誕生。
  • 駱駝城司法所「八進」開展《民法典》法治宣傳
    為進一步加強民法典的學習宣傳貫徹,高臺縣司法局駱駝城司法所精心謀劃,周密部署,積極推進民法典全面貫徹落實。近期,更是抓住冬閒時期,開展「法律八進」活動,在全鎮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民法典的熱潮,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一進機關,幹部齊學法。
  • 青平:《民法典》正式實施意義深遠
    制定民法典,是順應歷史進程和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編纂民法典被提上重要日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歷時五年,民法典終於頒布實施,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民法典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優秀法律文化,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 學習民法典 有「典」不一樣
    11月24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機關黨辦邀請省檢察院副檢察長譚玲作民法典專題輔導報告,進一步加強民法典學習宣傳。整場專題輔導報告亮點紛呈,集團幹部職工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要不斷加強對民法典的學習,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2017年,村民吳某因私自上樹採摘楊梅,不慎跌落受傷死亡。吳某的親屬認為村委會未採取安全防範措施、未及時救助,將村委會起訴至法院。村委會是否應對此擔責?
  • 《民法典》日常問答
    《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五條規定,租賃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賃合同佔有期限內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3、問:小周想在租的房子合同到期後繼續租,有其他房客來看房,這時小周有什麼權利?答:相同條件下,小周有優先承租權。《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條規定,租賃期限屆滿,房屋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承租的權利。
  • 海洋發展視角下的《民法典》
    《民法典》總則編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也被稱為《民法典》中的「綠色原則」。「綠色原則」的提出,給民事主體從事海洋經濟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從事傳統產業的私人主體,需要嚴控生產中的各項程序,做好項目的事前評估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將海洋汙染損害降至最低。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其中,與合同編、物權編等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不同,民法典在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單獨設立了人格權編。自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後,人格權編草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 【名家說法】謝鴻飛:《民法典》中的「國家」
    民法的這種社會自發生成的特質,決定了其規範形成無需外力幹預或扶助,其力量源泉也並非國家權威或權力,而是自身的體系效應和規範理性。但不容否認,民法的運行從來離不開國家支撐。《民法典》編纂本身就是立法者受憲法委託,將基本權利在民事領域具體化的法治成果。在現代社會中,民事權利的直接基礎很難說源於自然權利,而應源於法律授予,正如邊沁所說,「財產生死與共;無法律,無財產。」
  • 從「小明的故事」看民法典如何守護少年的你!
    民法典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一規定將自然人受保護的起始點前移到了胎兒時期,胎兒是可以接受贈與的。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 《民法典》的溫度
    《民法典》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體系化的過程中,對一些滯後性的條款進行了修訂,同時,也基於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需要,增加了許多內容。為了充分尊重和保障自然人的婚姻自主權,《民法典》就對這一條作出了相應修改:一方患有嚴重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英美有一句古老的法諺:救濟走在權利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利。作為一部影響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典,自然是更應該考慮到權利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