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的能源化利用是負3倍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測算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車戰斌

  前言

  在當前全球變暖、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情況下,有個關鍵的問題值得關注:地球生態的循環平衡中的溫室氣體的循環平衡機理。找到它依據這個自然規律應對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可以找到科學的經濟有效的方案。本測算是基於:1、植被生態的循環平衡,它包括能量平衡和排放平衡。我們知道植被生態循環是:「生長期是以太陽能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變成能量儲存體-枯死降解期是以微生物分解變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的往復循環。」植被的降解段釋放了生長段的能量和排放了生長段吸收的溫室氣體。從地球植被生態循環的降解段獲得能源是大自然的安排。【聯合國2018年的森林報告】可以看出地球植被生態的年能量循環量高於目前人類的能源消耗的近百倍。若對標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科技生產力進步的結果。開啟植被生態產業化模式,在不斷提高地球生態品質的同時獲得資源。是人類可持續生存的基礎。

  史丹福大學森林環境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甲烷排放後20年內的增溫作用約為二氧化碳的84倍;」

  根據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說法:「今天釋放的任何甲烷分子的熱陷阱是二氧化碳分子的100倍,僅佔全球排放量14%的甲烷在5年的時間內所吸收的熱量最多是二氧化碳的100倍。 這意味著,即使二氧化碳分子的數量超過甲烷的5比1,相對較小的甲烷數量在5年內仍是氣候變化問題的19倍,而在100年內則是4倍。甚至更高。」

  在地球植被生態循環的降解段:1噸生物質的能量相當於0.5噸標準煤;1噸生物質充分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 約1.33噸;一噸生物質自然降解的甲烷排放300---400立方;甲烷的比重0.5548公斤/立方;相當於0.17---0.23噸。取平均值0.2噸;從分子量轉換為重量以溫室氣體排放當量的20倍計:0.2*1.33*20=5.32噸.也就是說植被在地球生態自然循環降解的甲烷排放每噸是5.32噸二氧化碳當量;

  結論: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當下!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相對於自然降解的溫室氣體排放,每噸可以減少5.32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再減去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1.33噸。則: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可以實現溫室氣體負排放3.99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每噸標煤的二氧化碳排放是2.66噸,也就等於使用1噸生物質能源可以抵消1.5噸標煤應用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於負3倍的溫室氣體排放。

(責任編輯:劉朋)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生物質資源化利用重在「負碳排放」—新聞—科學網
    能源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構建清潔低碳且安全高效的能源及化工體系是新時代削弱負環境效應和能源發展的重要措施。
  •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11年未更新,非CO₂氣體減排面臨壓力
    然而,對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同樣將面臨巨大挑戰。8月1日,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北京發布《全面減排 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中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工作論文,論文指出中國已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CO₂減排政策以期兌現2030年或更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然而卻對《京都議定書》所涵蓋的其餘六種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關注相對較少。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治理「溫室氣體之首」試點成功 將向全國推廣
    承擔北京地區75%以上電力輸送任務的冀北電力公司,在北京率先試點了國內首個對六氟化硫(SF6)氣體的回收再利用裝置。試點期間,已回收SF6氣體約12噸,相當於減排28.44萬噸二氧化碳,也相當於50餘個北京植物園一年中和的碳排放量。2012年8月10日,項目第一監測期減排量就獲得了聯合國的籤發認證。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首個電力行業應用減排SF6的新「標杆」。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嘉興市溫室氣體清單報告「出爐」
    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去年5月我市啟動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歷時一年左右時間,這項工作進展如何?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獲悉,我市2010~2013年分年度五大領域溫室氣體清單報告以及總報告已經編制完成。  報告顯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
  • 歐盟計劃提高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在歐洲議會發表「盟情諮文」,其中提到的新的歐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及一攬子政策引發外界普遍關注。根據諮文,為確保2050年實現「碳中和」,歐委會決定將2030年溫室氣體階段性減排目標比例從此前的40%提升至55%。
  • ...相當於減排52.6億噸CO,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 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15日報導,日本環境省15日發布最新數據稱,日本201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43億噸,較1990年增加了6.5%。增加原因主要是因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日本更加依賴火力發電。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2月25日,北京大學發布《中國汽車空調HFCs製冷劑減排綠皮書》,明確了我國汽車空調行業製冷劑的減排潛力和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為我國儘早開展HFCs控制提供了決策支持。  HFCs是目前唯一一類世界各國都設定了減排時間表的溫室氣體。
  • 探索CO2捕集技術 促進溫室氣體減排
    □呂月霞   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排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生存條件帶來嚴重的威脅,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CO2捕獲和封存技術(CCS)是一種能夠在短期內穩定或者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技術方案。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在近日舉行的「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中日生態環境領域的官員和專家都對中國機構改革後如何實現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原標題: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日媒報導,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日本政府近日正在探討提出至2030年使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超過20%的目標。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可減排24%的二氧化碳。然而,日本政府內部卻對此分歧明顯,預計協調之路艱難。
  • 《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的政策解讀
    SZDB/Z 69-2012《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規範及指南》(以下簡稱「原指南」),規定了組織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的原則和要求,自2012年發布以來,有效指導了管控單位和核查機構碳排放量化及報告工作,為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及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新華社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1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造成降水量變化,影響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產量。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