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海南青年| 守護:一個海南野生動物保護者的故事

2020-12-0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李玉錦對救助動物的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南海網記者姚少龍攝

&nbsp&nbsp&nbsp&nbsp「你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再到我這裡來了。」這是海口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從事救助工作的李玉錦在每次放歸動物回大自然的時候,在心裡對動物們所說的一句話。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2017年4月23日,海口市林業行政執法支隊查處的一批非法販運孵化不足5天的小白鷺,總共有151隻。資料圖

&nbsp&nbsp&nbsp&nbsp151隻白鷺最終放飛46隻

&nbsp&nbsp&nbsp&nbsp「去年4月份,151隻孵化不足5天的小白鷺,經過2個月救護、飼養、防疫,最終放歸大自然的只有46隻。」李玉錦回憶道。2017年4月23日,海口市林業行政執法支隊查處的一批非法販運孵化不足5天的小白鷺,總共有151隻。查處時,它們擁擠在狹小的空間中,身體無法站立,導致很多小白鷺被壓死、踩死。

&nbsp&nbsp&nbsp&nbsp「剛剛接收過來這批小白鷺的時候心情很沉重,這些可都是一個個生命啊!」李玉錦說。除了加倍悉心照顧這批白鷺外,他只能默默承受著這份傷痛。這批白鷺剛剛孵化出來,還不能獨立進食,只能人工進行餵食,再加上非法捕捉的傷害,在救助過程中依舊死了一些白鷺,這更讓李玉錦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nbsp&nbsp&nbsp&nbsp日子一天天過去,小白鷺漸漸長大,為了給它們創造更舒適生活環境,李玉錦和同事們開始給白鷺搭建新的住處。「白鷺開始長大了,雖說不用我們餵食,但是在進行防疫的時候,經常會被它們啄傷,有一次在搬運到新住處的時候一個同事險些被啄到眼睛。」

&nbsp&nbsp&nbsp&nbsp經過2個月的悉心專業救護、飼養、防疫,小白鷺的羽翼終於豐滿了。2017年6月22日,海口市林業行政執法支隊、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聯合行動,將這46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放歸東寨港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東山湖。

&nbsp&nbsp&nbsp&nbsp放飛的時候李玉錦顯得有些難過,相處了2個多月,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它們,怎麼能沒有感情呢?但是,李玉錦知道它們原本屬於溼地,屬於天空,屬於大自然。只有回歸大自然它們才能更好地生活。他在心裡又默默地說起了那句話:「你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再到我這裡來了。」

&nbsp&nbsp&nbsp&nbsp悉心照顧卻被猴子當成「敵人」

&nbsp&nbsp&nbsp&nbsp「給你吃東西,你不要晃來晃去,不要怕我。」李玉錦正在救助的是一隻獼猴,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nbsp&nbsp&nbsp&nbsp這隻獼猴被送來的時候是前肢被夾,骨頭都被夾斷。李玉錦看到它的傷勢,猜測是當地居民想利用捕鼠器之類的工具捕捉動物,這隻頑皮的小猴子不幸被捕。「它剛送來的時候,眼睛裡充滿了恐懼,只要我一靠近,它就會上下竄動。」

&nbsp&nbsp&nbsp&nbsp對於李玉錦來說,最為難過的還是給獼猴處理傷口,剛剛結的痂又要再次進行處理,看到猴子疼痛的表情和絕望的眼睛,李玉錦無奈地說:「感覺像是在給自己處理傷口。」

&nbsp&nbsp&nbsp&nbsp雖說現在獼猴的傷勢好了,但是它對李玉錦依舊充滿敵意。對此,李玉錦有些傷心。「傷口基本癒合了,但它一隻手已經是廢了,不能在放歸自然了,只能留在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照顧。」李玉錦說。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2017年6月22日,海口市林業行政執法支隊、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聯合將活下來的46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放歸東寨港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東山湖。資料圖。

&nbsp&nbsp&nbsp&nbsp想過轉行卻依舊堅持

&nbsp&nbsp&nbsp&nbsp從小喜歡動物的李玉錦,大學期間選擇了獸醫專業,就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動物。每次救助動物的時候,她的心一直都揪著,只有當動物傷勢痊癒了,她才會露出笑容。

&nbsp&nbsp&nbsp&nbsp「我本來的職責是救助動物,為此也學了這麼多年的知識。可是,當面對一隻動物救助不了無能為力時,我想過放棄,轉行幹別的。」雖然這樣想,但因為信念,因為職責,李玉錦還是堅持了下來。現在,她除了每天救助動物和動物園巡查外,就是在認真地閱讀更多的關於救助動物的書籍,遇到不懂的就去請教,只是希望能通過繼續學習,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救助動物。

&nbsp&nbsp&nbsp&nbsp採訪最後,李玉錦告訴南海網記者,雖然她的力量單薄,但是她一直會堅持下去。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這個隊伍,都來保護動物、關愛動物,保護大自然。「如果人類破壞了一種物種,接下來會破壞新的物種,如此循環,就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那麼最終危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所以希望大家保護動物。」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海口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017年總共救助動物數量統計2143隻,其中有一級保護動物蟒蛇、孔雀、暹羅鱷、靴腳陸龜,二級保護動物領角鴞、猴面鷹、獼猴等。

&nbsp&nbsp&nbsp&nbsp據數據顯示,在過去的50多年裡,海南共有200多個物種瀕臨滅絕,360餘種鳥類中,有100多種近年來已難覓其蹤。

&nbsp&nbsp&nbsp&nbsp記者手記

&nbsp&nbsp&nbsp&nbsp「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人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很強,但仍有一些人以捕捉野生動物為樂,甚至以此為榮。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私慾而將野生動物當作寵物或食物,濫捕濫殺。目前,部分物種從「常見近危易危瀕危極危滅絕」的過程似乎在加速,而保護瀕危物種,往往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它們需要我們的守護。

&nbsp&nbsp&nbsp&nbsp讓我們加入到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的隊伍中來,手拉手共創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

&nbsp&nbsp&nbsp&nbsp(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5月3日 南海網記者姚少龍)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救護中心專業人員對受傷的十三鱗龜進行治療。資料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李玉錦為救助的動物進行傷口處理前備藥。南海網記者姚少龍攝

相關焦點

  • 海南題材童話圖書《海南動物鎮》出版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25日消息(記者 黃婷 實習生 吳桂涓)近日,海南題材童話圖書《海南動物鎮》出版面市,引起關注。作者柯漁系海南兒童文學作家、海南省「南海鄉土人才」。  據了解,《海南動物鎮》屬於科普幻想冒險童話,全書分為上下兩冊,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2020-05-22 15:30:00來源:央廣網
  •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的動物們怎麼過冬呢?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月11日消息(記者 蘇靚)近日,海南持續低溫,人們紛紛裹緊大衣或躲進被窩,那小動物們如何抵禦寒冬呢?1月11日,記者從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了解到,工作人員為野生動物準備空調、稻草、保溫燈、木箱等保暖用品,幫助小動物安然過冬。
  •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上百種動物這樣消暑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圖\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夏日的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下稱海野)是熾熱而生動的。漫步熱帶森林覆蓋率高達99%的園區之中,眼前是憨態可掬的熊貓、正在享受「淋浴」的黑熊、休憩的獅子……與此同時,長臂猿的「口哨聲」、鳥雀的「啾啾」聲、老虎的低吼聲……各種聲音穿過層層綠意,抵達耳畔。
  • 大自然巡禮 |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海南...
    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護著約2000萬公頃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約1200萬公頃的各種典型溼地。同時為進行各種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條件,為環境的監測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周氏瞼虎隱含的生物密碼
    這位非專業科班出身的自然愛好者,在海南島發現了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氏瞼虎」。這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日前,相關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正式發表。  夜晚裡的偶然「驚喜」  周潤邦和周氏瞼虎的「偶遇」,是在2015年的一個夜晚。
  • 俄賢嶺上聽到豪豬叫聲野生動物調查發現大量珍稀動物,但未發現海南...
    為期一周的海南俄賢嶺首次野生動物調查於今天結束。調查隊因為沒有聽到海南長臂猿的叫聲而遺憾,同時為這片神奇林地裡猖獗的盜獵行為深深擔憂。  獼猴在山尖採食石斛  3月19日到25日,來自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省林業局、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單位15人組成的俄賢嶺首次野生動物調查隊,對俄賢嶺地區的近2萬畝山林進行了調查,發現80多種鳥類,水鹿、獼猴等國家II級保護動物,多名隊員在24日凌晨4點聽到豪豬的叫聲。
  • 海南·人物 | 青年導演宋珍琴韻安傑:航拍十年 告訴世界海南有多美
    我們要為建設自貿港的海南人畫像,我們尋找這樣的海南人:他們開放自行、熱情友善;他們敢闖敢試、大膽創新;他們熱愛生活、守望相助,他們就在你我身邊。他們是科學家、藝術家、作家、醫生、教師;他們是快遞小哥、技術工人、果園裡耕作的農夫,是酒店裡遞來一杯熱茶的服務員,是貼心守護社區的保安。他們是為海南勞作的你我他。
  • 海南周刊 呦呦鹿鳴林深處
    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它們輕靈的身姿曾自在穿梭於丘陵、臺地間,成為瓊島動物界的「顏值擔當」,也曾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數量急劇減少,一度只剩下44頭,好在人類隨即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幫助其種群逐步繁衍恢復至1000餘頭。這是一個從瀕危走向新生的故事,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益啟示。
  • 海南動物寶寶「扎堆」出生迎遊客
    入夏以來,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內喜訊連連,動物園區裡相繼誕生了長頸鹿、坡鹿以及孔雀等數種「動物寶寶」。作為海南最廣為人知的神話傳說「鹿回頭」中神鹿的原型,坡鹿也可被視為海南文化的代表形象之一。坡鹿因此實際存活數量比國寶大熊貓還要稀少,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好在生態系統完整、人類幹擾程度小的海南熱帶雨林,總算能為它們提供一方繁衍棲息的生態樂園。周氏瞼虎。《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  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 海南自貿港青年文明號如何越擦越亮
    一年時間裡,團海南省委舉全團之力,以創建青年文明號為載體,以青年為骨幹力量,在全省一線服務行業、單位、窗口實施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五大工程,掀起全省青年文明號創建熱潮。海南自貿港的青年文明號如何越擦越亮?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雨林「孤島」繩索牽家住霸王嶺雨林的海南長臂猿,最近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故事要從2011年前後說起。彼時,從海南長臂猿A、B兩群分離出的3隻青年個體,在靠近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苗村的一片山林間紮根,組建起第三個小家庭——海南長臂猿C群。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沒頭、沒腦、沒脊椎,甚至沒有專門的呼吸及分泌器官,這種誕生於約5.5億年前的刺胞動物,由兩層細胞圍繞胃循環腔組成,僅比單細胞動物高了一個等級。可就是這「一步之遙」,讓它成了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
  • 中國旅遊景區大全之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中國首家大型熱帶野生動物園: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最適合家長和孩子一同遊玩的好去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是動植物聚集的地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他在2018年發現瞼虎屬新種「周氏瞼虎」後,今年再次發現一個瞼虎屬新種「中華瞼虎」,這是繼霸王嶺瞼虎、海南瞼虎、周氏瞼虎後第四個瞼虎類海南特有種。  夜觀發現瞼虎新物種  圓凸的褐色大眼睛,短小靈活的爪子,從脖子到尾根分布著4條金色橫紋,看起來頗為霸氣,粗壯的尾巴遇到外敵侵襲時,會斷尾逃跑求生。
  • 對不起,我要去海南了!海南,將被全世界知曉!
    宋慶齡故居如果你對宋慶齡以及宋家三姐妹的故事十分感興趣的話,那麼在宋慶齡故居,你興許能了解到更多關於她們的事情。第三站:馮家灣到華僑之鄉尋一片可以私藏的海,還記得《西遊記》(82版)中孫悟空橫空出世的情景嗎?他身後的那片美麗的藍海,便拍攝於馮家灣。在海南的眾多海灣中,馮家灣並不出眾,但相較於三亞的喧囂,這裡有它安靜的愜意。
  • 海南「漁村青年」:讓班蘭葉融入傳統美食走向世界
    海南「漁村青年」:讓班蘭葉融入傳統美食走向世界
  • 這裡是海南|《秘境尋蹤雨林》第十集:海南瞼虎
    《這裡是海南》是新海南客戶端上線後全新推出的一檔短視頻欄目,旨在打造海南首個反映海南生態、人文地理的微紀錄片欄目,通過挖掘海南的人文地理,記錄海南的生態自然資源,用適合在移動端傳播的微紀錄片形式,向世界展示海南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