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腦區劃分

2021-01-15 普心學習小站


       現代腦科學已經將大腦細分到360個腦區之多,但這麼細緻的劃分可能只出現在科學研究中。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大致的腦功能區劃分。

       大腦分為四個腦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


        額葉負責計劃、判斷、解決問題、智力、情感、注意力、自我意識等高級功能,另外語言中樞,書寫中樞,運動中樞也在額葉。

       頂葉負責身體感覺(痛覺、癢覺,觸覺、溫度感覺等),理解語言和文字(視覺語言中樞)、解釋從各種感官傳遞來的信息,還負責空間和視覺感知。

       枕葉是視覺皮層所在的位置,主要處理視覺相關的信息,比如顏色、亮度、運動速度的等。

       顳葉負責聽覺、理解語言(聽覺語言中樞)等。



相關焦點

  • 久坐與大腦中對記憶力至關重要的腦區變薄相關!
    2018年4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項關於中年和老年人的初步研究表明,坐太久與對記憶力至關重要的一個腦區的變化相關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12日的PLOS ONE期刊上。以往研究表明,久坐跟吸菸一樣能增加心臟疾病、糖尿病和「英年早逝」的風險。
  • 腦區功能與學習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方面來自大腦,因為人腦之間是有差異的,差異體現在腦優勢方面,體現在腦功能區方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麥克裡蘭博士提出優勢冰山模型,闡明了人對於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根本取決於大腦優勢。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在於能否發現大腦優勢。所以說,發現腦優勢,就等於發現人才。
  • 大腦存在一個動態評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關鍵腦區——丘腦室旁核
    大腦存在一個動態評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關鍵腦區——丘腦室旁核 2018-10-31 15:28:09 來源:中國科學報 周末該在家看書還是出去K歌?寒冬將至,該堅持健身還是涮個火鍋?每天,人們都會面臨上百種選擇。
  • 課程教學的腦區定位
    課程教學的腦區定位,是指不同的教學科目,在奧妙複雜的腦海中各處哪一個區域。要對教學科目進行腦區定位,首先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發展觀研究腦結構與功能的歷史演化,其次要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各種學派。  統觀中外認知科學和腦科學的研究理論可知,大腦功能定位說和大腦功能統一說,是兩個相互對立的學派。
  • 數學科的腦區定位
    因此我們研究數學腦區定位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即數學才能到底有沒有先天因素在內。從理論上講,心理學家、腦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承認,智力主要是後天環境教育養成的,但有遺傳因素。對此腦科學工作者認為,從歷史演化的觀點看,原始人類為了躲避群獸,獵取食物,求生存,必須對獵物作數量估計和算數運算,這樣數感和計算智力因素就被偏碼在遺傳基因中,這就是數學天賦。同時從實際調查來看,數學遺傳因素也的確存在。
  • 長期太空飛行會改變太空人大腦形狀:各腦區灰質有所增減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人的大腦形狀在太空中會發生改變。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近期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太空人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結果發現部分腦區的灰質減少,其它部分則灰質增多。該研究將有助於治療其它影響大腦的疾病,如長期臥床病人易患的腦水腫等。
  • 大腦網絡的朋友圈三定律
    他大筆一揮,根據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形狀的異同,將大腦皮層劃分成52個腦區,從此這「3張A4紙」有了坐標,並沿用至今。MRI、PET等現代影像技術為研究大腦功能分區提供了可能,通過觀察在執行特定任務時,人腦不同區域神經活動的強度,或者通過手術中電刺激大腦皮層不同位置觀測病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不同腦區的功能,從而繪製出腦功能圖譜。
  • 空間多尺度奇異態:大腦節律多樣性背後的原因?| NSR研究論文
    經過億萬年的演化,人類大腦已發展出最複雜、最獨特、且能支持最強腦功能的網絡結構。現已知道,這個網絡具有一系列的結構特徵,如小世界、無標度、社區結構、富人俱樂部等。然而,這些結構特徵如何確保大腦的強大功能?或者說,腦功能的微觀機制是什麼?對此我們依然知之甚少。
  • 科學家發現人腦中存在「責任腦區」
    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的教授休•加納文最近通過腦掃描發現,人腦內存在一片負責「責任感」的腦區,而古柯鹼吸食者的腦掃描圖像顯示,將毒品上癮的人和沒有上癮的人相比,上癮者的「責任腦區」結構明顯不完整。加納文教授希望這一發現能從藥理上改變對古柯鹼上癮者的醫療護理環境。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神經康復措施:運動想像對腦區的激活
    研究顯示,運動想像涉及運動相關腦區,包括前運動區、輔助運動區、頂葉、小腦和基底神經節;但目前相關研究仍以簡單動作任務為主,日常活動的大腦激活情況尚不清楚。Matsuo等的研究納入21名健康右利手志願者,對其使用筷子進行自我進食活動與運動想像過程中大腦激活情況進行檢測。自我進食活動任務包括用筷子進食醃黃瓜片的運動或進行相同活動的運動想像。研究結果表明,前運動區和輔助運動區在自我進食活動的運動想像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為運動想像用於腦卒中神經功能障礙的康復幹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 消失的一整塊腦區去哪了?
    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冷靜的認為一塊名為「亞板(subplate)」的腦區在人類成長過程中消失了。
  • 在人工智慧幫助下,人類畫出了迄今最全面最精準的大腦圖譜
    有趣的是,人類對自身大腦的了解,遠低於對地球的了解。大腦中究竟有多少個神經元,至今還未有定論,更別說畫出大腦中各個區域的邊界、功能和聯繫了。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情況有了改變。項目的測量信息包括大腦的功能,區域之間的連通性,腦組織中細胞的地形和髓鞘水平,這是加速神經反應的脂肪物質。結合三種不同的成像技術以及機器學習系統,繪製的全新腦圖譜,包括左右半腦皮層各180個不同腦區。左邊兩列是三維構圖,右邊一列是二維構圖。其中,紅色表示與聽覺有關的腦區,綠色表示感知及運動腦區,藍色表示視覺相關腦區(黑色和白色詳見下文)。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
    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本文研究人員藉助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光遺傳學、病毒示蹤技術、全細胞膜片鉗記錄和計算模型等手段,發現丘腦部分高級區域(High-order Thalamus)是聯合學習所必須的,不僅傳輸與習得行為密切相關的大腦信號,還受制於局部突觸前抑制。
  • 大腦享樂中心(一)| 來自人腦的實驗證據
    然而,科學家卻發現,不同的享樂激活了許多相同的腦區。從大腦底層的腦幹,一直到頂層的新皮層,都有享樂的影子。這些分散於大腦的享樂熱點,共同構成了大腦享樂系統,被所有愉悅體驗所共用。享樂,可以劃分為內在體驗和外觀表達。在一般情況下,內在體驗和外觀表達是一致的,特定的內在體驗會引發固定的外在表現。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排除大腦研究中的「噪音」上圖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個風險基因位點與全腦灰質體積關聯性的3維空間分布;紅色越深表示統計顯著性越高,其次是黃色、綠色,統計顯著性最低是藍色。右圖是最顯著的腦區(殼核)灰質體積與全基因組變異位點關聯性的曼哈頓圖。結果按照染色體序號排列。當前,精神疾病防治是全球醫學界面臨的共同難題。
  • 非症候群型唇顎裂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研究進展
    該技術具有無創傷性、無放射性、可重複性、較高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可準確定位腦功能區等特點,可以在全腦範圍內對大腦進行研究。 大量研究證實,BOLD-fMRI在對於腦區特異性加工及功能定位中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穩定性,是理想的腦功能研究工具。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該研究可以看做是一個時空程序,揭示了整個大腦的突觸多樣性,我們稱之為生命跨度突觸體結構(LSA)。LSA 顯示了在不同腦區,突觸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突觸體結構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的。
  • Science|華大基因聯合瑞典科學家構建大腦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大腦是哺乳動物體內最複雜的器官,具有多種多樣的生理機能,錯綜複雜的細胞結構以及極為豐富的基因表達。在不同腦區、細胞和亞細胞層面鑑定大腦的分子構成,必將推進我們對正常和患病狀態下大腦功能的認識和理解。目前,HPA下的組織圖譜(The Tissue Atlas)僅僅包含有限的幾個人類大腦區域(大腦皮層、海馬、尾狀核和小腦)的數據。正因如此,我們迫切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增進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動力學背後複雜的分子過程的理解。該研究成功地構建了哺乳動物大腦的基因圖譜,是對現有的若干個大腦圖譜項目的重要補充。
  • 從進化角度劃分大腦皮層——新皮層和舊皮層
    大腦皮層依據其組織結構和細胞構築等方面的特徵,可以劃分為新皮層和舊皮層。新皮層佔整個大腦皮層的90%,佔整個大腦的76%。新皮層的摺疊結構,允許在有限的顱骨空間內容納更大面積的皮層。一個常見的形象比喻是,大腦皮層就像一張揉成一團的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