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區委、區政府任命的領導幹部外,其他人員不論身份、職務、級別,將全部重新聘任上崗。」
傳統觀念中「公務員」往往意味著擁有「保護傘」,工作穩定有保障。而在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這個「穩定」被打破了。
4月27日,成都國際鐵路港管委會大樓門前,一張公示期已經結束5天的崗位競聘公示單,依舊引來眾人圍觀:成都國際鐵路港管委會(以下稱:港管委)內部競聘,第一批次入選人員名單出爐,招聘崗位涉及規劃建設、自貿辦和企業服務崗位等。
有意思的是,這些崗位原本是「滿員」的,現在全部拿出來競聘了。
四川自貿試驗區掛牌後,港管委和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管理局(籌)實施「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運作模式。目前港管委有近百名工作人員,其中公務員編制的20餘名。
為了充分發揮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政策疊加和聯動效應,該港管委大膽嘗試,創新人事制度改革,將除青白江區委、區政府任命的領導幹部外的所有「體制內」人員身份封存起來,不論身份、職務、級別,全部「起立」重新聘任上崗。
港委會通過採取「內部挖潛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重新梳理和配置人才,重點對「人事管理、考核評估、收入分配」三個方面進行改革突破,力求探索形成幹部能上以下、能進能出、有效激勵、嚴格監督、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
作為青白江片區在全面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邁出的「第一步」,這次重大創新,將真正實現體制內人員身份級別、能力素質與崗位職責的精準匹配,通過盤活人才存量,增強自貿區發展動力。
據成都國際鐵路港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革首先重在「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簡而言之,就是為實現人才合理流動和科學使用,此次改革將聚焦幹部管理方式改革,打破幹部身份界限,尤其破除體制內人員過去按工齡時間進行提拔的舊有規則,而是按照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進行崗位評定。
同時,改革遵循「員額總控、自主設崗」的原則,實行幹部編內任職與崗位聘職相分離、幹部人事檔案管理與合同聘用管理相分離的「雙軌運行」管理。
即原在編在崗工作人員身份「封存管理」,並將原職級記入個人檔案,而後在由港管委組織的內部競聘中,這些「體制內」人員將參加由港管委競聘領導小組、獵頭公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專家組成的第三方測評專家小組科學設置的競聘流程,以「競聘演講+面試」的方式重新進行個人競聘。
在考核方面,考核評價由過去的「主觀評價」向「量化考評」轉變。港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幹部考評體系將全面推行「清單考核制「,即採取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內部考核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突出考核工作實績,將考核指標全部量化。
其中,「清單考核制」由第三方考核評估機構按照制單(即制定目標任務清單,實行掛圖作戰)、派單(任務清單明確後,將分派給部門主管,實現層級落實)、跟單(跟蹤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評單(跟蹤評價,分為月考核,季兌現、半年小結、年終評價)的「四步考核法」進行。
而在最敏感的收入分配環節,則將由「檔案工資」向「績效薪酬」轉變。
據介紹,此次改革將打破原以級別資歷論薪酬的平均主義思維,改革薪資結構,推行獎勵績效制,實現收入分配由「檔案工資」向靈活的「績效薪酬」轉變。
根據工作人員崗位、業績、貢獻,按照價值導向、優績優酬原則自主分配,人員的工資將由基本工資和獎勵績效兩部分構成。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部競聘者坦言,這次參與內部競聘的人員有80多人,儘管大家沒有了公務員編制這把「保護傘」,但這次競聘卻讓每個有能力的人得到了重新展示的機會,真正實現能者上。
「對於不願意參與競聘的『體制內』人員,可按照自願的原則,調離港管委,到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外的其他單位崗位工作。」該負責人表示,此次內部競聘選拔拉開了青白江片區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
本次競聘將分三批次進行,目前第一批結束,第二批已進入籌備階段。據了解,首批共拿出50個崗位,針對現有工作人員開展內部競聘,崗位涵蓋綜合管理和專業技術類。第二批採取內部與社會招聘結合的方式進行。第三批則面向全球招聘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領域的創新型、開放型特需人才,進一步改革人事制度,構建科學規範、開放包容、運轉高效的幹部人事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人才制度優勢。
接下來,青白江片區將通過面向社會公開選聘人才,與現有人員同臺競爭,進一步充實人才隊伍。
同時,青白江區委、區政府還出臺了特需人才引進辦法,對特需人才引進採取「一事一議、上不封頂」,通過面向全球招聘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領域的創新型、開放型特需人才,進一步改革人事制度,構建科學規範、開放包容、運轉高效的幹部人事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人才制度優勢。
四川日報記者 陳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