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Harry Low,BBC記者。
翻譯作者:胡楊,哆嗒數學網翻譯組成員,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
校對:mathyrl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MathDuoDaa 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中國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參加了三年一度的針對15歲學生學術能力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測試),結果是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國際上排名第一,德國,英國,美國,甚至連新加坡,日本都排在後面,這裡的奧秘是怎樣的呢?
上海小學教師的教課生涯和世界其他國家老師是不一樣的,有一點就是,每一個老師專攻一定的科目,如果你教數學的老師那你就只教數學。
這些專業的教師需要連續5年接受專業的培訓,這個培訓針對固定年齡層的學生,在這5年中,教師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從事的科目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取得教師資格後,小學教師一般每天上兩節課,他們每天剩餘的工作時間就是輔導那些需要額外學習幫助的同學以及和同事討論教學方法。
「如果你把這些專業的老師和現在的英國小學教師比較的話,那些英國小學教師可能只接受過5天職前教師培訓」,倫敦Ashburnha社區學校的校長BenMcMullen說到。
「他們可能會在培訓生涯的第一年第二年接受後續的培訓,通過在職培訓和員工會議等等,但這樣只接受幾天教育培訓的人和那些接受了特定科目訓練5年的專業教師沒有可比性」。
在中學也有相似的故事,老師花少量的時間和學生們在教室裡上課,而更多的時間會花在課程計劃制定和課程優化方案上。
還有其他的一些不同:上學時間更長,從早上7點到下午4、5點。班級人數更多,課程時間也更短,每一課只有35分鐘,每一課中間有15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
不會按照學生的能力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學生都必須在老師講解下一部分時搞明白剛才講的東西。每年被教育部門派遣來到上海參觀學習的英國教師McMullen說在學校早期的基礎算數教育比英國的教的更慢。
「他們看到了我們的課程,被我們的教學內容嚇到了」,他說。「他們直到四五年級才會教學生分數,因為他們覺得那時候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和除法,這本質上就是一個『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每次的教學內容少一點,取得逐步的小進步,通過不斷的複習直到學生都明白掌握了,確保全班整體進步」。
中國大陸其他城市學生的數學水平可能和上海學生不同,2015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顯示,上海、北京、江蘇、廣東聯合排名第五,落後於新加坡、日本、臺灣和香港。
也有人提出上海前幾年的測試結果被四分之一的城市學生影響。然而PISA測試項目組堅持說他們的結果說明上海農民工的孩子比西方國家專業人士的孩子要厲害。
這是此體系吸引人的一個關鍵點,它讓貧窮的孩子認識到他們自己的潛力,增加社會階層轉變的社會流動性。但是倫敦大學學院的Henrietta Moore認為此體系也有不足之處。
她說:「這個的初衷是,努力就會帶來回報,所以這麼做的功利性就很強,由此來帶來了孩子們創造力不足的問題,現在中國的數學老師們最熱衷於找到解決此問題的辦法,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空間和所處的環境綜合作用。」
「我們英國實際上做得更好,他們也在嘗試發展和向我們學習」。
另一個對這個體系的批判就是父母逼迫孩子學習。大約有80%的學生參加校外補課。
Moore說:「家長對教育興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家長變得爭強好勝——家長之間的攀比他們的孩子還要明顯,所以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所有的這些課外輔導班」。
所以別的國家可以借鑑這套體系嗎?
「我同意教學數學的老師們都需要深入了解數學概念的建構和對孩子們如何學習的深刻理解」,Anne Watson說,她是牛津大學的數學榮譽退休教師。「我也同意對每個學生擁有高期待值的想法」。
網際網路公司老闆Martha Lane-Fox也是這個體系的支持者。
「有兩個吸引我的地方」,她說,「那種認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數學高手的觀念比英國社會的觀念要強烈,我也很喜歡對細節的關注,我對漸進學習法和讓事物進行微小的進步的觀念很感興趣」。
「這套體系的基本面是正確的,當一想到人人都可以放飛數學天性,我就心潮澎湃。」
McMullen的小學已經向上海的學校借鑑了一些觀點。
學生不按成績分方向分開上課,學生們自由交流互動,課堂上有一種「不一樣的氛圍」。
McMullen說:「年輕的學生們在學校能夠學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紮實數學基礎、熟練的計算技能和清晰的概念」。
對於老師來說,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他說,就是不用再劃那麼多重點了。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MathDuoDaa 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