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圖顯示今起吉新河地區伴隨著降雪,氣溫急劇下降,鋼軌、道岔、接頭處所極易出現裂紋,大家都打起精神來,調整好探傷儀的靈敏度和探頭位置,對小半徑和鋼軌底無法探測到的地段要配合手工檢查,確保檢查一公裡就安全一公裡。」11月17日7點30分,齊齊哈爾工務段探傷車間龍江探傷工區工長呂曉傑對當日作業的安全事項進行提示。
呂曉傑的工區負責鐵路鋼軌的探傷工作,今天的作業地點位於濱洲鐵路,是龍江探傷工區負責的重點地段之一,因為吉新河地下水豐富,一入冬凍土使鋼軌平面上出現很多高低差,鋼軌長期受列車的碾壓會磨耗受損,產生疲勞缺陷,哪怕一毫米的裂紋,都可能會給行車帶來安全隱患,所以安排的任務量少,但是要求完成質量必須高。
每天找出鋼軌身上的磨損與裂紋等傷病,是探傷工日復一日的工作,由於鋼軌內部傷損內部傷損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的,需要藉助超聲探傷儀來探測損傷部位,探傷儀上的波形複雜,平均每小時走行速度2公裡,不僅要求探傷員耐心、認真謹慎,還需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每次作業只要有呂曉傑在,工友們就十分放心。
1999年,呂曉傑申請到探傷車間工作,現在已是有著21年工作經歷的探傷工技師,工作中從未出現過任何漏檢和失誤,車間各工區一些疑難或者不好判定的傷損都會讓他去給鑑定下,用車間工友們的話說,「不論多小的傷損,都逃不過呂工長的耳朵和眼睛,最決的是還能初步判定出傷損的形式、大小,就沒錯過,真讓人服氣。」
已經一身「絕技」的呂曉傑說,「自己越幹越膽小,越幹越害怕。1984年使用的手杖式探傷儀精度低,鋼軌快斷裂的時候才能發現;1998年剛上班的時候使用的是GCT-Ⅱ型鋼軌探傷儀、5DSS鋼軌探傷儀,傷損在5、6毫米才有顯示;如今運用的GCT-Ⅷ型探傷儀2毫米的傷損探傷波形就有了變化,要求檢查過程中更加細心、耐心」。
呂曉傑所在的工區管轄242公裡線路、430組道岔、9個站線以及昂昂溪、富拉爾基兩個大編組場的探傷作業,設備質量好一點的地段每30天至少要檢查一次,重點地段呂曉傑和班組的職工每半個月就要來「體檢」一次,由於任務量大,為了完成任務量每天至少要徒步6.5公裡以上,作業7、8個小時,常年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讓他的看上去也黝黑、滄桑了許多。
2020年齊齊哈爾工務段龍江探傷工區共完成2194公裡探傷任務,焊縫探傷11006頭,道岔5160組,發現傷損88處。(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