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師團名稱為何總是變,自認文明、高端的日軍竟還有地域黑

2021-01-17 史料不輯

明治天皇登基後曾面臨過一場來自鹿兒島士族的叛亂,史稱西南戰爭。這場以西鄉隆盛為首的舊士族的叛亂給天皇提了一個醒,想要江山永固,必須集軍政大權與一身。

在山縣有朋的幫助下,天皇大力推行兵制改革,將原本的鎮臺制改成師團制,標誌著日本正式走向軍國主義道路。

鎮臺制和清軍軍制類似,部隊長期駐紮一地,主要任務是鎮壓農民起義。改編為師團後,部隊又多了「野戰」的任務,說白了就是為天皇「布國威於四方」。

甲午開戰前,日軍已經完成了6個常備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的改編。然而,日本面對的可是有著百萬雄兵的大清國,以至於後來所有兵力都壓到了前線,國內僅能靠警察維持秩序。

甲午一戰,日軍只能算是險勝,所以戰爭賠款幾乎都用在了擴軍上。到日俄戰爭時,日軍的師團數量已經接近20個。二戰爆發後,日軍又不斷擴充,師團數量一度達到兩百多個。

日軍的番號非常有規律,許多軍迷即便不了解日軍的某個師團,但僅憑番號就能判斷出個大概。甲種師團番號都在二十以內,華北的治安師團番號都是三十幾。五十幾的是關東軍的補充部隊。兩百多的是為本土決戰而擴充的。

部隊番號很多情況下都是保密的,所以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磯谷師團、板垣師團等這樣的稱呼。這是日軍在宣傳時為了不違反保密條例而取得非正式名稱。同時中國軍方也樂於使用,這樣更利於通過將領了解部隊的作戰風格。

隨著侵華日軍不斷地深入中國腹地,兵力無法再保持高度集中,從而給了中國軍隊許多可乘之機。很多師團不是指揮官被擊斃就是被裁撤。

指揮官一變部隊名稱也要隨之更改,尤其是在更名之初,日軍內部經常都搞得暈頭轉向,跟別提中國情報人員了。

針對這種情況,日軍很快就拿出了解決方案。他們發現師團的指揮官和駐紮地經常換,但士兵的籍貫組成卻一直保持相對穩定。

上世紀20年代,為了儘快完成擴軍任務,日本將全國分為16個地區。每個地區被強制攤派了四至五個聯隊的徵兵任務,這就導致了日軍各師團和各聯隊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這一招是跟春秋時期齊國能臣管仲學的,他們認為以同鄉結成的部隊更加穩定、團結,可以做到「居同樂,死同哀」。

這樣日軍就出現了以地名命名的師團,如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熊本師團。在瓜島被打殘的日軍精銳仙臺師團。

這樣部隊名稱不會被隨意改變了,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部隊之間的地域黑現象,總結起來就是大城市看不上小城市,城裡人看不上鄉下人。可見地域黑並不是中國網民的專利。

因為這個問題,日軍各個師團之間的作戰協同常常出現各種問題。指揮官在戰場上互相看不慣,士兵們私下裡更是大打出手,這在境外作戰中是非常致命的。

相關焦點

  • 日軍為什麼有「甲乙丙丁」,4種師團設置,實際上他們也不願
    我們在看各種資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日軍在軍隊建制上,是與歐美乃至當時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日軍最大的部隊單位是師團,其次一次是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軍、師、旅、團、營、連,但如果對應的來看的話,日軍一個師團的兵力,實際上是相當於當時我軍一個軍的兵力。
  • 萬家嶺大捷,圍殲日軍第106師團,薛嶽在哪幾個方面做了精心部署
    武漢會戰中,萬家嶺大捷是一個非常亮眼的戰役,如果說徐州會戰中,臺兒莊戰役,是日軍的第一次撤退,那麼萬家嶺大捷就是日軍的第一次潰敗。能取得戰場戰役的勝利,與薛嶽的精心布置有很大的關係。日軍第106師團,上篇文章我們就介紹過,是有一群退役的軍人組成,但是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第106師團被薛嶽盯上,想一舉將其殲滅。面對第106師團,這個軟柿子,薛嶽不僅僅是想捏它兩下,而是想將其全殲。
  • 日軍101師團的數字是啥意思?只看番號,就知道戰鬥力
    到日俄戰爭時,日本已經擴充到21個常備師團。這些師團平常的編制是1萬2千人,下轄2個步兵旅團以及騎,炮,後勤各一個聯隊。「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進入了「非常時期體制」,其目的便是再一次擴軍 。眾多部隊的擴編也讓部隊命名變得複雜起來,其中,日軍就誕生了百字號師團,也就是特設師團。如果常備師團是甲種師,那麼特設師團就是乙種。為了徵召更多士兵,同一區域除了常備師團外,還要額外組建一個特設師團。
  • 日軍最殘忍的師團,不僅在南京屠殺24萬人,甚至還會吃同夥屍體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他們在入侵中國的過程中,日軍做出了無數讓人憤恨的事情,他們公然違反國際條例,隨意的殘害了中國百姓還有戰俘。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殺中,30萬人遭到了日軍的殘忍殺害,而其中的第16師團可以說是最殘忍的一個師團,殺人如麻,數不盡的人喪生在了他們的手中。他們原先在日俄戰爭中組建了編制,更是隨時準備代替日本參加更重戰鬥,而他們也被稱作「京都師團」,起這個名字也不言而喻,是因為他們有很多士兵是從京都出生的。
  • 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那麼這份調查表是否就是日軍的真實傷亡情況?日軍各個師團、聯隊戰後編寫的師團史、聯隊史對武漢會戰的傷亡又是怎麼記載的呢?死傷慘重的日軍王牌師團按照日軍《熊本兵團戰史》記載,日軍第6師團於1938年6月6日,向廬州南方10公裡處的中國軍隊警戒陣地發起進攻,打響了進攻武漢的第一槍。
  • 1941年的日全食讓鬼子吃了敗仗,日軍為何特別懼怕日食?
    看在他是51歲第一次帶兵打仗的份上,為了加點保險,大本營在岡村幾個師團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增加了2個師團和幾個支隊、炮兵聯隊等,共計12萬人。中國方面是第九戰區。同時,第三、第五、第六戰區進行打遊擊掣肘日軍支援。
  • 女烈士死前向日軍提一要求,日軍欣喜若狂,事後卻為之痛苦不已!
    第六師團成軍於明治維新時期,準確的日期是1888年5月14日。因為在九州熊本縣編成且代號為「明」,又被稱為明兵團或熊本兵團。作為日本第一批成軍的近代化部隊,由九州精壯礦工組成的第六師團受過極其嚴格的訓練。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就是第六師團和成立於仙臺的第二師團被並肩稱為日本陸軍中最強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日軍渡河作戰與此同時,王勁哉還常常以誅殺漢奸的名義草菅人命,久而久之國軍內部無不「談王色變」,民國媒體更是將王勁哉描述成青面獠牙的因為洪湖地區位於武漢側翼,駐紮於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曾數次出兵洪湖,甚至專門派出第五十八師團進攻王勁哉,但均無功而返。
  • 抗戰中的日全食事件: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但到了中午左右,照耀我們前進的太陽竟被一個巨大黑影慢慢遮住,大地很快陷入昏暗之中」。此時幾乎所有的日軍官兵都懷疑自己眼睛出了毛病,一個大膽的下士喊了起來:「不好了!大家快看,國旗讓天狗吃掉了!」天狗吃太陽的說法不僅在中國十分流行,而且在日本更是深入人心。一時間不少日軍官兵頓時陷入慌亂之中。  日全食的出現,給日軍官兵心裡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 日軍登陸大亞灣後突襲淡水城 中國守軍在新橋固守不退全體犧牲
    1938年10月12日凌晨2時左右,日軍兩個師團和一個先遣隊近五萬人,從不同地點在大亞灣登陸。此處負責防守的中國軍隊僅有第83軍151師,中日雙方兵力懸殊。(日軍今村部隊在大亞灣登陸後直撲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及先遣隊從平海碧甲和霞浦登陸,佔領平山。
  •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 仁安羌大捷:國軍團長劉放吾如何用800老兵擊敗了日軍2000精銳?
    手持三八式步槍的日軍士兵 1941年12月9日,日軍第十五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抵達泰國曼谷。 隨後,在空軍的掩護下,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開始向泰緬邊境移動。 此時日軍的兩個師團並未滿員,總兵力僅兩萬餘人。
  • 抗日戰爭高黎貢山戰役,國軍迂迴作戰,為何卻令日軍驚為天人?
    1944年4月,蔣介石籤署了《中國遠徵軍怒江作戰命令》,時任民國滇西遠徵軍司令長官的衛立煌奉命對怒江周邊日軍發起進攻。民國滇西遠徵軍的訓練和裝備全部由美國負責,因此在渡江之時國軍佔盡優勢,在美械裝備的強大火力之下,怒江岸邊的日軍被迅速清除。
  • 血戰雞籠山,日軍是如何夜襲作戰的?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天漸漸亮後,日軍第6師團一個聯隊在陸空聯合、步炮協同下,對雞籠山沿線陣地進行狂轟濫炸,企圖徹底破壞守軍防禦工事,為進攻長沙掃平通道。從早上到黃昏,雞籠山守軍一直被淹沒在日軍的炮火硝煙之中,全排未離陣地一步,副班長趙琪右眼球被炸裂,班長何樹清耳朵被震聾,士兵被炸死炸傷40餘名,血肉橫飛,其狀之烈,其情之慘,實不忍睹。據班長何樹清統計,日軍在一天之中向雞籠山陣地發射了萬餘發炮彈。
  • 抗日戰爭日軍一個旅團多少人?最高指揮官是何級別?
    圍剿一個旅團有需要調動多少的兵力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在日軍的部隊中當時他們部隊的編制大體也是有等級劃分的,最高的是軍最低的是小隊,但是軍卻不是經常設立的,反而師團卻是最高級別的經常設立的軍事單位,而且一個師團下面一般分為兩個旅團,並且其中還有獨立的工兵隊和炮兵隊還有騎兵隊,並且下屬的還要四個步兵隊,如此龐大的規模一個步兵隊中有著三千多人,並且一個旅團算下來就有六千到七千的步兵人數。
  • 近2萬日軍被蘇軍痛打,日軍少將死法太窩囊,不好意思公開
    在抗日時期,有不少日軍高級將領死法窩囊,如有著日本「軍神」之稱的飯冢國五郎,在擺拍照片的時候被中國士兵擊斃,死法讓人想起都好笑,還有另一位死法特別窩囊的日軍少將。這個死的窩囊的日軍少將叫岡本德三,他是日本本州島人,1914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那個時候他已經31歲了,可見岡本德三的天賦不怎麼好,屬於資質平庸的那類人。9年年後,也就是1923年,40歲的岡本德三才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步兵大尉,在日軍前面侵華這一年,54歲的岡本德三才被晉升為大佐,他的這個履歷實在不怎麼樣。
  • 抗戰中的日全食: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由於宜昌是距重慶最近的戰略門戶,因此日軍在1940年6月攻陷宜昌後,便派十一軍第十三師團駐防。此時該師團已抽出30%的兵力支援長沙作戰,宜昌實際只有1萬多人防守。9月6日,蔣介石接到宜昌日軍兵力不足的情報後,立即命令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向宜昌之敵發起進攻,以此策應長沙會戰。
  • 日本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啥國軍87萬人頂不住10個師團的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武漢會戰,國軍70個守城,結果頂不住日軍7個師團的進攻,武漢硬是沒守住!我們知道,防禦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佔便宜的,可以說至少有50%的戰鬥力提升,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這就要說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了。
  • 遠徵軍首次用烈焰噴射器噴燒日軍,老兵回憶:日軍燒的血肉橫飛
    這是當時日軍第56師團在滇西三角防禦體系的三個支撐點。因為第56師團代號為「龍兵團」,對於這三地之間的關係,一名在龍陵戰場倖存下來的日軍主計軍官石川颱一曾在其回憶錄中形象地繪圖比喻其為「雙頭龍」:松山、騰衝是兩個「龍頭」,龍陵以西沿滇緬公路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盯,為「龍身」。
  • 日軍投降時650多萬軍隊在同盟國六大受降區分布,向中國軍隊投降131萬
    二、蘇軍受降區(範圍:中國東北、38度線以北的朝鮮及庫頁島及千島群島)注:蘇軍進攻東北關東軍時,有22個師團又10個旅團等,其中有8個是在1945年2月組建,有9個是在1945年7月組建,有2個師團在1944年組建,還有3個師團是從關內剛調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