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中國的垃圾進口禁令對西方意味著什麼

2020-12-04 清研智庫

中國嚴格限制垃圾進口的舉措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震動,廢物回收行業機構稱其對全球的影響是破壞性和災難性的。

一些發達國家最初試圖將垃圾離岸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市場的努力基本失敗,因為各國紛紛效仿中國,實施自己的禁令。

回收和廢棄物市場現在正在適應物料流動的巨大變化,根據材料類型和地理環境的不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2019年是艱難的,2020年仍將是困難的。歐洲和美國的廢棄物出口商和回收行業被迫考慮以不同的方式工作,並提高出口垃圾的質量,因為這樣做時,更容易找到客戶。

所有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各國要想成功處理自己的廢棄物,需要從供需上下手。自中國頒布禁令以來,可回收材料充斥市場,但至今需求仍未跟上增長。

澳大利亞

2016年,澳大利亞國內僅處理了12%的回收廢棄物,並向中國發送了125萬噸廢棄物。澳大利亞一直在努力應對進口限制。在禁令出臺後的幾個月內,昆士蘭州的伊普斯維奇市議會曾表示將放棄其回收計劃,而在維多利亞州,可回收垃圾的存量不斷增加,導致一些城市不得不採用填埋方式。

政府制定了一項全國性的廢棄物政策,其中包括回收80%的廢棄物的目標。然而,行業機構澳大利亞廢棄物管理協會(WMAA)警告稱,實施這項政策需要州政府和聯邦政府投資1.5億澳元(1億美元)。

去年年底,聯邦、州和地區環境部長同意從2020年7月起禁止出口塑料、紙張、玻璃和輪胎,混合塑料也將從2021年7月起禁止出口。一些新的國內再處理基礎設施正在醞釀之中。例如,可口可樂公司在11月宣布,正在與法國廢棄物和回收公司威立雅一起研究在澳建設一個大型加工廠的可行性。可口可樂公司正在尋求從澳大利亞而不是國外採購再生塑料,但受制於當地供應不足。

另一方面,WMAA警告稱,即使在出口禁令生效之前,也沒有足夠的製造業需求來吸收所有被收集的材料。WMAA執行長蓋爾·斯隆表示:市場開發得不夠快。使用回收材料的價值沒有得到認可。因此,我們正在消耗我們的自然資本。雖然聯邦政府多年來首次表現出對廢棄物和回收利用的持續關注,但它並沒有投入資金採購回收產品,也沒有激勵製造商設計易於回收的產品。

歐洲

關於是否需要為回收材料創造需求的辯論在歐盟也很活躍。在中國的進口限制之前,歐盟已經在考慮新的政策和法規,以減少一次性使用塑料,並實現更多的循環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產品被設計的使用壽命更長,並且在廢棄後回收製成新的產品。

2019年5月達成的一次性塑料指令首次提出了目標,不僅是回收塑料,還包括使用回收材料:到2025年,塑料瓶必須含有至少25%的回收成分,到2030年必須含有30%的回收成分。

貿易機構歐洲回收工業聯合會(EuRIC)秘書長伊曼紐爾·卡特凱斯表示,失去中國這個市場,對歐洲造紙業的打擊尤為嚴重。

根據EuRIC的數據,廢紙的價格在三年內下降了300%以上。卡特凱斯表示在歐洲,收集和回收的紙張在結構上有700萬到1000萬噸的過剩。對於某些廢紙來說,出口對於平衡供需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歐洲沒有足夠的需求。

EuRIC正在遊說歐盟委員會,要求在12月發布的一份立場文件中概述的幾項政策變化,以幫助解決紙業市場面臨的危機。這些變化包括設計出更容易回收的產品;利用公共部門的採購來增加對再生紙產品的需求;完善和強化生產者付費機制,以便將資金完全用於資助回收和廢棄物管理。

美國

在美國,人們對中國的禁令反應不一。獨立公益組織美國PIRG教育基金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的回收系統搖搖欲墜,地方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結束了對可回收材料的垃圾收集,其他地方政府則減少了接受材料的清單。報告指出,填埋或焚燒可回收材料越來越成為我們的新常態。

行業機構國家廢物和回收協會的發言人布蘭登·賴特表示,廢棄物回收企業一直在推動提高分類質量,在人員和技術上進行投資,以對可回收材料進行分類,並一致推動教育消費者哪些材料適合放入回收箱。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成本。

中國的這一舉動導致廢紙價格崩潰。例如,紙張在2017年年中的交易價格為99美元/噸,但現在沒有價值。由於紙張佔了普通垃圾回收箱的三分之二,廢棄物回收公司的利潤大幅下降。

然而,被迫在國內處理更多的可回收材料也有好處,很多被關閉的紙張和塑料回收設施已經重新開放,或者重新改造,以便能夠接受這些材料。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於重新開放這些設施,這對就業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自2018年以來,美國已經規劃了幾家新的造紙廠,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後處理能力。

國家廢物和回收協會研究發現,數百個社區不再有回收服務的報導被誇大了。只有不到70個回收站被放棄,幾乎都是在非常小的城鎮,無法承受費用的增加。此外,廢物和回收問題已經被聯邦政府牢牢地提上了議事日程,以前都是由各州來管理。目前,美國國會正在通過五項立法草案。

十年前,關於回收利用的聯邦法案沒有希望通過,現在有很大的希望。這個問題已經變成了政治問題,人們已經注意到他們的費用在增加,並且正在討論在某個社區的回收系統是否能撐下去。

作者Catherine Early,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布「洋垃圾」禁令,此前年進口1348萬噸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近日我國官方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洋垃圾(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據新華社數據,2019年我國進口了1348萬噸「洋垃圾」,與2018年的2263萬噸相比已有所下降。截至11月15日,今年我國「洋垃圾」進口總量為718萬噸,同比減少41%。
  • 發展中國家紛紛跟進中國「禁廢令」 西方垃圾回收危機加劇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導外媒稱,印度開始禁止進口固體塑料垃圾,以解決自身的環境危機。一年前,中國政府實施相關政策,阻止西方國家可回收塑料垃圾大量湧入。報導認為,中國和印度的禁令表明,出口塑料垃圾是不可持續的。
  • 清研智庫:中國國家平臺戰略的四個組成部分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效地做到這一點,近年來,中國建立了協調一致的國家平臺化戰略,積極輸出其數字基礎設施,在技術標準的制定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在數字經濟中發展獨特的控制點。 中國的《國家信息化戰略》呼籲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走向世界,支持建立數字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國家平臺戰略的押注。
  • 韓國大火曾狂燒4個月,當地萬名群眾聯合抗議:請中國撤銷禁令
    發達國家之所以環境好,街道整潔,是因為當地的垃圾都運到了發展中國家,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在過去,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對於能源的需求難以通過自身的資源儲備來滿足,和進口礦石、燃料相比,明顯進口垃圾再進行提取顯然性價比更高。而對於出口垃圾的發達國家來說,人力成本高,垃圾回收成本也很昂貴,因此將垃圾出口將節省大量費用,而且也可以避免汙染本國環境。
  • 當中國拒收垃圾時,美國生活在迫在眉睫的垃圾危機的陰影中
    這就是出口到中國。但當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進口國和生產國,在2017年拒絕接收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垃圾時,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很快發現自己被自己的垃圾「淹沒」了。在敦促中國重新考慮對外國垃圾進口的「災難性」禁令的同時,華盛頓方面迅速將責任歸咎於中國。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廢物進口國,但自去年1月起,北京禁止24種類型的廢料進入中國境內,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 我國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 儀器儀表來「把關」
    洋垃圾,一般指進口固體廢物,有時又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於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其中以垃圾服裝,垃圾電子產品等最普遍,一些不良商家總是能把洋垃圾當寶貝來忽悠國內消費者。
  • 西方國家垃圾堆成山,卻要中國負責?
    11月30日,我國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可以說,這項禁令意味著我國將徹底對洋垃圾說不,這也是我國實施「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又一重大舉措。然而,中國的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卻讓歐美國家如坐針氈,因為長期以來他們將大量的洋垃圾運輸到中國,彼時的中國接受了全世界56%的垃圾,雖然能夠帶了一部分利益,但教訓卻是慘痛的,那就是犧牲了環境,尤其是對於水源、空氣的汙染,甚至引發了許多疾病,而中國曾經進口了世界上60%的塑料。
  • 禁令發布後,「洋垃圾們」怎麼樣了?
    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就限制和禁止固體廢物進口出臺了多套行動方案,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效果顯著。數據顯示,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的固廢進口總量大幅下降,部分地區列入禁止進口固廢名錄的「洋垃圾」幾乎禁絕。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儘管在2018年以來的強監管政策下,「洋垃圾」進口管控成果豐碩,但一些地區在「洋垃圾」監管中出現「螞蟻搬家」、「偷梁換柱」等走私新趨勢,值得有關部門關注。
  • 不再當「世界垃圾箱」!2021年中國將徹底告別洋垃圾 國內再生資源...
    原標題:不再當「世界垃圾箱」!2021年中國將徹底告別洋垃圾,國內再生資源行業風口已至 摘要 【不再當「世界垃圾箱」!
  • 中國絕不做「世界垃圾桶」,禁令已生效,各國收到強烈信號
    近日,中國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垃圾進口國,現在,中國絕不做「世界垃圾桶」,一紙禁令震動世界,看誰還敢為非作歹。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2020年12月31日發表題為《中國不願再做世界其他地方的垃圾桶》的報導稱,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近30年時間裡,全球其他地區的垃圾有超過45%都出口到中國內地,全球72%的塑料廢棄物最終都輸出到了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報導指出,然而,出口的垃圾並不都是可回收的,對環境的影響也引發了關注。
  • 中國說到做到!1月1日起,中國正式打出一張王牌,西方自食惡果
    根據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日前聯合發布的《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從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作為口岸管理部門,海關總署要求各地海關嚴密監管,依法從嚴處罰進口固體廢物等違法行為,切斷「洋垃圾」走私供需利益鏈。
  • 英國智庫警告西方:二戰空軍格局已然改變,中國戰機將成為新星
    據觀察者網報導,英國智庫撰寫了一篇關於中俄兩國空軍力量的報告警告西方,二戰後空軍格局已然改變。俄國的戰機製造發展緩慢,已不再是西方威脅的主要來源,而此時中國戰機將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實力正在趕超俄國。我國雖然還沒能做到全方位的趕超,但是在部分高新技術上,已經有了顯著的優勢。
  • 中國博士(後)創新中心落戶中國智庫創新科學園
    中國網訊 2017年10月17日,「中國博士(後)創新中心」啟動儀式暨博士(後)創新發展圓桌座談會在國研智庫創新科學園亦城科技中心辦公區舉行。國研智庫總經理兼國研智庫創新科學園總經理張詩雨博士主持會議並致辭。
  • 中國將出臺禁令,就算聯合國求情也沒用,多國直言無法接受
    歡迎軍迷們收看本期節目近日,有相關媒體報導,我們國家發布了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的公告,內容旨在我國將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垃圾。對此,有關負責人公開表示:從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
  • 中國當"全球最大垃圾場"幾十年 "禁廢令"決定讓世界警醒
    一時間,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報端網站都能看到關於「垃圾危機」的報導:「中國拒絕當垃圾場,現在世界亂作一團」、「由於中國限制進口,美國可回收物堆積如山」「中國受夠了歐洲的垃圾」、「當中國終於對成為全球垃圾場說不時,世界應該醒悟」…… 中國對廢品進口的限制,令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廢料回收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 垃圾分類和MECE法則有什麼關係?
    連垃圾都要走私!2018年年初,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的舉措讓一些垃圾出口國很不適應。這裡的洋垃圾,不是指專門勾搭Easy girl的White Trash,而是其字面意思——廢舊的金屬、塑料等垃圾。禁止進口洋垃圾,是我國不想再犧牲自己的綠水青山來幫別人解決麻煩,最後還要被別人拿著道德大棒指責說我們破壞了環境。
  • 鐵礦石價格高居不下,中國重新放開廢鋼進口,關稅也降至零
    自上周解除為期兩年的廢鋼進口禁令以來,中國已經達成首單廢鋼進口協議。但是分析師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將大幅減少對鐵礦石的需求。鐵礦石仍然將是煉鋼的關鍵原料。 2018年底,中國開始禁止進口廢鋼,以防止全球低品位的鋼材廢料傾銷中國市場。這一禁令自今年1月起取消。
  • 泰國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國中的排名從此前的第六降至第十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泰國首都曼谷的塑料垃圾量同比暴增62%,平均每天產生的塑料垃圾多達3432噸。這些垃圾中,大約80%為外賣塑膠袋、餐盒、塑料瓶和塑料杯。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袋消費國之一。據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統計,過去10年中,泰國全國平均每年消耗450億隻塑膠袋。泰國每年產生200萬噸塑料垃圾中,只有50萬噸能回收利用。
  • 因為一舉動,「洋垃圾」不敢來,中國妙用銅礦石打出一手好牌
    最近發生了一件讓歐美日鬱悶的怪事:中國銅產品進口量大幅下滑,而銅礦石的進口卻出現了增加。明明中國銅消費量巨大,卻關鍵時刻減少了進口,到底賣什麼關子,歐美日紛紛表示看不懂。其實緣由要從去年限制「洋垃圾」進口說起,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料。工業生產所需要的銅,僅靠本國生產根本無法滿足需要。於是從歐美日進口銅廢料進行再利用,成了一種「短平快」的選擇。加上這些銅廢料,歐美日處理起來費用高昂,看到中國有需要,乾脆一股腦兒打包去中國得了。
  • 中國不是垃圾場!不用考慮果斷拒絕,260噸「毒垃圾」全部退回
    過去多年,我國一直進口西方的垃圾,但是如今我國告訴西方,我國不是垃圾場!對於西方發來的請求,我們不用考慮果斷拒絕,260噸的「毒垃圾」全部退回去。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經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所以產生的垃圾也就越來越多。而西方國家所產生的垃圾,基本上都是由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接盤」,這樣一來可以實現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