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說沒有中國的歷史,也就沒有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而近年來,中國漢字甚至登頂國外知名周刊,因此中國漢字也開始越來越國際化。不過說到漢字,近代以來卻有不小的插曲,它曾陷入不小的危機 ,差一點,你想在網上聊天就得用英文了。
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而在1958年,中國也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不過當時廢除漢字,改拉燈文的呼聲很大,因為漢字近10萬個,而字母只有26個,如果把漢字錄入電腦,效率太低了。要知道當時計算機硬碟的大小連現在一個聊天軟體都裝不下,要用漢字錄入電腦,成本不是一般的高,而且即使現在都是講效率的時代,你用中文去辦公,跟烏龜賽跑沒啥區別,而人家的兔子可不會睡覺。眼看著中國的漢字要被寫進歷史的窘境,中國卻是一個不缺少英雄站出來的國家。
一個叫做王永民的人,花了4年時間,將7000多個標準漢字拆成了133個詞根。並不斷優化最終把這133個詞根濃縮到了標準鍵盤的26個英文字幕按鍵上面,五筆輸入法也就這樣誕生了。這項輸入法誕生的意義不亞於印刷術的發明,因此王永民獲得了印刷界最高榮譽「畢昇獎」。
不過五筆的發明,並沒有給王永民換來應得的收益,早年中國對知識產品意識淡薄,很多廠商在自己產品裝了五筆輸入法後也沒有給專利錢給王永民,王永民幾次官司未果後,最終放棄了五筆輸入法的經營。直到智能拼音的出現。輸入法發展到現在,很多人都放棄了五筆,當然也忘記了拯救中國漢字的王永民先生。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最後小編想問還有幾個人在用五筆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