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曾經被認為不科學,差點被廢掉,這個人讓漢字得以保留!

2020-12-04 潘達公社

以說沒有中國的歷史,也就沒有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而近年來,中國漢字甚至登頂國外知名周刊,因此中國漢字也開始越來越國際化。不過說到漢字,近代以來卻有不小的插曲,它曾陷入不小的危機 ,差一點,你想在網上聊天就得用英文了。

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而在1958年,中國也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不過當時廢除漢字,改拉燈文的呼聲很大,因為漢字近10萬個,而字母只有26個,如果把漢字錄入電腦,效率太低了。要知道當時計算機硬碟的大小連現在一個聊天軟體都裝不下,要用漢字錄入電腦,成本不是一般的高,而且即使現在都是講效率的時代,你用中文去辦公,跟烏龜賽跑沒啥區別,而人家的兔子可不會睡覺。眼看著中國的漢字要被寫進歷史的窘境,中國卻是一個不缺少英雄站出來的國家。

一個叫做王永民的人,花了4年時間,將7000多個標準漢字拆成了133個詞根。並不斷優化最終把這133個詞根濃縮到了標準鍵盤的26個英文字幕按鍵上面,五筆輸入法也就這樣誕生了。這項輸入法誕生的意義不亞於印刷術的發明,因此王永民獲得了印刷界最高榮譽「畢昇獎」。

不過五筆的發明,並沒有給王永民換來應得的收益,早年中國對知識產品意識淡薄,很多廠商在自己產品裝了五筆輸入法後也沒有給專利錢給王永民,王永民幾次官司未果後,最終放棄了五筆輸入法的經營。直到智能拼音的出現。輸入法發展到現在,很多人都放棄了五筆,當然也忘記了拯救中國漢字的王永民先生。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最後小編想問還有幾個人在用五筆打字?

相關焦點

  • 漢字曾被指不科學差點被廢掉:一項獨特優勢證明漢字比英文更先進
    說到漢字危機,就不得不提到曾在這片土地斷斷續續上演過的「漢字拉丁化改革」,由於近代中國式微,一些人將落後的原因歸咎於傳統糟粕太多,很不幸,漢字也淪為了他們的打擊對象,被指為一種過於繁複且不科學的文字。可即使到了80年代,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拼音的聲音卻仍然存在,由於漢字不是字母文字,輸入計算機十分麻煩且效率低下,關鍵在於需要字庫支持,不像英文,26個字母排列組合便可構成詞句,漢字總數可是高達將近十萬個,即使是常用漢字也有三千多個。
  • 全世界都在用英文,漢字也曾差點被拼音代替,只因他才得以保存
    但就是這樣一套已經烙刻進中國血脈中的文字系統,卻曾經差點被廢棄不用。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我們熟悉的那一場場屈辱的戰爭,也就發生了。甲午戰敗以後,譚嗣同就曾帶頭呼籲去除漢字,改用拼音,這個風潮足足持續了一個多世紀。這些知識分子之中,還有我們很熟悉的魯迅先生和劉半農先生等等文化界大佬。原本想要拯救國家的知識分子們忽略了一點,漢字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只是用來交流的工具,更多的是一個符號。
  •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保留漢字,最後被日本網友懟的臉都丟完了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保留漢字,最後被日本網友懟的臉都丟完了 我國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吸引了很多遊客來中國旅遊。大多數外國遊客來到中國旅遊後,都被中國的文化給深深吸引。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在這裡,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麼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故事
    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五行   五行(wǔxíng|fiveelementsofmetal,wood,water,fireandearth):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運。
  • 漢字-中華民族的符號
    老祖宗的智慧談到中國,最容易讓人想到的是瓷器,也是「china」的由來。瓷器是中國燦爛文化和高超技藝的完美結合,也串起了各朝各代的文明演進,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但我以為,更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先說最原始的象形字,比如「山」、「日」、「口」,這些字直接描畫出它們所代表的物的形狀輪廓,形象生動;但是如果想表達更多的意思,象形就不夠用了,於是老祖宗又想到了一個辦法-指事:比如「刃」,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比如「上」和「下」,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位置的概念就躍然於紙上。文字依然不夠用怎麼辦?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我們進一步認為,西方在17世紀沒有「科學革命」,在14—16世紀也沒有「文藝復興」;倒是相反,那時正處於宗教型之部落社會的解體過程中,很原始,基本上不用文字。構成西方文明(包括「科學革命、文藝復興」)的全部要素,是在18世紀初開始系統地從中國引進,它們是:(甲)能夠表達文學、科學和哲學等的語言文字概念(來自「表意文字」——漢字意涵)。
  • 外國人眼中的漢字長什麼樣?另類視角看漢字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超級球星貝克漢姆在左側腰間紋著一行中文: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大部分留學生都表示:【漢字很複雜難寫】來自波赫的威力表示:「漢字超難寫」;來自匈牙利的李可認為:「漢字像『憤怒的貓抓』,感覺漢字很複雜,字字不能區別」;而越南的段維孟覺得:「漢字看起來像ロロ
  • 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
    本文為歷史研究基地原創,請勿轉載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縱觀如今的日本文字,我們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字體中還是可以看到漢語的存在。當年韓國日本兩國都是共用中國文漢字作為文字橋梁,後期兩國都進行了一定整治。不同的是日本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語言只加入部分片假,而韓國卻在整改的過程中完全放棄了中國漢字,把他們所有的文字都通過片假書寫。這也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弊端,就是在許多情況下,韓國書寫的文字我們很多都不能正確理解,它會有很多同音不同意的現象出現。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而日本仍在本民族文字體系中保留著漢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東亞漢字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共享著漢字書寫系統。而現在仍在國家層面上使用漢字的,只剩下中國和日本。「從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 伏羲氏的「八卦圖」,其實是漢字的鼻祖
    "漢字",作為每個中國人都會使用的工具,但它也是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的記錄者。因為它是記錄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工具,並且從它在中國的大地上誕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和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聯繫在一起,它的變換,也是中國的變化的一部分,它作為載體和記錄者,在後世的我們可以從它的變化中,得以對歷史一窺究竟。
  • 漢字的來歷:漢字妻的歷史故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古代的「妻」是搶來的。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搶別人的女子為妻這在古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
  •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布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夥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安徽宣城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這兩個所謂的「進化路徑」具有強烈的歐洲種族優越論色彩,認為歐洲的語言、文化甚至智力都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先進階段。目前,「語言發展三段論」已被語言學家們摒棄,但「文字發展三段論」卻仍有大量擁躉。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
  • 漢字的發展史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也應該是文字創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 倉頡真的一個人創造了漢字嗎?西安這些漢字符號早他一千年
    直到現在,關於中華民族漢字的起源,也依然是眾多學者所爭論的學術問題之一,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了。據史料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經過數十年嘔心瀝血地鑽研之後,才最終創造了漢字,那麼這個傳說到底有幾分可信度呢?
  • 相同的日語漢字發音、詞義是否相同?
    伴隨著此後倭人對華夏文明學習的漸漸深入,「倭人」對漢字的理解也日臻加深,他們終於明白「倭」通「矮」字,明擺著自己就是小矮人嘛,除此之外日本人認為「倭」引申之意有猥瑣、低等等之意。明白了漢字高深的意境後,「倭國」君民自然不願意再被人稱之為「倭人」了。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漢字的優勢第一、漢字是單音節字。只有這樣的文字才能創造出:「道、天、命、性、勢」這些大詞,這些大詞進一步引人深思,形成了一套中國特有的思想文化,這些文化作用在民間和政府,完成了文化的統一。拼音文字則不同,它是記錄口語的,各地的方言不同,記錄下的文字很容易出現拼寫誤差,不標準。漢字與中國的大一統西方世界曾經一度認為:宗教是促進民族認同的重要力量。直到他們全面理解中國以後,才發現自己的論斷是錯誤的,中國沒有特定的宗教,沒有一層不變的國教,更沒有傳教士那樣的口傳心授。
  •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