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評估一種食品酶三醯甘油脂肪酶的安全性

2021-01-10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2021年1月7日,歐盟食品安全局就一種食品酶三醯甘油脂肪酶( triacylglycerol lipase)的安全性評價發布意見。

 

  據了解,這種食品酶是由轉基因黑麴黴菌株NZYM‐DB生產的,旨在用於通過酯交換生產改性油脂的過程中。

 

  經過評估,專家小組認為,在預期的使用條件下,不能排除通過飲食接觸引起的過敏性致敏和誘發反應的風險,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低。根據所提供的數據、食品酶的固定和油脂加工過程中總有機固體的去除,小組得出結論,該食品酶在預期的使用條件下不會引起安全問題。部分原文報導如下:

 

  The food enzyme triacylglycerol lipase (triacylglycerol acylhydrolase EC 3.1.1.3) is produced with a genetically modified Aspergillus niger strain NZYM‐DB by Novozymes A/S. The genetic modifications do not give rise to safety concerns. The food enzyme is free from viable cells of the production organism and recombinant DNA. The food enzyme is intended to be used in an immobilised form in the production of modified fats and oils by interest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estimated use levels recommended for interesterification of fats and oils and individual data from the EFSA Comprehensive European Food Database, dietary exposure to the food enzyme–total organic solids (TOS) was estimated to be up to 0.75 mg TOS/kg body weight (bw) per day in European populations. Genotoxicity tests did not raise a safety concern. The systemic toxicity was assessed by means of a repeated dose 90‐day oral toxicity study in rats. The Panel identified a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at the highest dose of 1,132 mg TOS/kg bw per day, which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ed dietary exposure, results in a margin of exposure of at least 1,500. Similarity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to those of known allergens was searched and no match was found. The Panel considered that, under the intended conditions of use, the risk of allergic sensitisation and elicitation reactions by dietary exposure cannot be excluded, but the likelihood of such reactions to occur is likely to be low. based on the data provided, the immobilisation of the food enzyme and the removal of total organic solids during fats and oils processing, the Panel concluded that the food enzyme does not give rise to safety concerns under the intended conditions of use.

 

  本文由食品夥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有任何疑問,請聯繫news@foodmate.net。

相關焦點

  • 歐盟評估一種轉基因地衣芽孢桿菌生產的α-澱粉酶的安全性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11月13日,歐盟食品安全局就一種食品酶α-澱粉酶(α‐amylase)的安全性評價發布意見。   據了解,這種食品酶是由轉基因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 DP‐Dzb45生產的,旨在用於釀造過程和蒸餾酒的生產中。
  • 柱狀假絲酵母脂肪酶的研究進展及應用
    三、柱狀假絲酵母脂肪酶研究進展1990 年,有研究首次報導了 C. rugosa lip1 的突變體核酸序列,到目前為止,先後從 C. rugosa 克隆出 8 個脂肪酶基因,研究者通過 Southern 雜交從 C. rugosa 基因組文庫中分別得到 lip1~lip5 全長核酸序列,並預測 lip6 和 lip7 基因
  • 磷脂酶D主要存在於植物,動物腦組織中亦有
    磷脂酶A1: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存在於細胞的溶酶體內,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可有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鍵斷裂,產物為脂肪酸和溶血磷脂2。磷脂酶A2:普遍存在於動物各組織細胞膜及線粒體膜,能使甘油磷脂分子中第2位酯鍵水解,產物為溶血磷脂1及其產物脂肪酸和甘油磷酸膽鹼或甘油磷酸乙醇胺等。溶血磷脂是一類具有較強表面活性的性質,能使紅細胞及其他細胞膜破裂,引起溶血或細胞壞死。
  • 歐盟評估多種來源β-澱粉酶用於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夥伴網訊  據歐盟食品安全局消息,歐盟委員會要求歐盟食品安全局按照 (EC) No 1332/2008的要求,對β-澱粉酶用於食品的安全性進行評估。5月10日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就小麥、大豆、大麥來源的β-澱粉酶用於食品的安全性發布意見。
  • 歐盟評估昆布褐藻多酚提取物作為新資源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夥伴網訊  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應歐盟委員會的要求,歐盟食品安全局就昆布褐藻多酚(Ecklonia cava phlorotannins)提取物作為新資源食品的安全性發布意見     昆布是一種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海藻,亦稱「黑菜」、「鵝掌菜」、「五掌菜」等,經酒精提取,可得富含褐藻多酚的提取物。     歐盟食品安全局專家組認為,關於昆布褐藻多酚提取物的組成、規格、批次差異性、穩定性、生產工藝信息詳盡,無食用安全問題。     這種新資源食品擬作為食品補充劑用於12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
  • 歐盟要求重新評估薑黃素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
    2010年9月6日,歐洲食品安全局根據歐洲委員會的要求,食品添加劑及營養強化劑科學委員會(ANS)被要求重新科學評估薑黃素(E100)作為一種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薑黃素(E100)是歐盟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於1974年,1978年,1980年,1982年,1987年,1990年,1992年, 1995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SCF)的1975年。
  • 特定酶的缺失促進小鼠脂肪代謝和運動耐力
    根據一項新研究的結果,阻斷小鼠肌肉中脂肪調節酶的活性會導致耐力運動的能力增強。糖和脂肪是為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提供動力的主要燃料。對於大多數細胞而言,糖是首選的能源,但是當營養缺乏時(例如在飢餓或過度勞累期間),細胞將轉而分解脂肪。
  • 解讀《關於蟬花子實體(人工培植)等15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根據《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規定,審評機構依照法定程序,組織專家對蟬花子實體(人工培植)的安全性評估材料審查並通過。新食品原料生產和使用應當符合公告內容以及食品安全相關法規要求。
  • 歐盟評估幹黃粉蟲作為新型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夥伴網訊  2021年1月13日,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歐盟營養、新型食品和食物過敏源(NDA)研究小組就幹黃粉蟲(dried yellow mealworm)作為新型食品的安全性發表科學意見。   經過評估,專家小組得出結論,在提議的用途和使用水平下,幹黃粉蟲作為新型食品是安全性的。
  • 歐盟重新評估二甲基聚矽氧烷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5月6日,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歐盟食品添加劑和調味劑小組( FAF )重新評估了二甲基聚矽氧烷 (Dimethyl polysiloxane)(E 900)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
  • 歐盟重新評估葡聚糖(E1200)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
    食品夥伴網訊  2021年1月8日,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歐盟食品添加劑和調味劑小組( FAF )重新評估了葡聚糖(polydextrose)(E1200)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   經過評估,專家小組認為報告的葡聚糖(E1200)用作食品添加劑的用途和使用水平沒有安全問題。
  • 溶菌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極其發展狀況
    首頁 » 酶工程 » 溶菌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極其發展狀況 溶菌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極其發展狀況 來源:中國食品產業網 2006-01-06
  • 甘油磷脂的代謝及相關生理功能
    另外還有一種磷脂酶B,是同時具有A1和A2 活性,如來自點青黴的磷脂酶。磷脂酶因為是按照水解位點分類,所以每一類磷脂酶都有很多種。比如PLA2,已經鑑定出至少30種,一般分為六大類: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胞質型PLA2(cPLA2)、不依賴鈣的PLA2(iPLA2)、PAF乙醯水解酶(AH PLA2)、溶酶體PLA2(LPLA2)和脂肪特異PLA2(AdPLA2)。其中分泌型PLA2是Ca2+依賴的低分子量蛋白質,參與許多過程,包括類花生酸(如前列腺素等)的產生、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等。
  • 蛋白酶和磷酸肌醇磷脂酶c兩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公開徵求意見
    食品夥伴網訊 12月25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對兩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公開徵求意見。根據《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和《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申報與受理規定》,蛋白酶和磷酸肌醇磷脂酶C兩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的申請,其安全性和工藝必要性已通過專家評審委員會技術審查,現公開徵求意見。
  • 研究實現正交氨醯-tRNA合成酶與tRNA對的快速發現和進化
    研究實現正交氨醯-tRNA合成酶與tRNA對的快速發現和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3:11:48 英國劍橋大學Jason W.
  • 解讀《乳木果油等10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一、乳木果油     乳木果油是從乳油木樹果仁中提取的一種植物油,是西非地區居民常用的烹調食用植物油之一。歐盟和美國等多個國家/地區允許乳木果油作為食品原料使用。乳木果油主要用於巧克力、糖果、冰激淋、烘焙產品及煎炸油。
  • 歐盟就進口食品和飼料中的微量轉基因植物成分的安全性評估發布指南
    食品夥伴網訊 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應歐盟委員會的要求,2017年11月20日,歐盟食品安全局就進口食品和飼料中的微量轉基因植物成分的安全性評估發布了指南文件。   歐盟食品安全局指出,微量是指轉基因植物成分在配料中的比例不超過0.9%。本次指南文件有助申請人按照(EU)No 503/2013附件II的要求,開展食品和飼料中轉基因植物成分的安全評估。
  • 新研究:小鼠失去一種特定酶後,脂肪代謝能力和運動耐力更強
    糖和脂肪是為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提供能量的主要燃料。對大多數細胞來說,糖是選擇的能量來源,但當營養缺乏時,比如在飢餓或極度勞累時,細胞會轉而分解脂肪。在8月4日出版的《細胞代謝》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確認了一種酶,脯氨醯羥化酶3 (PHD3)的關鍵作用,它能感知營養的可用性,調節肌肉細胞分解脂肪的能力。當營養充足時,PHD3就像一種剎車,抑制不必要的脂肪代謝。當燃料不足,需要更多的能量時,比如在運動中,剎車就會被釋放。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阻止小鼠產生PHD3,可以顯著改善某些健康指標。
  • 酶的種類和重要性
    人體依靠大約13,000種不同的酶來思考,感覺,移動,消化(您自己命名),而且涉及這些微觀蛋白質中的一種很有可能。這些小蛋白質可以與將近100,000種其他輔酶結合形成有助於人體運轉的化學物質。就消化而言,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關鍵因素。沒有它們,所有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礦物質都無法得到適當利用。虛弱的人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和年齡增長。
  • 醫基資料:酶的特點
    而在生物體內,這些反應在極為溫和的條件下就能高效和特異地進行,其原因是由於生物體內存在著一類極為重要的生物催化劑——酶。在醫療衛生考試中,酶既是基礎也是可以作為重難點考察的知識。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酶的一些特點。由於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因此酶促反應又具有不同於一般催化劑催化反應的特點和反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