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有種「習慣化」特性,只對那些變化的信息感興趣,而過濾掉那些熟悉的信息。
這是全生發展的第269篇文章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經歷,對於熟悉的人和事物,容忍度、接受度更高,而對陌生的人和事物,則容忍度、接受度要低得多。
神經科學研究認為,之所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腦有種「習慣化」的特殊功能,也就是大腦只對那些變化的信息感興趣,自動過濾掉那些熟悉的信息。
比如,在熟悉的環境下,即便環境十分嘈雜,人們也能輕鬆自如、聚精會神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則可能全身處於警戒狀態,來自外界微小的信號都有可能引起我們內心強烈的反應。
從人腦的構造及功能來看,人腦中海馬體負責存儲關於事實的記憶,杏仁核負責存儲關於情緒的記憶。
對於一個熟悉的人,海馬體對我們認出這個人的長相起到關鍵作用,而杏仁核則提醒我們這個人是熟人,判斷我們對他是否有好感。
海馬體和杏仁核常常一起工作,建立包含顯式成分和隱式成分的複雜記憶,讓記憶更加持久。
隱式記憶也被稱為非陳述記憶,是一種無意識的、無法說出來的,可以通過行為習慣來實現它。比如騎自行車,一旦學會了,養成了習慣,以後只需要去騎就可以,不必思索,也不必回憶。
在習慣化作用下,感覺器官雖然對外部信息的刺激有反應,但大腦低級中樞並不會把這些信號從感受器傳導到大腦皮層(新皮層)。
這種情況類似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雖然不時地與皮膚摩擦,但我們並沒有感覺到這種摩擦的存在。
其它類似的情況還有,住在鐵路邊上的人,即便晚上經常有火車通過,也能安靜入睡,甚至感受不到火車噪聲的存在,等等。
這種習慣化,往往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圈」,對很多熟悉的事物不再產生刺激,從而忽視其存在,無法產生新的認知。
如果想要尋求新的刺激,改變認知,接受新的信息,就需要跳出「習慣圈」,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跳出「舒適圈」。
比如假期出去旅遊,換個環境;調整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換種工作模式;甚至換個工作崗位,辭職換家公司,換種生活方式,等等。
這種習慣化的特性也常常被運用到營銷中,如廣告宣傳、品牌營銷等,公司或產品信息通過多次重複曝光,就會強化人們的認知,編碼進長期記憶系統,在大腦中形成習慣化,再次接觸到相關信息時就能增加接受度與信任感,從而讓銷售變得更加容易。
更多文章請點擊:歷史文章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