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因著上帝國的緣故,公眾性乃是神學的根本。」(莫爾特曼)
聖經記著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詩2:6);又記著說「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詩110:4);「耶和華你的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祂」(申18:15)……宗教改革以降,神學上一個重要貢獻莫過於:基督是君王,是祭司,又是先知,三個職分在他一個位格身上。經加爾文等推崇聖經者提出來,為基督信仰普遍接受。基督徒乃基督之門徒,以效法主基督為念。學生不能高過先生,主所做的當為吾輩之楷模,主之三重職分亦當由門徒來呈現。如何呈現呢?就面對當下之疫情具體而言之。
一、罪己:作為君王的職分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基督徒是全然順從的眾人之僕,受每個人的管轄。」(馬丁路德)
在文化傳統中對此類國難、天災、瘟疫等,君王大多會下「罪己詔」。就是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的一種口諭或文書。周成王在管叔、蔡叔之亂後,反思禍亂並做詩自誡:「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大意為:沒人把我來牽扯,禍害拖累自己找)。秦穆公在勞師遠徵慘敗後,罪己曰:「邦之杌隉,曰由一人」(意為國家陷於危險,是因我一人之過)。歷史上第一次明確地頒布「罪己詔」的是漢文帝,到袁世凱一九一六年為止,共有八十九位君王下過罪己詔。時間跨度兩千零八十五年,約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詔。這無疑為好的流傳,合於天意而讓國祚得以綿長。
「詔」,《說文解字》的解釋:告也,從言從召,就是告訴,對人說。(自秦始皇「命從制,令從詔」,「詔」的話語權才變成皇帝的專利。)基督徒既有君王的職分,也懂得為首的要為僕的教訓。理當首先「罪己」,詔告眾人。而絕非站在一個高地指責他人。或是翻開聖經,高高在上地說經上教導說什麼什麼,你們不聽所以如此如此。這種話說太多了,越說越沒人聽,反可能被諷曰:「這些宗教狂痴,平時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事就出來販賣一些不頂事的教義。呸!」這些非但沒讓主得著榮耀,恐怕愈發讓聖靈擔憂了。
有基督徒或說,疫情又不是我造成的,管理防範的權利又不在我,我何罪之有?又如何罪己?這些想法實在不曉得基督徒作為君王的職分,當在第一時間出來擔責。怎麼擔責?在舊約,多處強調上帝的子民這時要趕緊自卑、悔改、轉向。在新約,耶穌基督將世人的罪孽都擔負在自己身上。歷史上的君王尚且知道罪己、擔責,蒙恩為君尊的上帝之兒女豈不當更加自責以擔道義,讓我們從反省自身是怎樣獲罪於天、又得罪了人開始吧。而且這反省不單是個體,也是群體性的——教會要出來擔責,公開「罪己詔」。因為基督信仰既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
該轉向的時候了,就是深深省察自身,憂傷痛悔的轉向的時候了!對基督徒和教會來說,至少得有三個大的轉向:
一、從膚淺的福音、和世人一樣的忙碌而浮表的事工當中轉向內室的恆切而深入的禱告,從聖經啟示歷史來看大瘟疫的時候,唯有君王大衛、祭司亞倫等的自卑而懇切的獻祭和禱告,才止息上帝的忿怒。
二、從鄉村俱樂部式的聚會和宗教儀式的自我滿足要轉向上帝國度的旨意、胸懷與視野——時時將焦點對準創造主,信心的錨扣穩生命主,用心體會救主的愛。又要像大衛一樣服侍所在的時代的人群,不僅大力搶救靈魂,也關注生態、生活,並投入公益、環保等。
三、從很多掐頭去尾的、無根基的、碎片化的教義和隨從世上風俗的認識中,轉向謙卑地向同蒙殊恩的弟兄教會學習、開放不同宗教、文化在普遍恩典中的對話,而能同心合意地建造,將福音切實地傳於當下。
也只有聖靈光照下的自卑、反省才能看見上帝的作為,知道以怎樣的正確的心態參與到面對疫情的服侍中,禱告、代求、配合政府,聯合各方的行動,踏實地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等……
二、代禱:作為祭司的職分
「禱告乃是在神面前,為別人的好處代求」。(奧古斯丁)
在關於禱告的名言中,奧古斯丁的這話長時間被忽視了,它卻是簡明地道出祭司性禱告的要旨。祭司作為上帝與人的中保,怎樣獻祭,怎樣贖罪,怎樣帶下和好,滿足上帝的心意,成就和睦……都包含在「為別人的好處代求」之中了,聖經上教導為君王代求,為萬人代求,都是為著他們的好處代求,而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歸向永生的上主。
故而為疫情禱告絕不是簡單的求主醫治,瘟疫止息,好轉發旺。如果是如此目標的禱告,那像9.11事件後開一個各宗教、各團體的聯合祈福大會豈不功效更大,未信者、無神論者都有這樣的心願,也可一同來祈禱。然而這不是上帝喜悅的。聖經啟示的偉大乃在將世人都圈在罪中,乃在耶穌基督完全的救贖,乃在上帝國度永恆的盼望。所以作為祭司職分的基督徒,首先是罪己,深刻反省、認罪、自潔。任何心裡還注重罪孽的禱告主都必不垂聽。
深深學習像兩個九章的禱告(但以理書第九章、以斯拉記第九章)——
1、與罪人認同,他人的罪、祖先的罪、首領的罪,就是我的罪,是我們同為一體犯了罪,而為著族群、為著世居之地來懇求。
2、認清罪中之罪是離棄了永生上帝,違背了祂的命令,惹動了祂的忿怒。
3、因著上帝榮耀的名,按著祂的大仁大義,而求主的信實與憐憫。特別求主憐憫看顧醫護人員與患者,以慈悲的同受苦的哀慟之心仔細恆切地為他們代求。
4、摸著上帝的心意而或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洪水之時退去,或切實地在聖靈帶領中行動。
五經中上帝一再吩咐祭司要守好祭壇,保證百姓隨時可以獻祭:「從晚上到天亮,壇上的火要常常燒著」;「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耶穌多次提醒門徒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由此,面對疫情不僅自己恆切禱告,教會帶領眾人常常如此公禱。
三、呼籲:作為先知的職分
「上帝國的神學必須是一種公眾的神學:它參與社會的公眾事務,它是公開的、批判性的及預言性的上帝的警告;是公開的、批判性的及預言性的上帝的盼望」 。(莫爾特曼)
作為祭司的禱告也絕不僅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禱告——今天有疫情為疫情禱告,明天有禍亂為禍亂禱告,而是時常謙卑在上帝面前,聆聽上主真理的話語。當聽明上帝之言,而勇敢地傳講出來,那就是先知。先知也稱為先見,上帝的僕人。其先知視角乃是傳達出上帝眼中的歷史觀與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當下的事上帝是怎麼看待的,怎麼引導的。
疫情之中,不也滿有上帝的恩典和公義嗎?從未有過的安靜的春節,平時難以爭取到的假期延長,ZF的高度重視與集中有力的行動等,這不是恩典是什麼?上帝所有的創造都為來到安息。如果人不肯安息,上帝自有辦法。感謝上帝藉此給危險疾馳的快車一個止損急剎的信號,向錢看,向前看,都當警醒了。感謝主為世人所定日子、節期和時令,回到自然的韻律和節拍中生活,實在是好得無比的!基督徒更當感謝主用這種非同尋常的方式挽住我們忙碌的腳步,停下各樣的做工與各種的纏累。好叫我們進入內室與你面對面,思想你創造的大能與所設計的生命原理。讓我們在這樣的時間裡沉靜地梳理、消化、吸收,諦聽你聖靈的微聲,以致頭腦中的知識,轉化為心裡的力量,手上的喜樂。
何況上帝對亞伯拉罕說:為這十個義人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相信因著福音臨到神州,那城絕不止十個義人,所以我們大有平安、盼望。並在這樣更深地與主相近中,憂傷痛悔我們輕忽浩大的救恩,忘記了作為守望者和三重職分當有的警醒與工作:面對疫情當既數算恩典,也求問上帝的公義。上帝做事多用兩隻手,一隻手施恩,一隻手報應。聖經裡「報應」出現的次數不亞於「恩典」。可是好像都有選擇性的不注意。報應是上帝公義的伸張,內蘊於世界的法則,恩典是超越於自然以上的法則。如果在遭報應時只是求恩典,而不肯受管教,恐怕所信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裡面的偶像。
貪婪,淫亂,無節制、山頭主義、耽於肉體的宴樂,破壞生態、掠奪式的發展……難道不是這次疫情需要悔改、反省的地方。一種病毒能侵害,是從動植物到人的生命共同體的受損,一種疫情能蔓延,是整個社會的漏洞和破壞啊!以色列人不守安息日,不肯讓土地有安息年。先知說上帝就讓以色列人被擄到外邦。地土遍荒涼,自然就休耕了。此番舉國受影響,基督徒在其中全有份,是禍是福且看上帝的手吧。
行奇事、做新事無數的主呵,求你指教我們怎樣突破各種的局限而在神學-教會-社會之間通達你的心意。求你引導我們怎樣在生活、生態、文化、經濟、公益等各方面造山上之城!求你做成你的新事在我們中間,好叫你的新事成就在這片土地,將得勝的榮耀全然歸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