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博士觀察記錄廈門100多種昆蟲 享受分類探索樂趣

2020-12-02 閩南網

­  ◆深夜,「國王不多」正在野外觀察,園蛛將腮金龜團團裹住,旁邊是一隻斑絡新婦蜘蛛

­  樹叢中,他蹲守了個把鐘頭,看著一位「老朋友」在夜色下掙扎、重獲新生。

­  這是一隻還是若蟲的螽(zhōng)斯,正換著「夏裝」。脫下一層潔白透明的外套,露出了更襯這個夏天的裡子,如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般鮮翠。

­  「蛻變」,是個痛苦的過程。選擇在深夜,因為此時的它動彈不得,防禦也最薄弱,夜色是最好的掩護。

­  不過,黑暗沒能擋住痴心的他。他就是微博博主「國王不多」。

­  這位研究海洋的博士,業餘最愛觀察昆蟲和植物。廈門島內的蟲子,他基本都認識,他在廈門觀察記錄了100多種昆蟲。只要有空,他就去野外「看望」它們。

­  夜訪:躲過皺足蛞蝓 踩到黑眶蟾蜍

­  前天,天色漸暗。「國王不多」帶著強光手電,領著導報記者,從廈門望海賓館旁側的小路,拾階而上。不遠處,就是廈門園林植物園。「小心!」石階未盡,他突然驚叫,「別踩到了皺足蛞蝓(kuòyú)。」順著強光,石階上,一隻黏糊的蟲子,像是丟了房子的蝸牛,正在路過。

­  旁邊草地上,剛邁出兩三步,「國王不多」又喊道:「糟糕!我踩到黑眶蟾蜍了!」一隻頂著「黑眼圈」的蟾蜍,跳著跳著,躍進了小水塘。

­  這還沒到植物園,僅僅是個小山背,又發現了將腮金龜團團裹住的園蛛。它趴在樹幹上等著秒殺獵物的長紡蛛,還有巴掌大的斑絡新婦蜘蛛。

­  就在這裡,「國王不多」還觀察到蜻蜓的「羽化」,還有螽斯的「蛻變」。「國王不多」說,螽斯的一生,要經過五次痛苦且驚險的蛻變,才能真正長大成年,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後,命數就不遠了。

­  ▲統帥青鳳蝶的三齡蟲迷戀:一有空就去看望「老朋友」

­  「國王不多」,福建上杭人,30歲出頭。

­  他說,「80後」總有種情懷,嚮往童年的時光。兒時,老家塘背的夜晚,總有屋外闖入的蟲子,「天蠶蛾、燈蛾、螻蛄、螳螂、土蜂……」不過,那時根本叫不上名字。

­  農村長大的他,對植物也格外迷戀。六七歲時,他開始集郵似的搜集蕨類植物標本,「每每發現一種未曾收藏的,如獲至寶」。那時候,他觸摸到了生物分類探索的樂趣。

­  長大後,有了網絡,靠著論壇和貼吧,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昆蟲和植物愛好者,一起探索。

­  晚上或是周末,他常常往植物園和東坪山跑,一呆就是幾個小時。就像是老朋友,一有空,他就想去看看它們。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80後博士研發出原位晶片,獲千萬元級融資
    廈門火炬高新區企業超新芯科技創始人廖洪鋼,這位廈門大學80後博士通過研發原位晶片,解決了這一系列問題。在海外學習工作期間萌生研發原位晶片想法廖洪鋼是廈大化學系99級學生,也是中美聯合培養的博士。這位80後博士的履歷出眾,他在美國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擔任副研究員期間,完成了原位液體透射電鏡的開創性研究,其相關研究成果多次在美國《科學》等世界頂級刊物上發表。說到原位液體透射電鏡,就不得不提到原位晶片。原位的意思為實時現場觀測,這種晶片也被大家形容為晶片中的「納米實驗室」。
  • 昆蟲分類學科的春天
    昆蟲種類眾多,一般認為已知在100萬種左右,佔整個動物界物種數量的一半或更多。因此,昆蟲是生物界中已知物種最多的生物類群之一,成為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地大物博,自然環境複雜,昆蟲物種十分豐富。據估計,我國的昆蟲種類至少可達10萬種以上。
  • 日本原版銷量200萬科普圖鑑,帶娃探索妙趣橫生的昆蟲世界
    撲蟬帶來的樂趣遠勝於娃得到一支雪糕的滿足。「這是什麼呀?」「蟬」「它們為什麼在叫啊?」「它們吃什麼的呀?」「它們有朋友嗎?面對兒子們一系列問題,我啞口無言。對於這些昆蟲,我只是見過,對它們了解知之甚少。這一趟撲蟬之旅也勾起我的童年時光——驚現各種昆蟲的「探尋」、「冒險」之樂,被男生拿天牛嚇到想痛哭童趣。
  • 周末閱讀——《昆蟲記》
    第一卷於1879年出版,28年後完成全書,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昆蟲記》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筆調輕鬆詼諧,情趣盎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法布爾31歲時,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這段時間他先後創作了《植物》、《保爾大叔談害蟲》等系列生物學作品。
  • 製作植物化石、手工扎染,探索自然活動邀小朋友記錄自然筆記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10月1日),由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探索自然總動員——2020愛綠一起自然筆記 十一嘉年華」在雙秀公園啟動。據悉,此次活動將在雙秀公園、南海子麋鹿苑、北海公園、玉淵潭公園、將府公園和柳蔭公園舉辦30多場自然探險遊園活動,老師將帶領孩子們走進公園,開啟探索自然、記錄自然之旅。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享受探索的樂趣(五四獎章獲得者)
    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周樹雲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位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在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女科學家深感光榮,她說:「科研就像在秘境中探險,過程漫長而艱辛。我要繼續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途中遇到的挑戰和挫折,享受探索未知領域的樂趣。」
  • 養昆蟲吃垃圾 南京高淳區垃圾分類有「法寶」
    中國江蘇網7月14日訊(通訊員 吉穎記者 徐潔)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卻是肥料,在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成為垃圾分類的「法寶」。「你看,現在正在『享受』餐廚垃圾的就是黑水虻小幼蟲,這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
  • 【昆蟲記】24糞金龜和公共衛生|思維導圖+情節概括
    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法布爾半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鑑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讚不絕口。他也為漂染業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
  • 昆蟲文字寫生——法布爾細心觀察,撰寫《昆蟲記》
    100多種昆蟲。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現在已知的昆蟲種類約100萬種,佔所有已經知曉的動物種類的5/6;並且仍有幾百萬的未知曉的昆蟲仍待人類去發現和認知。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
  • 華師大昆蟲學博士為螳螂辦個展
    由生物博物館主辦、生命科學學院昆蟲學何祝清博士策劃的微型昆蟲生態展之螳螂展正在實驗樓展出。不少校內外師生以及周邊市民聞訊而來,共同秋聽蟲吟觀蟲態。青年報實習生 盛雨婷 記者 劉昕璐初衷讓「昆蟲學」從課本走向田間作為華東師大生物系《普通昆蟲學》的一名「80後」青年教師,何祝清一直有一個困擾:《普通昆蟲學》作為一門必修課,旨在讓學生全面了解昆蟲的細微構造、生活習性,而書中大多是黑白圖片,不但難以對昆蟲有直觀具體的印象,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只是寥寥。
  • 想要解鎖孩子觀察、思考、記錄問題的能力?和他一起寫自然筆記吧
    當我們觀察錯綜複雜的自然界運作時,我們對這個美麗地球的欣賞和敬畏之情就會增長,即使是最小的昆蟲也絕對令人驚奇。莫奈說:「學習自然,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它永遠不會讓你失望。」把孩子的觀察、問題和思考記錄下來,會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他們的感激、崇敬和博物學家的技能。自然筆記可以幫助孩子關注我們的環境,解鎖創造力,加強孩子重要的記錄保存技能,如閱讀、寫作和繪畫,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對地球的認識和欣賞的好方法。
  • 如果我做不好 對不起犧牲的昆蟲
    一聊才知道,原來這位80後昆蟲學家是一個典型的北京孩子,從小在胡同裡長大的。「我們小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玩具,住平房院子裡有各種蟲子,從五六歲起我就喜歡玩蟲子,最早是那種大土鱉,後來抓天牛、金龜子、螳螂、蜻蜓,還曾經把蜻蜓放在紗窗上養著,讓它吃屋子裡的蚊子……」這大概是很多胡同孩子共同的樂趣吧,但是小學三年級,跟著清華生物系的一位老師去靈山考察的經歷,讓常凌小和昆蟲真正結緣。
  • 昆蟲的史詩——法布爾與《昆蟲記》
    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
  • 在廈門能見到350多種鳥類 黃嘴白鷺在廈門首次被發現
    罕見程度:目前全球不足千隻,屬於國際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它已經許久未在廈門「露面」,據觀鳥協會記錄,最近的一次是5年前冬季在海滄的驚鴻一瞥。那麼,廈門究竟有哪些珍稀鳥類?最珍貴的又是什麼?近日,針對讀者感興趣的話題,記者聯繫了市觀鳥協會。據介紹,在廈門能見到的350多種鳥類中,有許多市民並不熟知的珍稀鳥類,甚至還有曾在廈門首次被發現記錄的鳥——黃嘴白鷺。
  • 《昆蟲記》:昆蟲當主角的自然史詩
    作者:  [法] J·H·法布爾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譯者: 王光 出版年: 2004-03頁數: 352裝幀: 平裝ISBN: 9787506312820 圖書簡介《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畢生觀察研究的心血結晶,也是舉世認可的科普名著。
  • 探索未知白堊紀,觀察真實的恐龍蛋,開啟科幻的研學之旅
    近百年來,幾代科學家在萊陽持續進行野外科學和研究工作,至今萊陽有三次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大發現: 1923年, 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譚錫疇教教授首先在萊陽將軍頂一帶發現了恐龍化石,在其他地點採集到昆蟲和植物化石。
  • 大學生暑假作業抓100個科以上昆蟲
    浙江農林大學宣傳部供圖  正值暑假,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2017級兩個班的57名學生正忙著一份特殊的作業:抓100多個科以上昆蟲500隻,並製成標本。  為此,同學們「全副武裝」、各顯其能,用上了多種「海陸空」戰術、武器,「現在學生寢室肯定沒有了蚊子、蒼蠅、蟑螂。因為這些蟲子都成『寶貝』,被抓完了。」同學們說。
  • 你認識多少種昆蟲?1200多種昆蟲,開啟孩子昆蟲探索之旅
    全書收錄1200多種昆蟲,有我們身邊常見的蜜蜂、蝴蝶、蜻蜓、螞蟻,也有不常見的如彩虹象甲蟲。專業的昆蟲科普知識+高清昆蟲生態照片+昆蟲標本照片+幽默風趣的昆蟲趣事,讓這本科普圖鑑讀起來很好玩。1、昆蟲認知入門:滿足孩子好奇心,提高孩子對昆蟲的認知孩子眼裡,萬物有靈。很多孩子天生就對小動物,小昆蟲感興趣。
  • 小學生痴迷昆蟲 322篇博客記錄「昆蟲世界」
    這是一個痴迷昆蟲、熱愛大自然的孩子   「昆蟲溫室」霸佔衛生間   30多個大小不同的盒子整齊地摞好,每個盒子上貼著標籤用於分類和記錄時間,詹志鴻帶記者參觀了他的「昆蟲溫室」家裡的衛生間。由於不少昆蟲都還在幼蟲和孵化階段,為了給他們「保暖」,有暖氣的衛生間就成了最佳場所。
  • 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麼玩意 廈門「海鮮大叔」能辨300多種魚
    廈門「海鮮大叔」臺海網12月1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利萍)近日,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熱播,廈門各種海鮮美食在第五集「登臺亮相」,廈門獨特的烹飪和調味方式——「醬油水」,也展現在全國億萬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