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把神秘分子的起源追溯到瀕死恆星

2020-11-22 騰訊網

1985年,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發現了一些非常不尋常的分子 —— 60個碳原子熔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球形的、類似足球的結構。

圖解:鍵線式中的α與β碳原子

這種分子現在被稱為巴基球,完整學名是巴基敏斯特富勒烯。幾十年來,這種分子讓科學界即欣喜又充滿了疑問。但是,發表的一項研究最終解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巴基球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在星際空間被發現的。

#這是2019年瘋狂的太空故事中的第九個#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巴基球只能在實驗室中形成。但在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觀察到它們在衰亡的恆星附近漂浮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模擬實驗揭示了太空中的巴基球很可能來自碳化矽,或者是一顆死亡恆星留下的由碳和矽組成的星塵。

201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太空中發現了由60個碳原子組成的,形狀類似足球的巴基球。這是首次在星際介質中發現它的帶電(電離)版本。

亞利桑那大學研究生雅各布·伯納爾在接受Inverse採訪時表示:「我們之前認為可以摧毀任何複雜分子的過程,實際上創造了它們,巴基球本不應該存在。」

科學家們此前認為,一顆死亡恆星發出的輻射會殺死任何複雜的分子,包括巴基球。

圖解:藝術家描述的類太陽恆星的生命周期。從左下角的主序星開始,然後膨脹經過次巨星和巨星的階段,直到在右上角將外層拋離,形成行星狀星雲。

亞利桑那大學的副教授Tom Zega告訴天文在線:「大自然做了很多我們不認為是它做的事情。」

通過研究這種奇怪分子的自然元素,科學家們也可以將研究結果應用於現實世界。巴基球非常穩定,能承受高溫和壓力。它們可以用來製造超硬塗層——這可能對納米技術的發展起到作用。例如,如果將巴基球合成一個納米豆莢,那麼理論上藥物可以更有效地輸送到細胞。

富勒烯是碳的同素異形體,其分子由單鍵和雙鍵連接的碳原子組成,從而形成由五到七個原子組成的熔合環封閉或部分封閉的網狀結構。該分子可以是空心球體、橢球體、管狀體或許多其他形狀和尺寸。石墨烯(石墨的孤立原子層)是由規則六角形環組成的扁平網狀物,可以看作是這個家族的一個極端成員。

圖解:C60富勒烯的分子結構。圖源:thecosmeticchemist

具有閉合網狀拓撲結構的富勒烯,通常用經驗公式Cn表示,其中n是碳原子的數目。然而,對於某些n值,可能存在不止一個異構體。

這個家族以最著名的成員巴基敏斯特富勒烯(C60)命名,後者又以巴基敏斯特富勒的名字命名。封閉的富勒烯,尤其是C60,也被非正式地稱為巴基球,因為它們類似於標準的足球協會足球。嵌套的封閉富勒烯被稱為巴基洋蔥。圓柱形富勒烯也被稱為碳納米管或巴克管。純富勒烯或混合富勒烯的塊狀固體形式稱為富勒石。【並沒有在其內部進行驗證】

圖解:碳的同素異形體。圖源:scienceabc

富勒烯的預言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直到1985年意外合成之後,才在自然界和外太空中發現。富勒烯的發現大大增加了已知的碳同素異形體的數量,而這些同素異形體以前僅限於石墨、金剛石和煤煙、木炭等非晶態碳。無論是在化學方面,還是在技術應用方面,特別是在材料科學、電子學和納米技術方面,它們一直是人們深入研究的對象。

作者:inverse

FY: 武薇/沙師弟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追溯病毒的起源
    追溯病毒的起源人類這物種,真的標誌著生命進化的頂峰嗎?或者病毒才是?2003年,法國科學家觀察到了一種神秘的微生物,它體型比一般病毒大許多,看起來像一種細菌,但與細菌有著不同的基因。它寄生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阿米巴變形蟲中,藉助將自身的遺傳信息融入其他動物的身體而繁殖,這種微生物也可以鑽進人體,導致人的肺部產生疾病。但當時,科學界發現的病毒大小大約都在10至100納米之間,即便是較大的病毒,比如天花病毒,也只有300納米。
  • 哈勃拍到飛馬座瀕死恆星完美螺旋狀殘骸(圖)
    多數超大質量恆星都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飛馬座LL」卻不同,它安靜地褪去外層的氣體和塵埃物質,形成所謂的行星狀星雲。那顆瀕死恆星自身依舊被布滿灰塵的繭狀物所覆蓋,但它仍以每小時3.1萬英裡(約合每小時5萬公裡)的速度噴射物體,每800年形成一圈新的光環。
  • 瀕死體驗神秘世界的心智聯繫
    近年來,人們產生了大量的理論來解釋當一個人有瀕死體驗或處於麻醉或昏迷狀態時,會出現反覆出現的模式--通常是神秘的或帶有共同想像的幻象。為這一不斷增長的研究機構添磚加瓦的是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在死亡前的瞬間,大腦會向心臟發出信號。
  • 科學怪談——瀕死體驗解開宇宙起源之謎(上)
    哈嘍大家好,今天的無限思考,給大家帶來的是科學怪談系列的第四期--瀕死體驗解開宇宙來源之謎。對於瀕死體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並且有一定的好奇,但好奇歸好奇,我想沒有人願意去真正的瀕臨死亡。對於宇宙的起源,大家一定都有在腦海中幻想過,宇宙究竟是什麼?宇宙是否有盡頭?
  • 科學家將1987年著名超新星的起源追溯到不可思議的藍色超巨星
    科學家將1987年著名超新星的起源追溯到不可思議的藍色超巨星1987年,天文學家在離大麥哲倫星雲不遠的一個星系中,觀測到一次不可思議的恆星爆炸在一顆核心坍縮超新星內部,這顆質量巨大的恆星的核心部分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會發生彎曲,向內坍縮。這一現象可以觸發連鎖反應,引起劇烈的爆炸並撕裂恆星的外層。所剩下的部分不是中子星,便是黑洞。藍色緻密超巨星是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色的超級巨星是熱的、發光的恆星。
  • 科學家揭開藍色星雲神秘面紗:一顆類太陽恆星吞噬較小伴星
    Blue Nebula神秘的螢光碎片中發現了新的證據,這可能解釋了這種奇怪結構是如何形成的。新的發現表明,它可能是已知的最年輕的兩顆恆星合併為一的例子。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這個神秘的物體——Blue Nebula,當中有一顆中央恆星,被稱為TYC 2597-735-1。由此展開了一項任務,想要弄清楚圍繞這顆名為TYC 2597-735-1的恆星形成的一圈藍色的光,到底是什麼導致的。
  • 科學家揭開藍色星雲神秘面紗:一顆類太陽恆星吞噬較小伴星
    圖片來源:NASABlue Nebula讓人困惑了十多年,最近,科學家們在Blue Nebula神秘的螢光碎片中發現了新的證據,這可能解釋了這種奇怪結構是如何形成的新的發現表明,它可能是已知的最年輕的兩顆恆星合併為一的例子。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這個神秘的物體——Blue Nebula,當中有一顆中央恆星,被稱為TYC 2597-735-1。由此展開了一項任務,想要弄清楚圍繞這顆名為TYC 2597-735-1的恆星形成的一圈藍色的光,到底是什麼導致的。
  • 科學家發現神秘物質,可能探索到人類起源?
    我們從科學家發布的一些恆星的圖片可以看出,恆星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些恆星爆炸之後碎片最終所構成的新的星系也就不太一樣,有的碎邊會再構成白矮星或者是中子星這樣的星體,還有一些不能夠組成星體的物質就會變成黑洞。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當恆星碎片重新組成白矮星的時候,碳物質在其中傳播的效果是最好的。這種類型的星球會給碳物質的傳播提供有利的條件。
  •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來源:騰訊科技 • 2019-04-18 17:23:07
  • 科學家在研究恆星起源的時候發現了有趣的一幕
    小到地球人類,大到宇宙中含有的未知生物,我們也可以把每個恆星當作是一個生命體,而孕育一個生命就需要一個強大的母胎或者說是搖籃。恆星,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就比如我們太陽系中的太陽,而在整個銀河系中乃至整個宇宙中有著數不清的像太陽這樣的恆星。
  • 450 光年外的原恆星:包含構成生命的基本有機分子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類似太陽的年輕恆星時發現了一種分子,而這種分子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這類「原恆星」中探測到這種名為乙醇腈的分子。該物質早在生命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此次發現將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和地球生命的形成過程。
  • 世界上最大的花朵起源可追溯到白堊紀時期(圖)
    如今,科學家正採用基因分析手段,試圖解開它的譜系之謎。     哈佛大學植物生物學家查理斯·戴維斯說,從植物生物學角度分析,它所有的親屬植物都屬於花朵異常微小的大戟科。     戴維斯說,萊佛士花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即恐龍時代末期。花朵植物從那時候才開始在地球上出現。
  • 科學家提出了生命分子的手性起源新假說,源自宇宙射線
    到了地面上,粒子雨以磁極化μ子為主導。在原始生命產地的地方,既存在右旋核酸也存在左旋核酸。磁極化輻射優先電離一種「手性」,從而導致兩種互承鏡像的原始生命體之間的突變率略有不同。隨著時間的流逝,右旋的分子超越了右旋的的分子。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2、分子雲在銀河系中恆星之外存在的物質是什麼呢?正確答案是星際介質,而分子雲就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分子雲的主要成分為氫分子,含量第二高的是一氧化碳,但只有氫分子的萬分之一,其他成分含量極低。3、恆星搖籃「搖籃」顧名思義就是指事物的發源地,恆星搖籃就是孕育恆星的東西,也就是說銀河系中的恆星是由分子雲發展進化出來的,自日心說被認可後,人們一直好奇星體的起源,直到上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毫米波望遠鏡發現了分子雲。
  • 宇宙生命的起源新解?科學家:在2.6萬光年處,發現大量有機分子
    宇宙生命的起源新解?科學家:在2.6萬光年處,發現大量有機分子歷來,生命起源或者人類起源的猜想,一直的宗教神學和哲學家給出的解釋!不夠自從達爾文進化論被認可後,我們的課本上面都是告訴我們,這是人類起源的真相!
  • 生命起源要追溯到什麼時候?本質應在宇宙大爆炸後的3分46秒
    當我們發現形成物質的分子、了解物質形成的過程,「上帝造人論」也就僅存在於宗教信仰中了。神話有趣,科學有依據,今天我們就分別聊一聊二者世界中的生命起源!她預留了六天創造雞、狗、羊、豬、牛、馬等六種重要畜生,第七天到河邊,比著自己的樣子造了「小人」。以此二種理論為根基,人類便把生老病死,生命中的不幸等問題用「上帝」的意願做解釋。然而,我們科學家是絕對不允許上帝「橫行霸道」的。於是,我們不斷探索,終於從科學的角度解決了人類起源的問題。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如果把宇宙比作生產元素的「工廠」,那麼恆星就是生產元素的「車間」。在恆星的演化過程中,各種元素逐漸誕生。這些元素隨著塵埃或氣體飄散至星際空間,在億萬年之後,成為構築星系、太陽、地球和我們人類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將追溯星塵的記憶,去探尋各種元素的起源。從元素周期表說起元素是宇宙的基石。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鐵-60樣本 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鐵-60樣本 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科學家們推測,地球可能在過去的33000年裡,一直在巨大的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中「漂流」,他們深入海洋中尋找一種最神秘的已知物質的證據
  • 科學家從27000光年外巨大星雲裡"抓到"碳基分子
    核心提示:藉助微弱的無線電波,科學家們從27000光年外的一個巨大星雲裡,如大海撈針般 「抓到」了一種具有特殊的分支結構的碳基分子。這些遠在銀河系中心的有機分子,暗示著人們,構成生命結構的胺基酸等有機結構或許起源於浩瀚的太空。
  •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比之前的估計早2000萬年。這一發現是2000年由英國、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被稱為「弓形束」的大腦組織和一項人類語言路徑聯繫而得出的。「弓形束」是一束連接大腦中對處理語言很重要的區域的神經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