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承載力告急 「水十條」、「土十條」出臺在即

2020-12-03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近年環境保護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環保領域迎來投資盛宴,環保行業步入高速發展期。環保將貫穿經濟社會的全過程。

伴隨著 《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不斷深入推進、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和《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也在抓緊編制,孕育待生。

2014年12月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水十條已通過國務院幾個部門認證。

駱建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未來環保的重點領域包括大氣、水和土壤三塊,短期內,本屆政府在大氣、水和土壤防治上的投資需求大概是6萬億元,但6萬億元的投資需求只是短期目標,還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環保政策頂層設計大步前行

2013年12月召開的2013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指出,按照環保產品、環境服務和資源循環利用等大環保的分類方法,我國環保產業從業機構約2.4萬家,上市公司約400家,年營業收入約3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0%,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相較於2004年環保產業從業單位僅1000多家、年收入4572億元,十年來年收入增長了近6倍,從業單位增加了23倍。

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得益於社會群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也得益於相關法規和政策的「推波助瀾」,「十二五」時期正是環保領域推進政策體系、法規制度建設的重要時機。

根據環保部印發的 《「十二五」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要求,以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制定土壤環境保護、環境應急管理、核安全、化學品環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重點,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深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生態補償、環境稅等環境經濟政策的試點工作。

環境保護領域最重要的法制推進工作,當是環境保護法的修訂、出臺。2012年8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進行首次審議,備受關注的環境保護基本法正式進入修改、審議的程序。隨後,在長達近2年的時間裡,歷經四次審議後,新的環境保護法最終確定下來,按日連續處罰、信息公開,公益訴訟等規定成為新的亮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通常一部法律的修改三審通過就可以付諸表決,需要經歷四審才最終敲定的情況並不多見,一方面體現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一方面表明在某些領域的分歧較大。

為了更好落實新環境保護法中的相關政策,2014年10月,環保部擬訂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和信息公開等4個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副主任王鳳春表示,未來還有一系列配套規定需要及時出臺,包括農村農業環保、生態保護、生態補償、總量控制和排汙許可等方面以及涉及環境保護的司法解釋,有些涉及區域汙染綜合防治以及大氣、水、土壤汙染修復等內容。

同時,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部署,已明確的68件立法項目中,包括修改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汙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11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正處在環境保護政策頂層設計快速推進期。王鳳春介紹,《大氣汙染防治法》2014年底要上常務會議審議,其修改是2015年的一項主要工作,其他領域也都在作準備。

水十條、土十條出臺在即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介紹環保工作重點時多次強調,以向汙染宣戰為重點,打好大氣、水和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

「短期內,本屆政府在大氣、水和土壤治理上的投資需求大概是6萬億元,但6萬億投資需求只是一個短期目標,所以未來大氣、水、土壤治理是重點投資區域。」駱建華說。

2012年2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指標。圍繞消除霧霾汙染的大氣汙染防治戰役已然打響。

2013年6月環保部發布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2013年9月,被譽為史上最嚴的大氣治理政策《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出臺,提出了十個方面35項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接下來,在土壤、水等領域,按照要求將編制出臺類似於大氣十條一樣的水十條和土十條。

2014年2月,周生賢在北京主持召開環保部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送審稿)》。2014年12月駱建華曾說,「水十條已通過國務院幾個部門認證,可能將會在本月內出臺。」

記者了解到,水十條的投資規模將高於大氣汙染防治,預計達到2萬億元,且水十條的目標是2017年消除劣五類水。

相比於大氣十條和水十條,土十條的編制、出臺前路並不明朗。王鳳春說,「土十條更複雜一點,現在還不是很成熟。」

有業內專家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土壤汙染治理尤其是重金屬汙染治理,涉及責任認定、資金、技術和政策法規等眾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困難。

對環境違法「零容忍」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論述發人深省。

然而,多年積累的環境汙染問題,已形成定性的發展思路和觀念,對於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想要從根本上改變,仍需要時間。

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共處罰環境違法案件30403件,處罰金額122670.73萬元。

環境容量或環境承載能力更能說明問題。以水環境為例,近年來,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大概在2400萬噸左右,氨氮的排放量大體在24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了目前的環境容量。

一位知情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相關部門曾做過一個局部的環境容量檢測,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個主要汙染物,全國平均超標大概是100%~150%,京津冀地區超標均大於150%,長三角地區超標100%~150%,珠三角地區超標150%左右。

記者採訪了解到,完善環境保護法制體系,推進政策落實,提升執法監管等被認為是亟需解決的關鍵所在,隨著新環保法等法律法規的實施,「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將得到根本性解決,執法監管將是檢驗環保成敗的核心之一。

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涉及推動監管執法全覆蓋、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明確各方職責任務等五方面的政策措施,「鐵拳鐵規」治理汙染決心凸顯。

同時,為有效杜絕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出臺「土政策」包庇當地排汙企業的現象,「唯GDP論英雄」的官員考核被改變,環境質量是否改善也被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之中。

駱建華建議,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環境的治理應包括兩個方面:源頭、末端,源頭是調結構、轉方式,把高汙染、高排放行業的產能過剩壓下去;另一個是把汙染增長的勢頭遏制住,從低度治理到適度治理。

「但也有言論稱,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環保的要求往往會放鬆,這要注意。」駱建華認為,過去越治理汙染越重,應加大治理力度,汙染治理的速度要高於汙染增長的速度。

相關焦點

  • 國務院已審議「水十條」:水汙染治理「需要三四十年」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同一場合透露,目前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基本編制完成,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在加快推進,專家們預計三大領域(大氣、水、土壤)涉及環保投資將超過6萬億元,環保產業出現大規模增長不言而喻。       去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氣十條」)。
  • 「水十條」將出 強調水質、水量和水生態一體化管理
    北極星環保網訊: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後,國務院即將出臺《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在12月27日召開的2014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以下簡稱「峰會」)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透露,「水十條」有望近期對外公布。
  • 「水十條」已獲中央政治局通過,「水汙染治理需三四十年」
    楊一 澎湃資料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獨家獲悉,《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水十條」)近期已獲得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不久將對外發布。       此前的2月13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曾對外表示,「水十條」已經進入報批程序,很快會出來。
  • 談談環境承載力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 環保部官網解讀「水十條」
    一、管理篇一、出臺背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工作。自「九五」開始,就集中力量對「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進行綜合整治,「十一五」以來,大力推進汙染減排,水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出臺《水十條》,明確了水汙染防治的新方略,以水環境保護倒逼經濟結構調整,以環保產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以水資源節約拓展生態空間,以水生態保護創造綠色財富,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四)實施鐵腕治汙,向水汙染宣戰的行動綱領。
  • 揭曉| 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大會以「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環境目標」為主題,聚焦當今世界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圍繞空氣汙染、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海洋環境保護、化學品和廢物等關鍵環境議題展開商討,同時還推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成果加速落實。
  • 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 中國環保NGO組織開通環境汙染投訴網
    2014年,中國環境保護部深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抓緊編制《水十條》和《土十條》,推動新修訂《環境保護法》及其配套文件相繼出臺,形成「最嚴環保法規組合拳」。  馬勇表示,中華環保聯合會作為環保NGO組織,2014年繼續以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為龍頭深入開展環境維權,為汙染受害者提供法律幫助;堅持不懈開展環境普法下基層,在全國範圍內宣講新《環境保護法》和環境維權知識;為新《環境保護法》落實、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完善以及環境犯罪相關司法解釋的評估等建言獻策,積極推進環境法制建設,成效顯著。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並表示將將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作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基礎材料,根據不同承載狀態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   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請根據《評價方法(試行)》,組織開展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價。具體事項如下。一、工作內容組織各地根據《評價方法(試行)》,開展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二、工作要求(一)2020年11月底前,根據2019年水質監測數據,完成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編制《XX市2019年度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報告》。(二)2021年3月底前,選用2020年水質監測數據,完成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狀況評價,編制報告。相關報告由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核匯總後,報生態環境部備案。
  • 環保部:長江流域環境承載力下降
    在20日舉行的環境保護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承載力實際是嚴重下降的。本來營養性物質通過淺灘溼地就可淨化,但由於生態破壞,環境自淨能力下降,「這些年在這方面欠帳太多了」。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3、大氣環境容量與汙染物總量控制主要內容(5項):選擇總量控制指標;對所涉及的區域進行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各功能區環境空氣品質目標;根據環境質量現狀,分析不同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情況;結合當地地形和氣象條件,選擇適當方法,確定開發區大氣環境容量:結合開發區規劃分析和汙染控制措施,提出區域環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計劃)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水十條」凸顯「全鏈條」治水的特點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水十條」凸顯「全鏈條」治水的特點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4-16 20:59 來源: 新華社「『水十條』中多處涉及水資源管理與保護任務,特別是第三條『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闡明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把用水總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科學保護水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陳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陳明說,此次《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體現了流域管理要求。要求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體現了水的流域特性。
  • 「寧波藍」與環境承載力
    比如,春節期間,大量工業企業停產,汙染物排放減少;比如,外出度假的人尚未回城,城市人口規模「縮水」;比如,城市中的建築工地大多要到正月十五後復工,建築揚塵減少;又比如,機動車數量減少,不僅道路變得通暢,尾氣排放造成的汙染也相應減少……  春節「長假效應」帶來的這些變化,蘊含著一個關鍵詞:環境承載力。
  • 新版限塑令出臺在即 相關概念股有望迎來利好
    據報導,新版限塑令出臺在即。有分析表示,新版限塑令下,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場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相關概念股也有望迎來利好。那麼,生物可降解塑料概念股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小夥伴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相關信息吧。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2014年盤點:細數環境監測儀器增長點
    儀器信息網訊 2014年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增長迅速,這主要得益於政府對環境監測儀器的大量採購。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受國家政策影響很大,隨著「大氣十條」的深入實施,新環保法的不斷加碼,「水十條」、「土十條」的即將出臺,我國環境監測儀器需求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狀態。
  • 趙章元:垃圾焚燒務必考慮環境承載力
    應當說,在有一定環境承載力的地區,若引入較為先進的焚燒設備,加以嚴格的管理制度,能保證焚燒設備的正常運行,是可以發揮出垃圾焚燒法的優點的。 但是,當前我國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分歧,正影響著我國垃圾處置工作的進展。一些民眾由於對二惡英的陌生,表現出過於緊張,盲目隨從反對,給政府部門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 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全文)
    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發布為標誌,我國環境管理開始由以控制環境汙染為目標導向,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轉變。推動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進程,根據土壤用途,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分別提出質量要求,完善管理模式,實施分類管理,滿足《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