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10種建築抗震技術

2020-11-27 驅動之家

像地震這樣的天災總會降臨在人們的頭上,成功預測和有效抵禦它們,成為天文和地理學家、工程師奮鬥終生的目標。然而,在現實中,再強大的地震預測機制也很難打出足夠的提前量,讓受災地區人民提前撤離。

但這並不意味著地震學家的學術工作沒有意義:他們為另一群人——建築工程師們——提供了最關鍵的抗震指導,告訴了這些工程師應該在哪些地區建造抗震等級多高的建築物。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工程師了。

這些絕頂聰明的天才研發出了許許多多種增強建築物強度,或提高其耐受能力的技術,當中許多你可能從來沒見過,甚至沒想像過會出現。今天,PingWest品玩帶我們了解世界上最厲害的10種建築物抗震科技——感謝它們和發明它們的工程師吧。

懸浮結構

絕大多數建築物都不是你所見到的樣子,為了穩固,在表面之下還有地基以及利用地基建設的地下室。然而,地基/地表建築一體化的結構在抗震方面並不理想,當發生足夠強大的地震時,地基被擠壓和振動造成的形變足以對地表以上的建築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工程師入場了,帶來了一種充滿創造力的新結構——懸浮結構:將地表建築和地基分離開來,中間加上由培林(bearing)組成的「懸浮層」,當地震襲來時,地基發生的劇烈晃動對地表建築造成的影響將被極大地減小。

地震多發國家日本的工程師更加時髦:建築的傳感器感知到地震波,在半秒鐘內啟動一個壓縮裝置,將地表建築和地基之間的充滿高壓氣體,讓建築物真的「浮」在地基之上。地震結束後,壓縮裝置開始洩壓,房屋又能恢復到原來的地基結構之上——沒人受傷,地表房屋也沒有遭到破壞,皆大歡喜。

減震器

你最熟悉的減震器在汽車裡:簡單來說,這是一套由彈簧和液壓系統組成的結構,能夠將汽車行駛當中產生的震動吸收轉化,從而讓駕駛和乘坐汽車的人感覺舒服一點。如果沒有減震器,那麼當你開車路過減速坎的時候可要小心點了,因為每一道坎都足以讓你的腦袋頂穿車頂棚……

建築工程師將減震器應用到了建築當中。和汽車當中大部分垂直放置的減震器不同,建築物當中的減震器水平或傾斜放置在每一樓層當中,當地震發生時建築物的扭動使得樓層之間產生水平方向的動能,而減震器將動能的一部分呢吸收轉化為熱能,從而降低了這種動能對建築物帶來的撕裂效應。

阻尼器

你去過臺北101大樓嗎?如果去過的話,那你一定對樓頂金色大球印象深刻吧?101大樓還推出過以這個大圓球為原型的吉祥物「Damper Baby」。其實,大圓球是101大樓的「定樓神球」——風阻尼器,學名叫做Tuned Mass Damper(調諧質量阻尼器)。

對於101這樣的摩天塔狀大樓來說,不需要地震,當風力達到足夠大時就足以對建築物產生形變,使得居於其中的人感覺到「震感」。而大圓球被放置在樓頂,當外力作用於建築物的時候,建築物的擺動產生的能量會被傳導至大圓球,而大圓球的質量剛剛好可以在建築物整體擺動時,由於慣性的作用向相反方向擺動,從而中和建築物的形變。

是不是很好玩?

可更換鋼連梁「保險絲」

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可能只見過空氣開關了——還記得以前的保險絲嗎?

保險絲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電流,而當電流強度超過額定情況時,保險絲就會熔斷,從而將整個電路切斷,保護電器進而保護人身安全。

工程師將保險絲的邏輯應用到了建築當中。鋼架結構建築物由於金屬的特性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可以吸收一定程度的震動能量。除了鋼結構之外,建築工程師還將在整個建築物從頭到腳用垂直的可更換鋼纜「纏緊」。這些鋼纜就像皮筋一樣,可以將整個結構受力。當地震發生時,鋼纜可以吸收相當大一部分的動能,保持建築物的結構端正。

一旦受力過高,鋼纜會向保險絲一樣崩斷,將能量釋放給鋼結構以及其他的鋼纜。就像保險絲一樣,鋼纜是可替換的——勒緊自己,保衛生命!

搖擺牆

高科技往往意味著高造價。對於抗震要求不太高的建築物來說,在有限的造價內實現足夠的抗震等級,建築師往往會採用core-wall(核心牆)技術:在建築物的中心位置(通常是電梯井的四周)砌築強化鋼筋混凝土牆。

搖擺牆則是在核心牆上繼續加裝前面提到的一些彈性強化裝置,比如可調節的鋼筋等。結果就是在較低的造價上實現了建築的核心結構具有足夠的震動耐受性。

地震波「隱形衣」

地震不是簡單的地面來回震動,它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震源發出地震波,具體體現為地表以下內部傳遞的實體波,和更複雜的、多種波型經過多次折反射在地表傳遞的表面波。

地震波,和光波一樣,都是一種波。人們總是憧憬著隱形衣的問世,光可以直接穿過這種材質,不會讓掩蓋在材質後面的人或物顯現出來(可以參考《碟中諜4》裡伊森·亨特和他的夥伴班吉在克林姆林宮地下室通道裡曾經使用過的「障眼幕布」,雖然實現原理不同,不過效果差不多,見下圖)。

然而這種材質的物料,從組成的粒子大小和例子的排列結構上都十分特殊,以至於現實生活中非常難以實現……

所幸,地震波相比光波來說,因為頻率、波長等參數的關係,想要實現「隱形」更容易一些,更何況隱形根本不需要那麼嚴格,只需要將地震波偏振到其他方向,即可讓「隱形衣」所保護的建築免受地震波的波及。

2013年一次試驗中,法國科學家在5米深的地下用點陣的方式排布了一系列直徑0.3米左右的高強度塑料材質的圓柱。從地表下傳來的地震波的動能,在進入之後被鎖定在了這個結構當中,然後被平移到了結構的外側,從而有效降低了結構上方的建築物所接受到的動能。

然而,一種型號的「隱形衣」往往只對特定頻率的地震波有效,而真實情況中的地震波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前面提到的表面波才是造成傷亡的最大原因,而這種結構對表面波幾乎沒有效果;更何況這種結構本身就很脆弱,在對抗大地震時自身也脆弱的不堪一擊……

但,有效果總比沒效果好,對吧?

形狀記憶合金

建築當中主要採用兩種材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因為他們的堅固性較高。但是,抗擊地震不僅需要堅固性,還需要耐受力。耐受力高的材質在地震發生時可以產生形變而吸收地震的動能,同時將動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一旦動能太過強大,材質的形變程度超過其可耐受的程度,就會直接斷裂、破碎。

人類社會最早使用極為粘土結構建造房屋,後來他們不滿足於簡單的粘土結構,開始使用木頭;還不滿意,有了磚木混合;還不滿意,有了混凝土;依然不滿意,有了鋼筋混凝土;仍然不滿意,有了純鋼架結構。但即便是最為堅固的鋼架結構依然會有耐受力不足的情況。於是,材料科學家和建築工程師開始考慮使用一種更為強大的材質:形狀記憶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

由鎳和鈦組成的鎳鈦記憶合金可以比現有的建築用鋼在彈性上提升30%的水平。當一次足夠災難性的地震發生,連鋼架都因為強大的動能被撕裂的時候,形狀記憶合金和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建築物依然堅挺。這種合金在被人們形象地成為「智能合金」。

它就像你的記憶枕一樣,可以在你躺下的時候用最合適的姿勢承受腦袋的質量,在你起床的時候回復原來的形狀。形狀記憶合金用在建築上並不一定能回復到100%原模原樣,但至少建築裡的人沒事,財產受到的影響不大,足夠偉大了。

哦對了,矯過牙嗎?鎳鈦記憶合金就是你鋼牙裡的那條金屬線哈~

碳纖維加固改造

在剛剛發生的尼泊爾大地震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一方面,許多歷史遺產建築遭受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保護這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築,提升其抗震性,可能遠比修建新的抗震建築在過去重要,然而尼泊爾過去沒有把握住這樣的機會。警鐘已經敲響,我們該怎樣提升這些在建設過程中沒有考慮抗震性能的建築?

工程師們用碳纖維和尼龍、聚酯、乙烯基質等化纖材質的線纜繳合在一起,捆綁在建築物的承重結構上,比如橋梁的橋墩,建築物的承重牆,從而用較低的成本實現對非抗震結構建築物的抗震加固改造。這種方式叫做FRP——Fiber-Reinforced Plastic wrap。研究顯示,經過這種方式進行多次加固的建築物抗震能力能夠獲得20-40%的提升。

生物材質

蜘蛛和海蠣子,給材料科學家和建築工程師帶來了新的靈感。

在單位粗細和數量上對比,蜘蛛絲比鋼鐵還要堅韌。然而材料科學家們發現蜘蛛絲擁有一種特別有趣的、「非線性」的堅韌表現:當被拽壓變形時,蜘蛛絲的韌度先提升;當力度到達一定程度時,蜘蛛絲開始變得柔軟以應對形變;力度繼續提高,蜘蛛絲又開始變得堅韌——很顯然,彼得·帕克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生物學家們還發現了海中的一些有殼軟體動物和他們的殼相連的那段部分(對,就是你們經常吃的瑤柱)在堅固和柔軟之間的配比極為合適——大約為4:1。這種配比使得這些貝殼類生物在面對海上的風浪時得以存活。

好吃,救命……

紙板

相對較複雜的多層紙板結構極為堅固——這其實並不需要科學家去研究,把你家買電器產品留下的紙板箱多折幾層就能發現了。

日本建築師有坂茂將紙板捲成筒,刷上用作密封、粘合和防水保溫的有機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當做建築物的主要框架材料。2011年2月紐西蘭百年大教堂因地震倒塌,奪走了近200條人命。現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新大教堂就是用上面描述的這種紙板筒結構,加上加固用的木樑建成的。

紙板結構非常堅固,兼具彈性,質量極輕。用這種材質結構建造的建築,抗震性能較好;一旦倒塌,也比傳統的混凝土/鋼架結構建築對人員和財產造成的損害小到不知道哪兒去了……

上完廁所,也許你應該重新認識一下用完的紙捲筒……

相關焦點

  • 你可能不知道的建築抗震小知識
    為了防止突如其來的地震給人類生活造成的破壞,採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築形式是我們目前可以用來提高災害防治能力的一大重要途徑。在地震多發地帶的日本,近年來每年新建木結構住宅佔新建住宅總數的比例基本維持在45%左右。木結構建築是怎樣做到滿足他們對於抗震性能的需求的呢?
  • 嚴守醫療建築抗震第一道防線
    1、甲類抗震設防建築甲類建築在地震破壞後會產生巨大社會影響或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嚴重次生災害指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洩漏和其他嚴重次生災害。醫療建築抗震加固方法採取合理的抗震加固,是保證醫院這個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具備足夠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現在很多地區醫院住院大樓、綜合大樓等都顯得比較老舊,有一些因為建造年代不一樣,導致抗震等級也沒有符合現在要求的抗震規範要求,因此就需要進行後期的抗震加固施工來提高醫院建築的抗震等級。
  • 阻尼器讓建築變「柔軟」 「彈性建築」更加抗震
    此次日本大地震,再度讓人們認識到日本建築的抗震能力,不少建築尤其是高層建築,從結構入手,附加安裝阻尼器等,讓建築變得有「彈性」,不再直接與地震「硬來」。  阻尼器讓建築變「柔軟」    傳統觀念認為,加粗、加固梁柱等是抗地震的辦法,但日本的最新抗震技術是讓大樓適度搖晃。
  • 建築抗震結構設計探討
    1、建築設計在建築抗震設計中的作用1.1建築設計是建築抗震設計的基礎在傳統的建築設計中,由於建築設計理論以及建築抗震技術的落後,工程設計師很少將建築的抗震設計加入建築整體設計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建築設計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工程設計研究人員漸漸找出了建築設計與建築抗震之間存在的聯繫。
  • 夯土牆建築抗震嗎?
    我們都知道,梅雨季節的現在,多雨而且多地震的四川也開始試點夯土牆建房,在百度上都可以搜索的到,說明夯土建築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的。其實夯土牆建築本身完全來源於自然,具有隔熱保溫吸潮的優點,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屋,不需要其他的製冷制熱手段就能讓房間冬暖夏涼。既然夯土牆使用在四川,那麼夯土建築抗震性能如何?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現在的夯土牆抗震性能。夯實之後的黃土所表現出來的天然質感,不需要任何外牆裝飾,它的色彩和肌理有著獨一無二的美感!
  • 再不裝抗震支架,可能構成犯罪!
    2019年10月,司法部發布「關於《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再次明確了「抗震支吊架」等抗震措施在建築工程中的強制性。儘管在建築工程中,國家明文規定安裝抗震支架的必要性與強制性,但有些朋友可能對此還缺乏一些了解。
  • 抗震加固技術丨磚混結構的抗震加固
    因此,對現存的大量不滿足抗震設防要求的磚混結構房屋進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安全性,是當前工程建設領域的關鍵。影響磚混結構抗震性能的因素(一)主體結構的損傷。一般來說,建築結構經過長年的使用,會存在一定裂縫問題,主體結構會出現較多損傷,極大程度上會影響磚混結構的承載能力和抗剪能力,無法有效發揮其抗震性能。(二)地基存在不均勻沉降的情況。
  • 建築抗震等級、抗震設防烈度、地震震級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 每天推送建築行業 圖集規範,考試資訊,方案細則,施工技巧等諸多優質內容,打造建築人自己的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每次地震發生,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問題。有時候,有些媒體也會在這裡犯一些錯誤,被大家詬病為「不專業」。當然,這些東西也挺複雜的,媒體搞混了也正常。
  • 建築抗震粘滯阻尼器是什麼?它的性能你了解多少?
    它的性能你了解多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工程建築技術的進步,各種高層建築和橋梁不斷湧現。為了保護高層建築和橋梁免受地震、強風的破壞,出現了很多減震、隔震裝置,諸如金屬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磁流變阻尼器、粘滯阻尼器等各種提高建築抗震性能的裝置。粘滯阻尼器是什麼?它的性能你了解多少?
  • 建築抗震等級、抗震設防烈度、地震震級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X 建築抗震等級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築工程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日本是地震頻發地區,一般的小地震,對於日本公民可能早已習以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級大地震,也沒有房子被震倒,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裝配式的建築,柱子和梁都是現場拼裝而成,這樣的房子遇到大地震真的安全嗎?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築工程的房子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 2010年二級建築師資料:建築結構抗震(1)
    1990年頒布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標明的基本烈度為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  6.罕遇地震烈度  設計基準期50年內,超越概率為2%一3%的地震烈度。  7.抗震設防烈度  按國家規定的權限批准作為一個地區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一般情況可採用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標明的基本烈度。
  • 二級建築師輔導:建築結構抗震(2)
    10.抗震設防標準  衡量抗震設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設防烈度和建築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確定。  11.設計地震動參數  抗震設計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時程曲線,加速度反應譜和峰值加速度。  12.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  50年設計基準期內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加速度的設計取值。
  • 揭密中國古建築如何抗震:木結構建築"以柔克剛"
    然而,我國許多古代建築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建築,千百年來均經歷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古建築為何能抗震?它們又是怎麼抗震的?  ———抗震的古建築———   天津薊縣獨樂寺:經歷28次地震不倒   在保存至今的眾多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和山西應縣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獨樂寺位於天津薊縣盤山腳下,始建於唐代,寺內的觀音閣和山門重建於遼代。
  • 5·12防災減災日: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散布不實地震謠言將面臨怎樣...
    5·12防災減災日: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散布不實地震謠言將面臨怎樣的處罰?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地震造謠將面臨怎樣的處罰?......一起來看本期《法治佛山》5·12防災減災特別節目漲知識吧!
  • 泊頭抗震支架生產線廠家憑技術迎來市場黃金時刻丹東
    泊頭抗震支架生產線廠家憑技術迎來市場黃金時刻丹東。抗震支架成型機設備對材料造成浪費極小。抗震支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各專業可共用一架吊架;可充分利用空間,使各專業的管線得以良好的協調。抗震支架安裝速度是傳統支架安裝做法的3~5倍,製作安裝成本是傳統支架作法的二分之一。
  • 臨沂抗震支吊架品牌更專業更安全
    /> 臨沂抗震支吊架品牌更專業更《建築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範》解讀《建築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範》制定背景眾所周知,地震是一種隨機性振動,有著難以把握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地震發生後可能引起火災、汙染、汙染、放射性汙染、滑坡、泥石流、水災;沿海地區還可能遭受到海嘯的襲擊以及地震還容易引起汙染、瘟疫流行等等一系列的次生災害。
  • 中國古代四合院建築怎麼做到抗震效果,讓我來帶著大家領略一下
    中國古代建築與抗震地震造成的最直接、最常見的災難是房屋和建築物一瞬即塌的破壞。如果按照中國古代建築結構體建造的木製建築具有很強大的防震功能。中國古代建築·故宮中國古代工匠經常巧妙地運用合理的幾何平面和簡單的形狀,來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現在許多古建築都是簡單的,包括建築物的內部構造在內,在平面和形狀上都是對稱的,並且試圖避免內部風度和質量的不均勻性,從而防止剛度偏離質心。
  • 砌體結構抗震鑑定與加固改造
    受自然條件、其他因素的限制,建築結構可能會碰到不同程度的破損。材料本身的風化作用相對顯著,整體性能必然有所下降。實踐中,我們需統籌工程情況對結構進行鑑定。根據建築體系現行的施工要求,妥善地運用加固改造技術。工程建築使用到某個周期後,有必要進行加固改造,改善工程質量。
  • 抗震設防的具體措施和流程步驟
    1.抗震設防的基本思想現行抗震設計規範適用於抗震設防烈度為 6 、 7 、 8 、 9 度地區建築工程的抗震設計、隔震、消能減震設計。抗震設防是以現有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條件為前提的。以北京地區為例,抗震設防烈度為 8 度,超越 8 度的概率為 1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