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共治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被忽略的「巨星製造機」
今天的中國人遊長城,必會想起秦始皇;遊大運河,必會想起隋煬帝;論及「鄭和下西洋」的盛況,會想起明成祖永樂帝;說起古代的治世,人們腦海中出現的也是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明皇的「開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很少有人想起宋仁宗趙禎和他的時代。
趙禎沒有秦皇漢武的豐功偉業,沒有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也缺乏正德皇帝那樣的鮮明個性、乾隆下江南那樣的戲劇性經歷。他是一個庸常的君主,居於深宮,生活平淡如水,甚至沒有一個民間文人願意將他平庸的人生演繹成人間傳奇。
宋仁宗趙禎的一生經歷看似平庸無奇,但他治下卻誕生了許多名垂千古的人物,例如蘇軾、蘇轍、蘇洵、王安石、韓琦、呂夷簡等等,堪稱「巨星製造機」,歷史上任何一朝帝王都無法與其抗衡。而他和這些能臣巨擘開創的時代,更是中國古典時代最繁華、美好的時代。仁宗朝人才之盛,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比肩。
難怪大才子蘇軾都說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
一個庸常君主御宇的時代,為什麼會湧現出如此之多的傑出人物?
在作家吳鉤看來,宋仁宗是被世人嚴重低估的一位盛世之主,通過分析解讀眾多第一手史料,還原最真實的宋仁宗,他既非庸碌無能,也非英明神武。在新書《宋仁宗:共治時代》中,吳鉤用生動的文字,刻畫了趙禎作為兒子、丈夫、父親和君主四重角色的所作所為,既有他作為平凡人所擁有的七情六慾,所經歷的喜怒哀樂,也描述了他作為宋朝第四代皇帝所面臨的重重考驗,刻畫出生而為帝王者所要經歷的無奈、克制與權衡。
——編者按
第一個悖論
眾多文藝作品中,宋仁宗一直是跑龍套的
最近,有一部以仁宗皇帝為主角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我也剛剛推出了一部仁宗皇帝的傳記《宋仁宗:共治時代》。大家想要了解仁宗皇帝,可以看電視劇,也可以看我的書。電視劇講的是文學化的藝術形象,書講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最好是兩者結合著一起看。《清平樂》應該是有史來第一部以宋仁宗為主角的影劇作品。在我印象中,以宋仁宗時代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電影,倒是不少。我小時候,有一部電視劇《包青天》,播了幾百集,可謂是風靡一時。如果看過,就暴露你的年齡了。這部《包青天》的背景設定正是宋仁宗朝,但你現在記得宋仁宗是誰扮演的嗎?你只會記得演包公的金超群、演展昭的何家勁,對不對?因為在《包青天》中,仁宗皇帝就是一名跑龍套的嘛,誰會記得他?
前些年,還有《少年包青天》的系列劇,背景也是宋仁宗朝。電影《老鼠愛上貓》根據清代小說《三俠五義》改編的,劉德華演的展昭,裡面也有宋仁宗出現,也是跑龍套的角色。
宋仁宗不僅在現代人製作的影視作品中「打醬油」,在傳統民間文人創作的文藝作品中,他也一直都是「跑龍套」。自元朝至晚清,不管是元雜劇,還是明清傳奇、小說,還是話本、地方戲,都有許多以宋仁宗朝為歷史背景的作品,比如包公故事、楊家將故事、呼家將故事、狄青故事,就連講徽宗朝故事的《水滸傳》,也是從仁宗朝寫起。但是,在這些故事演義中,宋仁宗總是充當「背景板」,出演「路人甲」,從未唱主角。就連講仁宗身世的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仁宗扮演的還是小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包公。
也就是說,我們在宋仁宗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以宋仁宗朝為歷史背景的文藝作品是很多的,但宋仁宗本人卻從來不是主角,而是跑龍套、背景板。
第二個悖論
自己默默無聞,但在位期間湧現了眾多傑出人物
宋仁宗身上還有第二個悖論:宋仁宗本人默默無聞,與其他古代帝王相比,存在感是很低的,比如我們提到皇帝中的藝術家、藝術家中的皇帝時,你肯定會想到宋徽宗,而不太可能想到宋仁宗。徽宗確實是天才的藝術家,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但許多人未必知道,仁宗其實也是一名頗有才情的藝術家。他從小就喜歡繪畫,書法造詣不輸宋徽宗。他還通曉音律,會作曲,寫過樂理方面的論文。然而,不管是在宋朝的文藝圈內,還是在長時段的藝術史上,宋仁宗都籍籍無名。
說起古代的盛世,人們腦海中出現的也是唐明皇的「開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很少有人會聯想到宋仁宗以及他的時代。
然而,正是在宋仁宗時代,湧現了非常之多的傑出人物:
先來看文學界,明朝人評選「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為北宋人(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他們全都在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唐詩宋詞為中國古典詩歌並峙之兩大高峰,後人習慣將宋詞分為豪放詞、婉約詞兩大流派,豪放詞的領袖蘇東坡,婉約詞的領袖柳永,都是仁宗時代的一流詩人。
再來看學術界,宋代可謂百家爭鳴,形成關學、朔學、洛學、蜀學、新學等學術流派,而這些學派的創始人或代表人物,都生活在宋仁宗朝;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孫復、胡瑗)與「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全是活躍於仁宗時代的大學者。
再來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們也集中出現在宋仁宗的時代,不但主持「慶曆新政」的範仲淹、富弼、韓琦等人是仁宗朝的中堅力量,而且,領導「熙豐變法」的王安石、章惇、呂惠卿等新黨中人,主導「元祐更化」的司馬光、呂公著、範純仁、蘇轍等舊黨中人,也是在仁宗時代的政壇中嶄露頭角的。
最後來看科學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均出現在仁宗時代(用來製作熱兵器的火藥配方首見於仁宗朝《武經總要》,指南針與活字印刷技術,首見於沈括《夢溪筆談》);宋代最聰明的兩名科學家——蘇頌與沈括(蘇頌發明了世界最早的自動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沈括則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無不涉獵的天才),都成長於仁宗時代。
這就是宋仁宗身上的又一個悖論:仁宗本人默默無聞,存在感很低,但他在位期間,湧現出非常多的著名人物,一直在我們的歷史書中、語文課本中刷存在感。他們的名字與作品不但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中,還出現在語文課本上,江湖人稱「背誦默寫天團」。
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是站著一個女人。那麼一群成功的男人背後呢?站著一個宋仁宗。憑著這一點,我覺得宋仁宗就很不簡單。
第三個悖論
沒有雄才大略,但得到的評價卻非常高
宋仁宗身上還有第三個悖論。我們先來看電視劇《清平樂》裡的仁宗形象,王凱扮演的宋仁宗不但很帥氣,還很英明,很睿智,見識不凡,有謀略,甚至有點心機男孩的感覺,比如他對宰相呂夷簡勸他廢掉郭皇后的花花心腸,心裡是一清二楚的,只是不想說破。放尚美人出宮,也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但事實上,這是電視劇對男主角的拔高,歷史上的宋仁宗要更庸常一點,是一位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著普通人的缺點,比如有點迷戀美色,尚美人其實是他在太妃、大臣的壓力下,無可奈何送出宮的。也就是說,真實的宋仁宗其實並沒有那麼英明神武。
但這麼一位缺點明顯、似乎還碌碌無為的君主,歷代士大夫對他的評價卻是很高的。宋朝人自己說:「慶曆、嘉祐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慶曆、嘉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在傳統儒家看來,三代也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理想治理狀態。也就是說,宋朝士大夫認為仁宗皇帝的治理,差不多達到理想中的三代之治。
明朝的士大夫朱國禎縱論千古帝王,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聖君)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在他心目中,千百年間,帝王無數,只有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才配得上「賢主」之譽,至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俱不足道。
今天不少網文還煞有介事地說:「自稱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曆,自視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認,有三個帝王,卻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其實,網文的話是完全不可信的,乾隆不可能會佩服宋仁宗——因為他們完全是兩類人。我檢索過《乾隆朝實錄》,找不到稱佩服宋仁宗的任何記錄。這才對嘛,如果仁宗皇帝真的受清朝的乾隆佩服,那絕不是一種榮幸。
這就是宋仁宗身上的第三個悖論:仁宗本人的資質比較平庸,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也沒有多少豐功偉績,但歷代士大夫對他的評價卻非常高。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