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爾證明(中)-三個悖論

2021-01-08 佛系雞血陽爸

0☆難度:說謊者悖論

這句話是假的。

換個表示,G=這句話是假的。

如果G為真,G表述G為假,矛盾;如果G為假,G表述的就是「G為假」,所以G為真,矛盾。

1☆難度:理髮師悖論

小鎮只有一個理髮師,他聲稱:「只給(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那麼他該不該給自己理髮?

如果理髮,那麼他不是(不給自己理髮的人),他不能理髮;如果不理,那麼他是(不給自己理髮的人),他可以給自己理髮。

兩個悖論,其實都是自我指涉的問題,它陳述了自己,而且對自我進行了否定。哥德爾證明實際就是上述悖論的變種。他構造了一個陳述G,G=「此陳述不可證明」。

如果G為真,G就不可證明。(系統不完備)如果G為假,即,此陳述可證,那麼G為真。(系統得出G假且G真,系統有矛盾)即,無矛盾的(包含算術的)系統內,總有陳述是真的,可是沒法證明。

哥德爾的證明還在繼續,那麼G為真,我們將G作為公理,加入原來的(不完備的)公理系統,在這個增補的公理系統中,還可以繼續構建類似G的陳述,即增加公理並不能解決問題。

證明還有繼續,可是目前說不清楚,留待下篇。為了理解哥德爾的構造方法,我們先再來看一個悖論。

2☆難度:理察悖論

所有的陳述,無論是用英文表達,還是用中文表達,可以用字數和字母(拼音)順序做一個排序。

例如,「一個整數可以被另一個整除」,12個漢字,設它的序號是20.(隨便什麼數字,只是舉例。)

字數少的排在字數多的前面,字數相同的按照字母(拼音)順序,總之,每一個陳述都對應一個唯一的整數,代表它在所有陳述之中的位置。

有時,這個序號數字,具有它代表的陳述的性質。假設:17號陳述是「不能被1和其自身以外的其他整數整除」。而17確實不能被1和其自身以外的其他整數整除。我們說,17不是理察數。有時,這個序號數字,不具有它代表的陳述的性質。假設:15號陳述是「某一個整數與這一整數自身的乘積」。15不是某一個整數與這一整數自身的乘積。我們說,15是理察數。陳述「是理察數」在文字序列中,必然有個序號,隨便假設其序號為5,即,5號陳述是「是理察數」。那麼,5是不是理察數?

如果,5是理察數,按照理察數的定義,5不具有5號陳述的性質,即5不是理察數,矛盾;如果5不是理察數,按照定義,5具有5號陳述的性質,即5是理察數,矛盾。據說,理察悖論出現矛盾的地方在於,沒有區分開數學和元數學,反正我區分不開,而哥德爾的證明避開了這樣的錯誤,但構造的過程是類似的。

哥德爾虛構了一個系統PM。

這裡有12個原始符號,採用1~12來作為它們的哥德爾數;三個數字變量x、y、z,分別使用13、17、19作為哥德爾數。如圖,有個直觀印象就好,後面所有涉及符號的地方,我都會翻譯的。

字符的哥德爾數

其中,s是數的直接後繼,例如:s0表示1,ss0表示2,sss0表示3,依次類推。

形式系統中的符號,本應是毫無意義的,僅僅是「空洞的符號」,系統中,定理的推導僅靠形式規則。為了可讀性,選擇的符號,和它的通常意義相同。

數字變量y的哥德爾數是17,這個我們將多次用到。

哥德爾首先證明了:

每一個算數真理,用系統PM表達的話,都是一個定理;每一個系統PM的定理,按照符號的通常意義解釋,都代表了相應的算數真理。

前方高能(下篇),即將開始3☆難度的哥德爾證明。

封面

相關焦點

  • 哥德爾證明 (下)
    四個定義:定義1:字符串的哥德爾數,例如:( x )( x=sy )意義:存在x,x是y的後一個數。字符y是個數字變量,哥德爾數y(即整數y)尚未確定。可以用任意確定數字替換掉y,例如Sub(n,17,n):對哥德爾數為n的字符串,把字符y(就是17)全部換成整數n。小寫sub(n,17,n)表示替換後的字符串的哥德爾數。好了,終於可以一步步構造說謊者悖論了。~(x) Dem(x,z)不存在x,是z的證明。
  • 哥德爾證明(上)-希爾伯特計劃
    希爾伯特根據過去數學研究的成果和發展趨勢,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統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希爾伯特問題作為諸多數學家力圖攻克的難關,對現代數學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希爾伯特問題中,有些現已得到圓滿解決,有些至今仍未解決。希爾伯特涉獵多個數學領域,致力於為整個數學尋求一個堅實的基礎。
  • 逃離上帝之路:從羅素悖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到測不準原理
    這是源於西漢時期的數學著作 《周髀算經》中記錄的這樣一段對話:「…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和4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其通俗的表達是:「勾三股四弦五」。與中國人的直覺發現不同,畢達哥拉斯用真正的數學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這一數學定理。
  •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悖論說謊者悖論、卡羅爾悖論、芝諾悖論、希爾伯特悖論,所有這些悖論都與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有關,並在歷史上導致了這個定理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是一位邏輯學家,生於 1906 年,卒於 1978 年。他證明了一個關於數學極限性的定理(該成果發表在 1931 年的論文中),這在當時的數學家看來是相當令人震驚的。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論文中的準確率指標靠譜嗎?5個機器學習悖論改變你對數據的看法
    這些反常識的機器學習悖論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悖論是在哲學和數學中常見的一種問題,它是根據假設前提得出了兩種互相矛盾的結果。AI就是重構人類的認知方法,所以機器學習也會產生一些悖論。最近,數據科學家Jesus Rodriguez總結了機器學習解決方案中最著名的5個悖論,或許能幫助你更深刻地理解AI中的數據,避免在處理數據的時候出現一些低級錯誤。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同樣的,皮亞諾公設也沒那麼特殊,就像不完備性的結果一樣,由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一個足夠強的公設系統,皆無法證明它本身的一致性,所以要證明數學具有一致性,即數學中不會產生矛盾,你將無法由數學中得到,你必須靠數學以外的東西,也許是你個人的哲學或神學,來相信數學是有意義的,這可說是粉碎了「希爾伯特計劃」,難怪當希爾伯特由他的學生伯內 (P.
  • 哥德爾:邏輯的邊界,一切都可證偽.
    可以看出哥德爾一直沒有放棄對完美生命的追求,他一直在追尋一個理性的世界,沒有實在根據的事情他總是懷疑多於相信。對哥德爾的研究讓我們發現三個相對清晰的範疇界限:第一個、是他的信仰層面的範疇,他的信仰使他堅信一切的事物都應該有絕對理性來支撐的。
  • 水數學——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庫爾特·哥德爾是奧匈帝國的一位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
  • 機器學習中的忒修斯之船:那些「愚弄」專家的著名悖論
    辛普森悖論(TheSimpson’s Paradox)辛普森悖論以英國數學家愛德華·辛普森的名字命名,它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將趨勢明顯的幾個組組合到一起時,幾組數據的趨勢消失了。該悖論的現實案例出現於1973年。伯克利大學的研究生院對入學率進行了調查。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與人工智慧
    今天,天縱檢測(SKYLABS)為您介紹哥德爾和他的不完備定理。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不完備性定理是他在1931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使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更是現代邏輯史上很重要的一座裡程碑。該定理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被讚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
  • 「2019讀書筆記」10.我是個怪圈——《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而自指又是哥德爾證明他的定理的關鍵。這就是這本書名的由來。哥德爾定理這本書大部分篇幅都是為哥德爾定理做鋪墊。首先介紹了能讀懂哥德爾定理內容需要掌握的一些數學必要知識,並大致介紹了一些哲學背景;然後引出了哥德爾定理的內容,並介紹了證明定理需要的儲備知識;最後介紹了哥德爾定理的證明過程,以及產生的影響。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中,對哥德爾方案進行了略微修改,最初以12個基本符號作為詞彙來表達一系列基本公理。公式的三個符號對應於哥德爾數字6、5和6。哥德爾需要將此三數字序列更改為一個唯一的數字——其他符號序列將不會生成的數字。為此,他採用前三個質數(2、3和5),將每個質數提高到序列中相同位置的符號的哥德爾數,然後將它們相乘。因此0 = 0變為2^6×3^5×5^6或243,000,000。該映射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沒有兩個公式會以相同的哥德爾數結尾。
  • 哥德爾旋轉宇宙新發現
    為了解決理論中最困難的問題——反彈,這三個研究者從邏輯學家愛因斯坦的好友哥德爾(Kurt Gdel)在1949年提出的一個具有奇怪特徵的宇宙模型中得到了啟發。當時哥德爾與愛因斯坦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同事,他們經常一起散步。哥德爾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構建了一個旋轉的宇宙,在旋轉宇宙裡,哥德爾構建了「類時閉合曲線」的存在,也就是時間上的循環,而這就引發了各種問題。
  • 搗蛋鬼哥德爾
    哥德爾證明在一個邏輯系統中,一定會產生無法證明且無法證偽的命題,而這個邏輯系統的限定條件非常的寬泛,幾乎覆蓋了所有邏輯範疇,它不適用的範圍,反而成了我們現在需要探求的問題。從本質上講,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否定了兩件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其一,真理的否定。我們建立的邏輯系統裡,推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澄清這個邏輯系統內部每個命題的真偽,這是理性精神的基本體現。
  • 關於宇宙的10件奇異之事 偉大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10)_遊俠網 Ali...
    1.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於1913年證明了這組定理,它指出,除了最簡單的定理之外,任何一組給出的邏輯定理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自我引證(self-referential),即稍稍複雜點的定理都會包含有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的不確定命題。這就意味著數學上不存在這樣一個能夠證明或否定所有命題的統一體系。
  • 不可解的物理學難題:源於數學核心悖論
    庫爾特?哥德爾(左)證明,總有一些數學命題是不可判定的;阿蘭?圖靈(右)則將哥德爾的證明延伸到了計算機科學裡無法解決的算法中。圖片來源:L: Pictorial Press Ltd/Alamy, R: Photoshot一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核心的邏輯悖論或許在現實世界也產生了影響:正是它讓我們無法解答一些關於物質的基本問題。
  • 神秘主義、直覺與邏輯悖論
    當時,羅素已經出版了《數學的原理》(1903年),與懷特海合寫的三卷本《數學原理》正在陸續出版(1910、1912、1913)。羅素把維根斯坦引向數理邏輯的研究。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師生關係幾乎顛倒過來。在劍橋大學,維根斯坦還修習心理學,做過音韻的實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根斯坦在奧匈帝國陸軍中服役,在戰場上完成《邏輯哲學論》。
  • 哥德爾邏輯謎題no.1
    世紀天才——庫爾特·哥德爾哥德爾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世紀,伴隨著眾多偉人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就是其中之一。哥德爾是位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哥德爾發展了馮諾依曼等人的工作,其主要貢獻在邏輯學和數學基礎方面,並以發現了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而聞名於世。
  • 書評:被愛因斯坦視為知己的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人們對於愛因斯坦並不陌生,但對於被他視為知己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同事哥德爾卻不甚了解。哥德爾無疑是一位智慧巨人,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出對20世紀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100人中,哥德爾列為第四。科學家們一直堅信,總有一個完備的公理化系統,任何命題在其中或被證明為真、或被證明為偽。有了這樣一個一勞永逸的系統,任何知識都可以被證明、被推導或者被確認。 1930年初,信心滿滿的希爾伯特在自己的出生地哥尼斯堡接受「榮譽市民」的演說時還樂觀地說:「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