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2020-11-29 科技領航人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

那個時代的數學家們為數學尋求了堅實的基礎:一系列基本的數學事實或公理,這些事實既是一致的——不會導致矛盾——也是完整的,是所有數學真理的基礎。

但是,哥德爾25歲時發表的令人震驚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這一夢想。他證明了任何可以作為數學基礎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關於這些數字,總會有真實的事實不能被那些公理證明。他還表明,沒有任何一套公理能夠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

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著,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進行數學理論,對可證明的和真實的事物也無法統一。數學家可以證明的內容取決於他們的初始假設,而不是所有答案所依據的任何基本事實。

自哥德爾發現以來的89年中,數學家偶然發現了他的定理所預言的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哥德爾本人幫助建立了關於無窮大的連續性假說是不確定的,而停止問題則是不確定的,該問題詢問使用隨機輸入的電腦程式將永遠運行還是最終停止。物理學中甚至還出現了無法確定的問題,這表明哥德爾式的不完備性不僅影響數學,而且以某種不被理解的方式影響現實。

這是哥德爾如何證明他的定理的簡化的非正式總結。

哥德爾數

哥德爾的主要策略是將有關公理系統的陳述映射到系統內的陳述,即關於數字的陳述。這種映射使公理系統能夠輕鬆地談論自己。

此過程的第一步是將任何可能的數學陳述或一系列陳述映射到稱為哥德爾數的唯一數字。

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

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和詹姆士·紐曼(James Newman)在1958年出版的《哥德爾證明》中,對哥德爾方案進行了略微修改,最初以12個基本符號作為詞彙來表達一系列基本公理。 例如,存在的陳述可以用符號expressed表示,而加法則用+表示。 重要的是,符號s表示「的繼任者」,提供了一種指定數字的方式。 例如,ss0指的是2。

然後為這12個符號分配哥德爾數字1到12。

接下來,代表變量(以x,y和z開頭)的字母映射到大於12的質數(即13,13,17,19,…)。

然後,這些符號和變量的任何組合(即可以構造的任何算術公式或公式序列)都將獲得自己的哥德爾編號。

例如,假設0 =0。公式的三個符號對應於哥德爾數字6、5和6。哥德爾需要將此三數字序列更改為一個唯一的數字——其他符號序列將不會生成的數字。為此,他採用前三個質數(2、3和5),將每個質數提高到序列中相同位置的符號的哥德爾數,然後將它們相乘。因此0 = 0變為2^6×3^5×5^6或243,000,000。

該映射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沒有兩個公式會以相同的哥德爾數結尾。哥德爾數是整數,並且整數僅以一種方式分解為質數。因此,243,000,000的唯一質數分解是2^6×3^5×5^6,這意味著只有一種可能的方法可以解碼哥德爾數:公式0 = 0。

然後,哥德爾又走了一步。數學證明由一系列公式組成。因此,哥德爾也為每個公式序列賦予了唯一的哥德爾數。在這種情況下,他從之前的質數列表開始——2、3、5,依此類推。然後,他將每個素數提高到序列中相同位置的公式的哥德爾值(例如,如果先出現0 = 0,則為2243,000,000×……),然後將所有內容相乘。

算術化數學

真正的好處是,甚至有關算術公式的語句(稱為元數學語句)也可以自己轉換為具有自己的哥德爾數的公式。

首先考慮公式(0 = 0),表示「零不等於零」。 這個公式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它有一個哥德爾數:2乘以1的冪(符號的哥德爾編號),再乘以3乘以8的冪(「空心括號」符號的哥德爾編號),依此類推 ,得出2×3^8×5^6×7^5×11^6×13^9。

因為我們可以為所有公式甚至錯誤的公式生成哥德爾數,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討論它們的哥德爾數來明智地談論這些公式。

考慮以下語句:「公式(0 = 0)的第一個符號是波浪號。」關於(0 = 0)的(真實)元數學陳述轉化為關於公式的哥德爾數的陳述——即,其第一個指數為1,即代字號的哥德爾數。換句話說,我們的陳述說2×3^8×5^6×7^5×11^6×13^9隻有2的單個因數。如果(0 = 0)以除波浪號以外的任何符號開頭,則其哥德爾數至少應為這是2的兩個因數。因此,更準確地說,2是2×3^8×5^6×7^5×11^6×13^9的因數,而2^2不是因數。

我們可以將最後一個句子轉換為精確的算術公式,可以使用基本符號記下*。這個公式當然有一個哥德爾數,我們可以通過將其符號映射到素數的冪上來進行計算。

內格爾和紐曼寫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非常普遍而深刻的見解,這是哥德爾發現的核心所在:可以通過討論大型整數的質因子屬性,以間接但完全準確的方式談論長鏈符號的排版屬性。」

對於超數學陳述,也可以轉換為符號:「存在一些數為x的公式序列,可以證明哥德爾數為k的公式」,或者簡而言之,「可以證明哥德爾數為k的公式。」將此類陳述「算術化」的能力為意外而成功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G本身

哥德爾的獨到見解是,他可以用公式本身的公式代入自己的哥德爾數,從而避免麻煩。

要查看替換的工作原理,請考慮公式(x)(x = sy)。 (它顯示為「存在一些變量x,它是y的後繼」,或者簡而言之,「 y有一個後繼」。)像所有公式一樣,它具有哥德爾數——一些大的整數,我們將其簡稱為m 。

現在讓我們在公式中用m代替符號y。 這形成一個新公式(formulax)(x = sm),表示「 m有一個後繼」。我們怎麼稱呼這個公式的哥德爾數?需要傳達三點信息:我們從具有哥德爾數m的公式開始。在其中,我們用m代替了符號y。 根據前面介紹的映射方案,符號y的哥德爾數為17。因此,讓我們指定新公式的哥德爾數sub(m,m,17)。

替代構成了哥德爾證明的關鍵。

他認為,「無法證明具有哥德爾數sub(y,y,17)的公式」的形而上的數學陳述。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學到的符號,具有哥德爾數sub(y,y,17)的公式是通過取帶有哥德爾數y(某些未知變量)的公式並將該變量y代入有哥德爾數為17(也就是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事情變得撲朔迷離,但是,儘管如此,我們的超數學陳述(「無法證明具有哥德爾數子(y,y,17)的公式」)肯定會轉化為具有唯一哥德爾數的公式。我們稱它為n。

現在,進行最後一輪替換:哥德爾通過將數字n替換為先前公式中存在y的位置來創建一個新公式。他的新公式為:「無法證明哥德爾數為sub(n,n,17)的公式。」我們將此新公式稱為G。

自然,G有一個哥德爾數。它有什麼價值?瞧,它必須是sub(n,n,17)。顧名思義,sub(n,n,17)是公式的哥德爾數,它是通過將哥德爾數為n的公式代入n並代入帶有哥德爾數為17的符號的任何地方而得出的。G正是這個公式!由於素數分解的唯一性,我們現在看到G所討論的公式就是G本身。

G宣稱自己無法證明。

但是可以證明G嗎?如果是這樣,則意味著存在一些公式序列,可以證明該公式具有哥德爾數sub(n,n,17)。但這與G相反,後者說不存在這樣的證明。相反的陳述G和G在一致的公理體系中都不可能成立。因此,G的真相必須不確定。

但是,儘管G不確定,但事實確實如此。 G說:「無法證明哥德爾數為sub(n,n,17)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發現的事實!由於G是真實的,但在用於構造它的公理系統中無法確定,因此該系統是不完整的。

您可能認為您可以提出一些額外的公理,使用它證明G並解決悖論。但是你不能。哥德爾表示,增強的公理系統將允許構建新的,真實的公式G(根據與之前類似的藍圖),而該公式無法在新的增強系統中得到證明。在努力建立完整的數學系統時,您永遠無法擺脫困境。

沒有一致性證明。

我們了解到,如果一組公理是一致的,則它是不完整的。那是哥德爾的第一個不完全性定理。 第二種方法很容易遵循,即沒有一套公理可以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

如果一套公理可以證明它永遠不會產生矛盾,那意味著什麼?這將意味著存在根據這些公理構建的一系列公式,該公式從數學上證明了「這組公理是一致的」。 按照第一個定理,這套公理就必然是不完整的。

但是,「公理集不完整」與「有一個無法證明的真實公式」相同。這個陳述等於我們的公式G,我們知道公理不能證明G。

因此,哥德爾創造了一個矛盾的證明:如果一組公理可以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那麼我們將能夠證明G。但是我們不能。 因此,沒有一組公理可以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

哥德爾的證明扼殺了對一個一致、完整的數學系統的追求。內格爾(Nagel)和紐曼(Newman)在1958年寫道,「不完全性的含義」還沒有被完全理解,今天仍然如此。

相關焦點

  • 終極算法無法超越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終極算法無法超越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2018年02月27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曉華 譚浩 字號 內容摘要:終極算法無法超越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有一個格外突出——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一個人不需要成為一個實踐數學家來掌握不完全性定理的基本思想和信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結果在流行的科學辯論中獲得了如此多的勇氣的原因。但這種巧妙的簡潔只是1931年的作品與這位奧地利知識巨人的其他傑出作品區別開來的眾多方面之一。在我看來,當我們第一次遇到不完全性定理時,它不僅僅是許多數學結果中的一個。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但在哥德爾的輝煌成就中,有一個格外突出——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一個人不需要成為一個實踐數學家來掌握不完全性定理的基本思想和信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結果在流行的科學辯論中獲得了如此多的勇氣的原因。但這種巧妙的簡潔只是1931年的作品與這位奧地利知識巨人的其他傑出作品區別開來的眾多方面之一。在我看來,當我們第一次遇到不完全性定理時,它不僅僅是許多數學結果中的一個。
  •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悖論說謊者悖論、卡羅爾悖論、芝諾悖論、希爾伯特悖論,所有這些悖論都與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有關,並在歷史上導致了這個定理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是一位邏輯學家,生於 1906 年,卒於 1978 年。他證明了一個關於數學極限性的定理(該成果發表在 1931 年的論文中),這在當時的數學家看來是相當令人震驚的。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與人工智慧
    今天,天縱檢測(SKYLABS)為您介紹哥德爾和他的不完備定理。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不完備性定理是他在1931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使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更是現代邏輯史上很重要的一座裡程碑。該定理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被讚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由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而得的一個結論,就是「皮亞諾公設是不完備的!」有些關於自然數的敘述是對的,但皮亞諾公設無法證明它,哥德爾的證明也的確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這個敘述。同樣的,皮亞諾公設也沒那麼特殊,就像不完備性的結果一樣,由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一個足夠強的公設系統,皆無法證明它本身的一致性,所以要證明數學具有一致性,即數學中不會產生矛盾,你將無法由數學中得到,你必須靠數學以外的東西,也許是你個人的哲學或神學,來相信數學是有意義的,這可說是粉碎了「希爾伯特計劃」,難怪當希爾伯特由他的學生伯內 (P.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哥德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他和愛因斯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愛因斯坦說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話:我之所以每天堅持來普林斯頓的辦公室上班,就是因為來回途中可以和哥德爾一起步行。愛因斯坦還曾這樣評價哥德爾:我在物理學界得到的一切榮譽,哥德爾教授都應該在數學界得到。
  • 哥德爾:邏輯的邊界,一切都可證偽.
    為什麼哥德爾定理有如此大的影響呢?蒯因的可公度性_可比較性_可交流性,跟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哥德爾不完全定理是「不可公度性_不可比較性」的一個特殊情況,一個系統內的定理不可能在本系統內得到完全證明。「證明」實際上就是一種通約、一種公度、一種翻譯。
  • 書評:被愛因斯坦視為知己的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他的不完全性定理不僅使數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且改變了整個科學世界和建築於此定理之上的哲學,還波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宇宙學,甚至包括法律上的「無罪推定」。對於人類來說,不了解哥德爾就不了解人類已達到的智力水平與人類智力奮鬥的歷程,也就無法了解我們這個世界在思想觀念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哥德爾被認為是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最偉大的邏輯學家。
  • 認識世界本質的一個及其重要的數學規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說「在一個非常大的數學命題集合中,總會有許多命題,既無法證明是對的,也無法證明是錯的」我對這個宇宙的目前的認識是,這個世界的底層是數學,數學比生物、
  • 逃離上帝之路:從羅素悖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到測不準原理
    【2】第二次數學危機第二次數學危機的發端,出現在大約公元前450年,芝諾注意到由於對無限性的理解問題而產生的矛盾,提出了關於時空的有限與無限的四個著名的悖論,即「兩分法」悖論、「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操場或遊行隊伍」。芝諾悖論揭示的矛盾是深刻而複雜的。
  • 5分鐘看懂「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原來這個定理如此有趣
    首先這個定理雖然保護「不完備」三個字,但是你千萬別理解說哥德爾這個人,創造出來的定理是不完備的,恰恰相反,定理本身肯定必須完備,只不過定理的內容是說「某某東西不完完備而已」。所以了解這點之後我們就要進一步講解這個定理。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自然數?
  • 水數學——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庫爾特·哥德爾是奧匈帝國的一位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
  • 關於宇宙的10件奇異之事 偉大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10)_遊俠網 Ali...
    1.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於1913年證明了這組定理,它指出,除了最簡單的定理之外,任何一組給出的邏輯定理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自我引證(self-referential),即稍稍複雜點的定理都會包含有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的不確定命題。這就意味著數學上不存在這樣一個能夠證明或否定所有命題的統一體系。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可證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證
    是因為他提出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籍此他也證明了時光旅行的可能性,提出了哥德爾旋轉宇宙理論。在哥德爾旋轉宇宙,時光旅行是可以實現的。這種宇宙不膨脹,所有的物質都繞著一個對稱軸勻速轉動。而且哥德爾的宇宙表明,宇宙的旋轉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扭曲了空間,以至於把時間都閉合了。
  • 哥德爾定理是如何玩壞數學的!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是那種能把你腦漿敲出來的一個定理。在上一篇博客,我們討論了定理本身及其影響。簡單說來,它們顯示出了數學本身的內在局限性。哥德爾第一定理與一致性、可證明性這兩個概念有關。一個數學系統(由一些假設組成,這些假設被稱作是「公理」)稱為一致的,如果它們沒有矛盾存在。
  • 「2019讀書筆記」10.我是個怪圈——《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其實這本書名沒那麼玄乎。哥德爾名字首字母G=集,艾舍爾名字首字母E=異,巴赫首字母B=璧,所以有了這個怪異的副標題「集異璧之大成」。原著副標題是「An Eternal Golden Braid」,大概就是一條永恆的金色辮子的意思。這本書主要是講哥德爾定理的,這方面專業人士會覺得太粗淺,普通讀者閱讀難度有點大。
  • 哥德爾與被迫害妄想症:書寫人類最高成就,在恐懼中耗竭餘生
    「我會告訴他們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和費馬大定理,這才是外星人能夠理解的事情。」 霍金提到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提出者就是哥德爾,一個澆滅了數學界無冕之王希爾伯特完善數學大廈美夢的奇人。在數學領域之外,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甚至在哲學、語言學、計算機學、甚至是宇宙學中都有所涉及。哥德爾被譽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智慧巨人之一」,正是這樣一位數學天才,卻在晚年因為摯友愛因斯坦的離世而飽受打擊,最終罹患精神分裂症,飽受被迫害妄想症的困擾。
  • 哥德爾旋轉宇宙新發現
    庫爾特·哥德爾(Kurt Go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位著名的數學家、是繼亞里斯多德後最重要的邏輯學家,他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哲學家。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和連續統假設的相對協調性證明。不完全性定理指出:即使把初等數論形式化之後,在這個形式的演繹系統中也總可以找出一個合理的命題來,在該系統中既無法證明它為真,也無法證明它為假。
  • 20世紀數學界的皇者,他42歲前的成果至今還沒人全部看懂
    他40歲前的研究成果,至於還沒有人全部看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 格羅滕迪克幾乎沒怎麼看書,他不喜歡通過讀書而學習新知識,他喜歡的是自己去重構這些知識,而且他會經常沉迷研究工作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