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狀二維分子編織物的自組裝

2021-01-07 科學網

層狀二維分子編織物的自組裝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46:25

曼徹斯特大學David A. Leigh等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通過自組裝構建了類似編織物的層狀二維分子網格結構。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6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在本文中,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超分子二維Kagome型編織物和一種表面支撐的單層交織二維聚合物材料。此前,由分子模塊自下而上直接組裝成線性有機高分子鏈然後編成的二維聚合物已在一些報導中被設計過,但從未真正被成功合成過。

這裡,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一個含陰離子和金屬離子的模板,將「分子絲」橫豎編成由脂肪鏈和芳香烴交替排列的聚合物股,然後在分立的層中交織。通過緩慢沉澱的預編格子間形成的連接,以及之後離子模板的移除,研究人員得到了一種以薄層堆積成的全有機分子材料,每一層有數百微米長寬但只有約四納米厚,其中縱橫的聚合物單鏈通過層中周期性的機械互鎖結合在一起。

用原子力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團簇和一些獨立的層的分析表明,在去金屬化後,原來交織聚合過程中產生的層間堆積已發生滑動。這一層狀二維分子編織材料具有長程有序性,具有雙折射性,其韌性是構成其的線性聚合物的兩倍,並沿著一條明確的線像宏觀編織物那樣被撕裂。當被整合到一個聚合物支撐的膜中時,該材料就像一張網一樣,可以讓小離子自由穿透的同時減慢大離子的通過。

據介紹,包含多層編制纖維的紡織物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以往的納米編織物主要包括在三個維度上由剛性螺旋股纏繞的各向同性晶態共價有機框架化合物,但具有類似傳統編織物的柔性、超薄、各向異性和多孔紋理的二維層狀柔性編織物較少被報導。

附:英文原文

Title: Self-assembly of a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ly woven fabric

Author: David P. August, Robert A. W. Dryfe, Sarah J. Haigh, Paige R. C. Kent, David A. Leigh, Jean-Franois Lemonnier, Zheling Li, Christopher A. Muryn, Leoni I. Palmer, Yiwei Song, George F. S. Whitehead, Robert J. Young

Issue&Volume: 2020-12-16

Abstract: Fabrics—materials consisting of layers of woven fibres—are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s in everyday life. Previous nanoscale weaves include isotropic crystallin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that feature rigid helical strands interlaced in all three dimensions, rather than the two-dimensional layers of flexible woven strands that give conventional textiles their characteristic flexibility, thinness, anisotropic strength and porosity. A supramolecular two-dimensional kagome weave and a single-layer, surface-supported, interwoven two-dimensional polymer have also been reported. The direct, bottom-up assembly of molecular building blocks into linear organic polymer chains woven in two dimensions has been proposed on a number of occasions, but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achieved.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by using an anion and metal ion template, woven molecular 『tiles』 can be tessellated into a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lternating aliphatic and aromatic segmented polymer strands, interwoven within discrete layers. Connections between slowly precipitating pre-woven grids, followed by the removal of the ion template, result in a wholly organic molecular material that forms as stacks and clusters of thin sheets—each sheet up to hundreds of micrometres long and wide but only about four nanometres thick—in which warp and weft single-chain polymer strands remain associated through periodic mechanical entanglements within each shee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clusters and, occasionally, isolated individual sheets that, following demetallation, have slid apart from others with which they were stacked during the tessell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process. The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ly woven material has long-range order, is birefringent, is twice as stiff as the constituent linear polymer, and delaminates and tears along well-defined lines in the manner of a macroscopic textile. When incorporated into a polymer-supported membrane, it acts as a net, slowing the passage of large ions while letting smaller ions through.

DOI: 10.1038/s41586-020-3019-9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3019-9

相關焦點

  • ACS Macro Letters | 由手性嵌段共聚物自組裝扭曲條帶構成的螺旋分級超結構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最近發表在ACS Macro Letters上關於同心層狀和螺旋卷層組裝結構的文章。通訊作者是來自中國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的何榮銘教授。在作者先前的研究中,合成了一系列用於自組裝的PS為主要嵌段的PS-PLLA手性嵌段共聚物(BCPs*),並發現了螺旋柱狀相(H*)。
  • 光合細菌分子自組裝捕光天線相干激子態傳能機制研究獲進展
    Int.上發表了題為Light-Harvesting Systems Based on Organic Nanocrystals To Mimic Chlorosomes 的研究論文,在色素分子自組裝三維納米晶體中證實了離域激子態遷移的傳能機制。  綠硫菌(Green Sulfur Bacteria)被稱為黑暗中的捕光者。
  • 南開趙漢英課題組在SiO2上接Y形聚合物刷及自組裝研究獲重要進展
    在之前的研究中,證明了協同組裝方法和聚合誘導的表面自組裝(PISSA)方法可以用於製備不同形貌和化學成分的表面納米結構。但一些基本問題,包括聚合物刷子的結構對協同裝配的影響和對協同裝配過程的熱力學理解,仍未解決。
  • 我國在二維分子晶體的結構演變和物性研究中獲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博士生寸煥堯以及王業亮副研究員、杜世萱研究員等採用具有柔性長碳鏈的喹吖啶酮分子(C52H76O2N2,QA),對其形成的獨特的二維分子晶態薄膜的結構和力學性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 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
  • 「金屬及金屬基化合物層狀結構功能化材料研究和應用」取得突破
    金屬及金屬基化合物層狀結構功能化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力、石油化工、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船舶工程、航空航天等行業。「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金屬及金屬基化合物層狀結構功能化材料研究和應用」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將外差法(Heterodyne-detection)引入到VSFGM,通過將信號與另一束頻率相同的已知光(被稱作局部振蕩器,Local Oscillator)一起送到檢測器中形成幹涉條紋,可以獲取相位信息,並判斷每個區域中分子的絕對取向。傳統的外差法採用的是麥可遜幹涉儀模式,對儀器的力學穩定性甚至樣品的平整度有很高要求,因此顯微圖像中的相位信息可重複性較差。
  • 超分子化學課堂之分子自組裝
    在之前的小課堂中想必大家對分子識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介紹超分子化學的另一研究領域——分子自組裝。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生命體系中,例如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細胞膜的形成與穩定、蛋白質的聚集與摺疊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由多種弱相互作用力協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結果。
  • 【物化】揭示細胞膜自組裝背後的物理本質
    從沒有生命的無機材料,到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自組裝隨處可見。細胞膜作為細胞的基本結構之一,起著分隔細胞內部和外界環境、控制物質出入的作用。細胞膜的結構骨架是雙層膜(bilayer),由脂質分子自組裝而成。了解這一自組裝過程及其背後的物理本質將有助於進一步理解生命的起源。2001年,S.
  • 《自然》雜誌:科學家發現普遍的自組裝原理
    自組裝原理(英語:principles of universal self-assembly,或譯自我組裝原理),是用來形容一無序系統在沒有外部的幹預下,由個別部件間的互動,如吸引和排斥或自發生成化學鍵等,而組成一個有組織的結構的過程。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但有時,複雜的結構來自於單個成分的自我組裝。Datta等人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文章展示了多鏈烷(納米級環鏈)是如何通過一個簡單分子的自組裝而形成的。鏈狀分子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子環像鏈一樣纏繞在一起的分子。這些環不是由共價鍵連接的,而是形成一種不同的鍵,稱為機械鍵,連接的環可以彼此自由移動。
  • 科學網—DNA分子瓦自組裝的可靠算法
    > DNA分子瓦自組裝的可靠算法
  • 晶片製造行業的新方向:「自組裝」技術解析
    全新的「自組裝」技術在「摩爾定律」的推進越來越困難,甚至「摩爾定律」已死聲音越來越多的當下,包括英特爾在內的眾多半導體企業也紛紛寄希望於通過「內核架構創新」(比如採用非馮·諾伊曼系統架構)、晶片工藝由原來的2D轉向2.5D/3D堆疊、自旋電子、神經元計算、量子計算等方法來繼續推進「摩爾定律」的經濟效益。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構建自組裝多酶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
    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這種螺旋分子與其自組裝形成的螺旋纖維螺旋方向相反的現象,也首次通過理論計算得到了說明。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反極化膜能在土衛六上自組裝嗎?
    量子力學計算預測,從熱力學層面看,azotosomes不是土衛六上類細胞膜自組裝的可行產物。必要的組成材料丙烯腈,倒更有可能形成分子冰。圖中(括號內)還標註了各自的晶型。(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x0272)在「脂質世界」或「細胞起源」假說中,水中超過臨界濃度的脂質會自發地自組裝為超分子結構,比如膜和微膠粒,膜的非生物構成引發了生命的誕生。土衛六上azotosomes在自組裝過程中,預期中的結構需要維持動力學守恆,且在熱力學方面較相應的分子晶體(分子冰)具有更低的能量。
  • .》: 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組裝新概念最大幅度提升手性材料CPL信號
    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這種螺旋分子與其自組裝形成的螺旋纖維螺旋方向相反的現象,也首次通過理論計算得到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