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工程 | 採用真核底盤合成天然生育三烯酚

2021-02-23 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

2020年10月14日葉麗丹/於洪巍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 Vitamin E tocotrienol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ndercold-shock-triggered temperature control」的文章,低溫衝擊觸發溫度控制下釀酒酵母生產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

於洪巍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

研究領域:生物催化與轉化、蛋白質工程、酶工程和代謝工程。

葉麗丹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

研究領域:代謝工程、合成生物學和蛋白質工程。

研究亮點:該研究綜合了多基因生物合成途徑組裝、新基因挖掘、蛋白質工程、基因表達控制等手段,最終實現了採用真核底盤合成天然生育三烯酚,在採用合成生物學生產高附加值植物天然產物上又邁進了重要一步。

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生育三烯酚已被列為α-生育酚為主的維生素E產品的寶貴成分。為了使生育三烯酚更容易獲得,通過結合來自光合生物體的異源基因和內源性莽草酸鹽途徑和甲羥酸鹽途徑,已經構建了產生生育三烯酚的釀酒酵母。在識別和消除代謝瓶頸並增加前體供應後,工程酵母可以以高達7.6 mg/g幹細胞重量(DCW)的產量生產生育三烯酚。特別的是,從植物源酶中適當截斷N端運輸肽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進一步解決細胞生長和生育三烯酚積累之間的矛盾,實現高密度發酵,設計了一個由冷衝擊觸發的溫度控制系統,有效控制兩階段發酵,達到320mg /L生育三烯酚的產量。工程酵母高密度發酵三烯醇的成功揭示了發酵生產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的潛力。

Fig. 1: Construction of tocotrienols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S. cerevisiae.

頭圖來自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獻
——————
聯繫人:
崔金明  Email: jm.cui@giat.ac.cn
張鑫卉  Email: xh.zhang2@siat.ac.cn

相關焦點

  • 美國史丹福大學《Nature》秋水仙鹼合成的發現與工程化
    Sattely教授(通訊作者)結合了轉錄組學,代謝邏輯學和途徑重構的原理,闡明了近乎完整的秋水仙鹼生物合成途徑,而無需事先了解生物合成基因,測序的基因組或天然宿主中的遺傳工具。研究發現了用於生物合成N-甲醯基秋水仙胺的八個基因,其作為一種秋水仙鹼的前體,其中含有特徵性的螺環和藥效團。
  • Nat Microbiol | 真核系統基因迴路的自動化設計
    Voigt團隊將工程與生物相結合,把廣泛應用於工程設計領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Computer-aided-design,CAD)引入基因迴路設計,構建了第一代Cello平臺。這是實現計算機輔助設計基因迴路的基礎,並且用相似策略實現非模式原核生物——擬桿菌(一種腸道主要定殖菌)的基因迴路的自動化設計【7】。然而,相同的策略卻不能直接應用於真核生物,進而團隊將Cello架構升級為Cello 2.0,以適應更多場景的應用。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主要原因是生物固氮有天然的缺陷,比如豆科植物的結瘤固氮。它這個植物僅限於在豆科植物之間,它的這個宿主範圍非常有限。而非豆科植物的根際聯合固氮,由於它這個植物與固氮微生物的關係相對鬆散,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它的固氮效率不高,固氮活性很低下,嚴重影響了它在農業裡面的應用,所以迫切需要我們採用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來對固氮微生物進行改造,然後提高它的固氮能力和固氮效率。
  • 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藍細菌是極具潛力的光合微生物平臺,相比較於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結構相對簡單、生長快速、光合效率高、遺傳操作便捷等優勢,易於進行光合細胞工廠的開發。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開發和優化的重要方向是對胞內光合碳流分配模式的調控和重塑,使更多的碳流向目標代謝產品的合成。糖原代謝是藍細菌中重要的天然碳匯機制,儲存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和能量中超出細胞生長代謝所需的溢出部分。
  • 用於核桃油中γ-生育酚回收的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和加壓溶劑萃取...
    過去,一些營養補充公司都將重點放在了α-生育酚的健康效益上。然而,最近的各項研究表明,與α-生育酚不同,γ-生育酚具有抗發炎的特性。1事實上,一些人類與動物研究表明,γ-生育酚的血漿濃度與心血管疾病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成反比關係。1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認識到,γ-生育酚可能具備以前沒有考慮到的藥物性能。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由於近年來野生丹參資源匱乏,人工種植丹參品質退化嚴重,如何提高丹參中活性成分酚酸類與丹參酮的含量成為中藥資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深入解析丹參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是開展丹參活性成分代謝工程的基礎。研究表明遺傳操縱轉錄因子能夠顯著促進植物中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
  • 天然抗氧化劑的研發及市場應用前景
    總之,人們對人工合成抗氧化劑存在不安心理。事實也證明,在人們長期食用的食品中,天然抗氧化劑成分的毒性遠遠低於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劑毒性。因此,近年來從自然界尋求天然抗氧化劑的研究已引起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目前,世界各國開發了大量天然抗氧化劑產品,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其天然抗氧化成分的來源包括:某些草本植物、香辛料、茶葉、油料種子、果蔬、酶及蛋白質水解物等。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合成生物學領域在計複雜基因線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來自MIT的James Collins團隊在《科學》發表工作[18],該團隊使用人工設計的真核系統協同調控組件在合成基因電路中進行複雜信號處理,該工作顯著擴展了可用的工程設計思路,進一步提升了人類對於真核系統的調控能力。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
  • 全球研究人員致力於創造首個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其他研究人員早已合成了一種細菌的全部基因組,但是酵母基因的工作更為複雜。如果Boeke及其團隊研發成功,將獲得廣泛的收益。「它給了我們充分探索酵母基因的能力。」Davis稱,「如果人們真的想理解一種生物體,那就應該能夠設計或重新設計它。」 酵母是生物學家探索真核生物中基本細胞和代謝過程的主力。
  • ...覃重軍 釀酒酵母 人工合成 單細胞真核生物 端粒-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對比圖  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天然琥珀中保留的恐龍血液,提取修復DNA分子結構等技術,培育出已經滅絕的恐龍。這種看起來頗為超前的生命科學理念,就是合成生物學的「電影版本」。  覃重軍說,合成生物學希望效仿物理學,通過人工構建「理想化、簡約化的體系」發現規律,然後運用規律,讓人類能夠像組裝機械那樣組配新生物、模仿造物者的超能力。
  • 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發起並主辦的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於7月5日至7日在武漢召開。植物的次生物質在維護植物自身的生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抗逆,抗病等,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大多數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作用的有效成分,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褐蓋韌革菌的次生代謝與發散生物合成途徑隨著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技術的發展,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由於受遺傳背景複雜、遺傳操作困難等因素的制約,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一直落後於細菌及低等真菌(Front. Microbiol. 2015, 6, 127)。
  • Cell:細胞工廠——代謝工程改造
    代謝工程是在微生物發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是將細胞原有的代謝過程加以改造,目的是加強某些天然代謝產物的含量,或者是賦予細胞生產新的代謝產物的能力。它的潛在應用十分廣泛,包括生產燃料、食物、飼料和藥物等等。不過,想將細胞改造成高效的"工廠"並不容易,因為細胞進化出了的嚴密的代謝網絡,這其中的分子通路錯綜複雜,同時受著嚴密的調控。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