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群體差異是如何維持的

2020-12-07 生物谷

如果說自然選擇既是普遍的又是無情的,那麼群體中的差異又是如何維持的呢?

演化生物學中這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由Kimberly Hughes及同事在對虹鱂(孔雀魚)所做的一項研究中得到了回答。

虹鱂是一個特別有用的模型系統,因為雄性虹鱂的顏色是已知遺傳變異性最大的生物性狀之一。以前的研究表明,在一個由顏色鮮豔的虹鱂組成的種群中,出乎意料的是,具有罕見顏色圖案的雄性往往比較興旺。

Hughes等人利用精心控制的野生種群發現,不僅雌性虹鱂喜歡與這些罕見雄性交配,而且這些雄性也比那些身上條紋比較普通的雄性能生出更多後代。

這一現象(被稱為「負頻率依賴性選擇」)表明與眾不同是有價可循的,同時也為種群中差異性的維持提供了一個機制。(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717

Mating advantage for rare males in wild guppy populations

Kimberly A. Hughes,Anne E. Houde,Anna C. Price& F. Helen Rod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that maintain genetic diversity is a long-standing challenge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ng disease resistance,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population persistence1, 2, 3. Simple population genetic models are not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high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sometimes observed in ecologically important traits2. In guppies (Poecilia reticulata), male colour pattern is both diverse and heritable, and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extreme examples of morphological polymorphism known4, 5. Negative 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 (NFDS), a form of selection in which genotypes are favoured when they are rare6, can potentially maintain such extensive polymorphism, but few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its operation in nature7, 8. Here we use highly replicated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of natural populations to show that males with rare colour patterns have higher reproductive fitness, demonstrating NFDS mediated by sexual selection. Rare males acquired more mates and sired more offspring compared to common males and, as previously reported, had higher rates of survival8. Orange colour, implicated in other studies of sexual selection in guppies, did predict male reproductive success, but only in one of three population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NFDS maintains diversity in the colour patterns of male guppies through two selective agents, mates and predators. Similar field-based manipulations of genotype frequencies could provide a powerful approach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ec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mechanisms that maintain genetic and phenotypic diversity.

 

相關焦點

  • Nature:神經元如何維持它們的細胞身份?答案在Myt1l蛋白
    2017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極力地抑制與非神經元細胞(皮膚細胞、心臟細胞、肺細胞、軟骨細胞和肝細胞)類型相關的基因表達來維持它們的細胞身份。
  • Nature又放毒了,記憶T細胞居然起源於效應T細胞(2篇Nature重磅推出)
    了解如何建立和維持免疫記憶可以為改進疫苗的設計提供參考。 2篇Nature同時揭示,記憶T細胞居然來自效應T細胞。Akondy等【1】和Youngblood等【2】揭示了產生記憶T細胞的細胞群,以及記憶T細胞群如何演化。幼稚T細胞是那些以前沒有對病原體作出反應的細胞。當它們識別出病原體時,它們迅速分裂並表達分子。
  • Nature 中文摘要 11 AUG 2016
    Blanpied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6/n7615/full/nature19058.html突觸傳遞是由一個精細的亞突觸分子結構維持的,即使是突觸結構的輕微變動都可能引起突觸連接的經驗依賴的可塑性改變或者病理性的功能紊亂。
  • 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及其群體差異
    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及其群體差異 ——基於北京市13所高校調研數據的分析 2016年08月05日 14:17 來源:《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作者:魏國英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基於「首都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調研
  • Nature:再生學之肝臟保衛戰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許多研究都集中於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補充損傷後的肝臟和膽管的能力,但卻不太清楚肝細胞自然死亡時如何自我更新。肝細胞穩定更新確保了肝臟保持適當的質量,並對健康至關重要。Wang等人為闡述這一問題,發現了小鼠健康肝臟中一群被低估的自我更新細胞群。肝細胞本身可能就在穩態中扮演這種「幹細胞」角色,不過它們需要定位在肝臟的一個專門區域。
  • Nature中文摘要|15 October 2015
    Glia-derived neurons are required forsex-specific learning in C. elegans神經膠質細胞對於秀麗隱杆線蟲性別特異性學習是必要的http://www.nature.com
  • (文獻解讀:劉璐)選擇性滲透調節基因和Na+/K+-ATPase同源基因的差異調控可能是半溯河洄遊魚類群體耐鹽性差異的原因
    存在兩個遺傳上截然不同的群體,並在最大耐鹽性上存在差異。作者檢查了在兩種不同鹽度下(11或14 PSU(實用鹽度單位))魚鰓在14天時間裡的12個代表滲透調節的職能表達的基因表達,揭示了每個群體在對滲透機制的反應上顯示出不同的基因表達模式,這與群體差異一致。相對耐鹽性較強的San Pablo種群在11個PSU鹽度暴露的第一天,與淡水控制為零的第一天相比,12個轉錄本中的9個顯著上升。
  • Nature 中文摘要 9 June 2016
    在適當條件下,熱不穩定性產生了落向星系中心的冷雲雨滴,維持著在其核心發現的前秒差距尺度的分子星雲的恆星形成。該觀測表明這些冷雲同樣為黑洞吸積供能,並顯示當分子雲以約300千米每秒向著活躍特大質量黑洞內移動時其下的「陰影」,該黑洞則作為一種明亮的背光源。
  • 中國企業出海 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這道坎?
    然而,由於中西文化差異不同,跨國企業深入東道國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跨國企業勢必會受到東道國文化的影響。如何打破文化差異壁壘,國家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文化,是企業出海前應當思考的問題。「我的親友圈/道德圈」即「我們」,位於塔中位置,在這裡出現了諸如「家庭、部落、國家」的群體概念,群體會構建組織規範和價值觀,比如是否應該守時、是否可以幽默地講笑話等規則,而「我」在群體中有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歸屬感,並且根據這些規則,「我」選擇某一類工作,知道自己在組織當中是否開心、是否孤獨。但是由於文化背景差異,不同地域的人的選擇以及規則是不同的。
  • Nature中文摘要 4 Jun 2015
    多個天體的重力擾動給這個本應無比穩定的系統帶來了混亂。冥衛二(Nix)、冥衛三(Hydra)和卡戎一樣,擁有明亮的表面,而冥衛四(Kerberos)則要黑得多。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這樣不同起源的衛星系統是如何形成的?冥衛二(Nix)、冥衛三(Hydra)的自轉都無比混亂,這是受到冥王星和卡戎互相繞轉時產生的大扭矩所造成的。
  • 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生物學家認為,由於生殖隔離的存在,不同物種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以此維持物種的界限。20世紀末以來,隨著DNA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分類學上界定的不同物種之間存在基因交流。但是,在廣泛存在的基因流背景下,物種如何維持自己的身份(identity)、並保持與其他物種的界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 nature 中文摘要 23 July 2015
    /nature/journal/v523/n7561/full/nature14622.html在革蘭氏陽性細菌中,它們輸出群體感應和抗菌性多肽。在革蘭氏陰性細菌中,它們作為I-型分泌系統的一部分與其他膜蛋白相互作用。
  • Nature中文摘要 4 December 2014
    信號因子和發育調控因子的表達差異明顯,且這些可變基因的表達狀態可通過多次細胞分裂進行遺傳。對信號通路和染色質調控因子的擾動會影響表達的變化和群體異質性。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去除成熟microRNA,或是通過藥物阻斷信號通路,都可以使多能幹細胞處於一個低噪聲的基本狀態,表現為多能網絡的重新配置、自我更新的增強,以及獨特的染色質狀態。
  • Nature中文摘要|10 September 2015
    /full/nature14855.html進行聯想學習的關鍵在於對預期與實際回報之間進行對比,這一過程被認為主要由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負責。該研究中,Hans Clevers實驗室和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實驗室合作,試圖通過對小鼠小腸類器官進行單細胞測序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開發了一套叫做RaceID的算法,可以在單細胞組成的複雜群體中鑑定出稀有細胞類型。首先他們為小腸中稀有腸內分泌細胞找到了一個標誌分子。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nature/journal/v523/n7558/full/nature14548.html然而,暴露在相同的信號分子和培養基中的細胞群體中也會形成多細胞模式,這常常與單細胞的群體環境特定特點相關聯,如局部細胞擁擠。本文展示細胞內部的分子機制,不需要細胞間進行特定交流而能維持多細胞模式。通過感受單個細胞所處的局部擁擠,分子機制將通過傳遞並活化黏著斑激酶(FAK,也稱作PTK2)運行,致使基因控制膜穩態的適應。
  • Nature:顛覆傳統觀念!病毒選擇搭乘而不是殺死細菌群體!
    人們普遍認為這種不斷增加的病毒群體接著會殺死越來越多的細菌,從而限制細菌群體規模。這是一種被稱作「殺死獲勝者(kill-the-winner)」的模型---勝利者是這些茁壯生長的細菌細胞,殺手是感染它們的病毒(大多數殺菌病毒被稱作噬菌體)。然而,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珊瑚礁附近的病毒-宿主之間的動態行為,研究結果提示著在某些條件下,病毒能夠改變它們的感染策略。
  • Nature | 微生物膽酸代謝產物調節腸道RORγ + 調節性T細胞穩態
    大家好,今天分享一篇nature上的文章:Microbial bile acid
  • Nature 中文摘要 26 May 2016
    本研究中我們報告了克卜勒-223系統四顆行星的渡越時間差異,以共振角的天平動模擬了這些差異,並計算了共振鏈的長期穩定性。克卜勒-223系統的構架十分調諧以至於無法通過散射形成,我們的數值模擬證明了其性質是遷移假說的必然結果。相似的系統能夠被任意一種機制擾亂,形成所觀測的軌道周期分布,其中許多行星並不處於共振態。
  • 第六章 群體遺傳學--第一節 群體中的遺傳平衡
    第六章 群體遺傳學   群體(popualtion)是指同一物種生活於某一地區並能相互雜交的個體群。人種大約50多億的成員分為許多不同的亞群體,其中最大的通常稱為種族(races)。不同的群體,作為大群體其基因庫也是彼此不同的。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Shutterstock【1】封面故事: 糾正群體智慧之偏近年來,「群體的智慧」一直被廣泛當作一種民主的確定真相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們熱衷在線投票程序推動的。然而,群體並不總是正確的,事實上有可能還不甚明智,一部分原因在於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有限。在本文中,Dra?en Prelec和同事設計了一種將「民主」算法和「精英」選擇結合在一起的策略:前者讓任何人不分資格都可以表達意見,後者則是與真理相關聯的少數專家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