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礦石變身記(美麗中國·資源枯竭城市綠色轉型②)

2020-12-03 央廣網

曾經,礦業給安徽銅陵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讓人頭疼的廢渣、廢水、廢氣。如今,經過技術處理,廢渣廢水廢氣變廢為寶,緩解了環境壓力。

安徽銅陵2009年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本篇以銅陵的一塊銅礦石從選礦到加工的經歷,來展現銅陵如何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我是一塊銅礦石,來自安徽銅陵,大家都叫我「小銅」。整個銅陵市以銅為名、因銅而興:新中國成立後,這裡產生了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建起了第一座機械化露天銅礦。

但是,資源在開採中不斷減少。2009年,銅陵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對此,大傢伙挺著急:不轉變發展思路,行不通了!

選礦:廢石不出坑,尾砂變建材

提起我,有人歡喜有人憂,有的說因為我,環境受到汙染。可這也都是老皇曆了。不信?且聽俺跟大夥細細道來,那正是:轉型俺有「三十六計」,發展看咱「七十二變」!

過去,俺被開採出來後,會留下巨大的坑區,選礦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尾砂堆積——前者易導致礦區塌陷,後者則容易造成礦山堆積尾砂的尾砂庫潰壩。如今,礦區明確「科技興礦」方向,任務分解協同攻關,又讓俺長了一連串變身的本事:

選礦過程中,俺身上分解出來的細尾砂,通過加氣發泡變成了牆體材料;分解出來的粗尾砂,部分經再選並加入鉀長石精礦等變成建築材料,部分被摻入水泥材料,重新回填井下坑區;同時,坑區周邊零星礦體會被再次回採,吃幹榨盡後的廢石還會再回填井下。

俺的這套變身動作,被稱為「廢石不出坑,尾砂不入庫」。既避免了礦山井下塌陷,又處理了尾礦堆積造成的潰壩等難題;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保護了生態環境。你瞧,這冬瓜山上,部分原有尾砂庫復墾後栽下的一抹抹綠,有沒有讓你眼前一亮?

冶煉:廢渣廢水廢氣,變廢為寶

要實現從礦石變身銅板的蛻變,冶煉環節最不省心,其間會產生讓人頭疼的廢渣、廢水、廢氣。可現在呢,工人師傅幾番「改造」,讓它們也學會了變身術:

先說廢渣,之前它被冠以「危廢物」的帽子。現在,銅陵有色集團金冠銅業分公司建起了渣選礦項目,每年能從冶煉渣裡再回收銅金屬1.9萬噸。

實在挑不出來的,也是香餑餑。水泥企業上門購買回收,於是,它又變成了用於製作高檔水泥的添加劑。還有在廢渣界顏值與內涵兼具的高級廢渣——陽極泥,每年廠區能從裡面再提取大量黃金和白銀。你看,項目投入做得好,渣子裡也能淘出金。

如今,你要是到金冠銅業的冶煉廠區,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做花園廠區。在車間不遠處,有休閒觀景處,活水循環,一條條金魚在裡面撒了歡兒地遊。這活水,便是廠區排出的工業廢水,經過清汙分流、沉澱過濾等多重處理,搖身一變,就接近二類水標準了。

廢氣裡面有二氧化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銅陵時常下起的酸雨,它是絕對的始作俑者。可幾十年來,從鼓風爐、反射爐、電爐再到現在的雙閃爐,冶煉爐的密閉性越來越高,過去它在廠區四處亂竄,現在早就無處可逃。

光管住它還不行,關鍵要改造好:煙氣回收,爐子裡高溫度產生高熱量,煙氣餘熱回收後被用於生產蒸氣和發電,發電後形成的高壓蒸氣又可以用於冶煉原料的乾燥等生產;而收集來的煙塵經淨化、除霧、乾燥、轉化幹吸後,大量二氧化硫轉化為三氧化硫,後者遇水後變成硫酸。剩下的尾氣就不必害怕,後面還有層層的脫硫系統在等著。

一系列變廢為寶的背後是捨得投入:上世紀80年代,冶煉設備建設投入幾千萬元,環保投入卻是零,現在,一個最後環節的尾氣脫硫,就耗費了好幾千萬,整個雙閃爐的環保投資就達6.8億元。其實,尾氣脫硫前,排出廢氣的二氧化硫含量約300毫克/立方米,低於國家400毫克/立方米排放標準,但金冠銅業自我加壓,花大價錢上環保設備,現在排放廢氣中二氧化硫含量還不到30毫克/立方米。

加工:降低汙染,為資源枯竭城市找出路

過去,從粗礦石變身電解銅,就是俺人生的「天花板」。現在呢,俺可以多種選擇:能從一塊簡單的電解銅,變成銅板帶、銅線杆、磷銅球,甚至是只有6微米的鋰電池銅箔……

就拿這6微米厚的銅箔來說,能「螺螄殼裡做道場」,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設計空間狹小有限的前提下,鋰電池應用銅箔越薄,電池的能量密度越高,續航能力越強。而如此薄的銅箔,目前僅有極少數企業可以批量生產。

俺的這些多樣選擇,匯成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叫做「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數據會說話,去年銅陵市銅基新材料產業產值達870億元,「十一五」以來銅產業總產值翻了一番。

延伸多產業鏈條,不僅提升了產業附加值、降低了環境汙染,還解決了因資源枯竭、部分礦山關停後部分勞動力的再就業問題。

你瞧,之前做礦區井下電工的楊智,現在就在銅板帶加工企業做壓延工,環境好了,收入卻高了。扣除五險一金,楊師傅現在每月能拿3500塊錢,前段時間還被評為高級技師。

而在俺這枚氣質「小銅」之外,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興產業,正在這裡拔節生長。

「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這些領域裡,還有更多的「三十六計」,更多的「七十二變」,正在或即將登臺、上演……

記者手記

找到綠色發展的支點

對於資源枯竭城市來說,有道題挺糾結:淘汰落後產能,尚在培育的新產業能否挑起大梁?這背後,有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的權衡,也有「馬上轉型」還是「再等等看」的猶豫。

這樣的難題,銅陵也曾面對。彼時,銅陵關停了7座大中型銅礦中的5座,關閉銅陵有色集團第一、第二冶煉廠,累計投入超130億元推進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著實經歷了「壯士斷腕」的轉型之痛、抉擇之難。如今回望,不少人慨嘆,「原先的糾結、權衡,確實有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銅陵經歷了從一銅獨大到多產業開花、從酸雨頻繁到水清岸綠的蛻變。

立足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廢水廢渣廢氣等變廢為寶,「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讓銅陵的礦山綠了,效益增了,環境優了;而後者又吸引大批人來這裡投資、創業、生活。

捋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辯證關係,可以在循環產業上大做文章,讓綠色發展成為企業效益新的增長極,讓生態優先成為城市轉型的重要理念。

相關焦點

  •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取得新成效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取得新成效 2021-01-15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改委組織召開2019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作座談會
    中國發展網訊 12月1日,據發改委網站消息 為充分發揮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導向作用,推動相關資源型地區加快轉型發展,11月30日,振興司會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統計局相關司局召開了2019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作座談會,有關省份發展改革委和2019年度績效排名相對落後的資源枯竭城市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玉門:油去風來 一個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路
    玉門:從石油工業搖籃到創建"風電三峽"一個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路  飛沙走石的玉門是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然而,面對石油資源的枯竭,這個靠石油而生的城市不得不另謀生計。隨著風力發電技術的成熟,昔日為害的"風"成為今日為寶的"能",並逐漸替代石油,成為玉門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石油資源枯竭:玉門走向何方?
  • 甘肅玉門油竭城衰 資源枯竭型城市陷入轉型困局
    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的迷與困  2008年3月以來國務院公布了二批共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在這類城市裡,經濟社會生活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對此,本報於2009年8月在河北與遼寧兩省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進行了調查,相關報導也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 資源枯竭型城市大劇《看萬山紅遍》開機 譜寫時代轉型新篇章
    圖:領導嘉賓發表講話 聚焦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突圍」之路 電視劇《看萬山紅遍》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貴州省萬山區從汞礦興衰到成功轉型發展的奮鬥歷程。 湘黔交界、武陵山脈深處的萬山特區,曾是中國最大的汞工業基地,被譽為「中國汞都」、「千年丹都」。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特殊困難時期,萬山為祖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愛國汞」。 時至上世紀末,昔日的汞都萬山遭遇發展瓶頸:資源日漸枯竭,經濟嚴重衰退,貧困人口增多。2008年初,一場罕見的冰雪凝凍災害,更是讓本就貧困交加的萬山幾乎陷入絕境。
  • 徐礦集團:資源枯竭型企業的轉型重生
    原標題:徐礦集團:資源枯竭型企業的轉型重生   徐礦集團作為江蘇省唯一一個省屬能源企業,歷史上曾為江蘇省能源保障做出過重要貢獻。
  • 展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電視劇《看萬山紅遍》開機
    新華網貴陽1月13日電(記者汪軍)1月13日,展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電視劇《看萬山紅遍》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硃砂古鎮開機。電視劇《看萬山紅遍》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中共銅仁市委、中共萬山區委、貴州省文聯組織策劃和推動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獨特視角講述了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從汞礦衰竭到成功轉型的發展歷程。湘黔交界、武陵山深處的萬山,曾是中國最大的汞工業基地,被譽為「中國汞都」「千年丹都」。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特殊困難時期,萬山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愛國汞」。
  • 從「大興爐冶」到「百業齊發」 大冶:長江經濟帶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
    然而,礦產鑄就了大冶的輝煌,也面臨著「資源詛咒」:無序開採、生態惡化、礦竭城衰……2008年3月,大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轉型會有陣痛,不轉型沒有出路」。近些年,大冶市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破除資源依賴,在經受陣痛中不斷改革創新,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培育綠色產業;如今,大冶市採礦業稅收只佔20%,佔GDP的比重從70%以上驟降至7.8%,退出了支柱產業。
  • 美麗中國先鋒榜(6)|江西萍鄉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在資源枯竭與去產能的雙重壓力下,城市缺乏新動能,轉型發展乏力。萍鄉的轉型,一方面要克服人水矛盾帶來的諸多城市頑疾,重構和諧的人水關係,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另一方面要擺脫過度依賴資源的產業局限,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探尋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 雲南箇舊毒品與愛滋病泛濫 陷"資源枯竭魔咒"(組圖)
    (南方周末記者翁洹/圖)原題:法外之地「資源枯竭魔咒」下的個舊工人村編者按: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已累計達69座。和大多數城市人去城空的命運不同,個舊是一個更加特殊的樣本。數以萬計的礦業工人留守故土,他們所掙扎求存的「工人村」,從昔日的「光榮家園」淪為暴力和毒品泛濫的「法外之地」。
  • 資源稟賦視角下環境規制對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影響
    目前,黃河流域有超過 50% 的城市為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該類型城市主要以礦產資源開採和加工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單一化和剛性化,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下;同時,此類城市「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工業發展模式嚴重影響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在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總目標下,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地方政府和學術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 打造綠色「有機王國」——建設美麗中國之「白山樣板」探秘
    市、縣同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國字號」最高榮譽,責任沉甸甸、獎牌亮閃閃,全市上下歡欣雀躍:——這是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色轉型全面振興在白山的生動體現;——這是落實「東部綠色轉型發展」部署,謀發展、惠百姓,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大踏步前行的具體實踐;——這是堅持生態立市、產業強市、特色興市不動搖
  • 中國石油2019年環境保護公報綜述:綠色發展扮靚美麗中國
    制定綠色發展行動計劃2.0 來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對能源行業來說,世界傳統能源行業正加速駛入轉型軌道。據統計,中國一次能源需求將於2035年前後進入峰值平臺期,2050年,國內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分別為31%、15%、17%和37%。天然氣將在這場綠色轉型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 為資源枯竭油田尋出路
    >  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肯定有儲量替代率過低無法有效開採的那一天,就像曾被譽為「中國石油搖籃」的玉門油田,現在早已人去樓空一片荒蕪。因此,筆者關注的是,老油田資源枯竭怎麼辦?  一些老油田經過40多年的高速高效開發,儲量接替嚴重不足,大部分油井含水高達90%以上,人多油少、產量下滑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那麼,作為遠離城市的獨立工礦區,一旦油氣資源枯竭,老油田的出路在哪裡?  筆者以為,一是技術創新延長生命周期。
  • 資源型城市突圍的徐州樣本
    在從不缺乏「明星城市」的中國東部經濟區,位列其中的徐州正努力擺脫過時的標籤,試圖以不同於過往「資源型城市」的形象為人所知。這座城市正在積極求變。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十九大後的首次地方考察設在了蘇北城市徐州,一定程度釋放了肯定當地轉型實踐的信號,「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 世園會即將拉開大幕:建設美麗中國 共築綠色家園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是本次世園會的主題,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不懈追求——為了建設一個富饒而美麗的中國、給子孫後代留下山青水秀的好風光,億萬中國人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秉持新發展理念,凝心聚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能源行業前沿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中國能源轉型戰略」,來自中國能源研究會、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上海交通大學等能源行業領軍單位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上海,就碳中和、碳達峰、能源行業數位化、清潔低碳轉型、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等熱點問題發表了高屋建瓴的見解。
  • 葉冬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進一步看,《建議》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展望未來,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題中應有之義。
  • 浦東時報特供:給子孫後代留下美好家園-務須 巴特查特 天藍 枯竭...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經濟要開發,土地要珍惜。開發須控制強度,開發與珍惜融合,目標是一個: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成功的經驗很多。
  • 青海綠色轉型育出新機
    原標題:青海綠色轉型育出新機   眼下,來自三江源的「綠電」穿越重巒,源源不斷送往中原大地;柴達木「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