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南芥和水稻成「植物太空人」全程直播太空生長動態

2021-01-08 央視網
擬南芥和水稻成「植物太空人」全程直播太空生長動態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9月15日 20:58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 王甲鑄)電影《火星救援》中,馬克自己種植土豆並養活了自己。這次「天宮二號」上也將設置一個迷你太空溫室,進行高等植物培養實驗。

 

  這次,從地球的多種綠色植物中選出的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幸運地作為「植物太空人」,搭載「天宮二號」飛船將進行一次不平凡的太空之旅並實現從種子再到種子的過程。

 

  「植物太空人」為何選擬南芥和水稻?

 

  為何是擬南芥和水稻幸運地開啟了太空之旅?

 

  本次「天宮二號」中的實驗是根據地球上高等植物受光周期誘導開花的兩種典型途徑(長日和短日誘導開花途徑),以及關鍵的開花基因的作用機理,最後選擇了長日照植物擬南芥和短日照植物水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鄭慧瓊研究員說。

 

  實驗中,通過實時成像技術,觀察微重力條件下擬南芥和水稻從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到開花發育的全過程,這些研究為解析微重力條件下高等植物形態建成、以及從種子萌發、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過程的調控機理提供新知識。航天員將參與回收部分擬南芥樣品,用於後續分析。

 

  全程直播種子萌發生長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介紹,這意味著他們上去的時候是種子,拿回來的也將是種子,它們將在太空完成萌發、生長、開花等過程。

 

  發射前,他們將在休眠狀態下乘坐在舒適溫暖的「保暖箱」隨著太空實驗室進入軌道。科學家們將在地面遙控指揮,啟動實驗過程,種子開始萌發。

 

  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培養箱將通過溫度、溼度、光照、營養供給調節等功能為種子的生長發育提供環境保障,同時通過相機等測量部件進行「全程直播」,記錄圖像、溫度變化等數據,下傳到地面供植物學家開展比對分析。

 

  植物學家預先為基因信息安裝「追蹤器」,用轉基因技術給擬南芥的開花基因用綠色螢光蛋白基因標記。培養箱安裝了一臺微型螢光相機,併集成一個LED螢光激發光源。擬南芥開花基因一旦表達,就會被LED光源激發出綠色螢光。螢光相機便可以捕捉到螢光信號,並下傳信息。

 

  太空溫室中水可循環使用

 

  小小的太空「溫室」中,生長盒是植物生長的空間。因為要全程直播,生長盒是由透明材料製成的,光源從頂部照射,相機從側面拍攝成像。在生長盒上貼有透氣膜,用來保障植物與溫室內有一定的氣體交換,而液態水不會從透氣膜中逸出,以此來保障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

 

  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植物生長過程中因蒸騰作用產生的水汽無法凝結回歸到土壤,而是附著於生長盒的側面,還影響成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通過增加冷凝區的設計,使水汽重新冷凝並導入土壤盒內,實現了太空密閉環境下水的有效循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也避免了水汽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真是高效又安全。

 

  如果生長順利,預計1至2個月後,他們便可抽苔(穗)開花。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在天宮二號完成植物生長全過程實驗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在發射之際,搭載了一個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微型培養箱,裡面種植有糧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綠葉植物的典型代表擬南芥。  除了部分植物樣品於2016年11月18日隨著神舟十一號返回地面,大部分植物樣品至今仍然留在天宮二號。科研人員成功地通過地面遙控,對留在太空中的培養箱進行溫控和澆水,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生長,並順利開花結果。
  • 中國人實現首次在太空種菜,太空種植到底是什麼樣子?
    空間站內的空氣、溫度可供太空人正常生活,自然也可以滿足植物生存。那麼其他幾個條件呢?先來看看光照。現在大量研究證實,植物的光合作用並不是要吸收陽光中所有的光。其中藍色光和紅色光,它們的波長是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以電力轉換成光能量最有效率的顏色。
  • 植物所研究發現擬南芥VILLIN5調控花粉管極性生長
    擬南芥VILLIN5的缺失引起花粉粒和花粉管中微絲不穩定眾所周知,微絲細胞骨架的動態組裝控制花粉管的極性生長。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花粉管如何精密調控微絲的動態組裝還知之甚少。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黃善金研究組對花粉中高度表達的微絲相關蛋白VILLIN5進行了功能解析,發現擬南芥缺失VILLIN5之後花粉管中微絲的穩定性迅速下降,進而影響花粉管生長,說明擬南芥VILLIN5很可能通過穩定微絲調控極性生長。
  • 無人機直播,流水線育秧,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省工又省力
    水稻,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農村勞動力都缺乏,水稻規模化種植經營面積擴大,水稻從栽插、植保、收穫等緩解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但水稻直播、育秧等環節機械化成為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瓶頸。4月28日上午,廣漢市水稻機械化直播現場觀摩會在金魚鎮舉行。
  • 太空「農民」讓植物開花結果
    近日,《植物科學前沿》雜誌發布了一項研究,稱某些太空蔬菜(經歷在太空環境中從萌芽到成熟全過程的蔬菜)的成分與地面種植的同類蔬菜成分相似,甚至可能富含鉀、鈉、磷、硫和鋅等元素和較高水平的酚類物質。2016年,我國航天員首次「觸電」太空種菜,在天宮二號實驗室內種下了9棵生菜。2019年,我國科研人員再次在天宮二號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種植,以檢測空間微重力對生命活動的影響。此前,俄羅斯太空人還曾嘗試在和平號空間站種植小麥。
  • 科普:南極北極是有植物的嗎?植物又能在太空生長嗎?
    此外,還有不少很有價值的植物,如辣根,可作為抗壞血病的藥,沼澤烏飯樹的果實可供食用,禾本科、莎草科的植物可作飼料等等。可見,南北極地區的植物還是很豐富的。植物能在太空生長嗎?在《西遊記》中,天宮被描繪成極樂勝境,那兒有延年益壽的蟠桃和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
  • 不起眼的浮萍竟也能成為太空人的美食!來給出你的浮萍菜譜吧
    這些都是浮萍的常規用法,除此之外,它還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是太空人在空中獲取營養膳食的重要選項。我們知道太空不同於地面,食物全部來自於地球,但成本太高,如何利用航天員身邊有限的資源種出食物成為航天國家競相研究的課題。
  • 千奇百怪的太空食品能不能滿足挑食的太空人 宇宙生活指南
    太空中所有的物品都失去了重量,飛來飛去,不好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習慣的吃飯手段都失去了效果,取食都困難,何況咀嚼也存在著卡喉嚨的隱患,從而危及生命。實際上,科學家在研製宇宙飛船的同時,研究製造太空食品的步伐也未曾停止。經過多次科學研究和太空實踐,科學家們發現太空食品不僅要營養豐富、清潔衛生,而且食用方便、口感也要過得去。
  • 氧電極應用-擬南芥光合速率的測定
    擬南芥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廣泛用於植物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已成為一種典型的模式植物,其原因主要基於該植物具有以下特點   (1)植株形態個體小,高度只有30cm左右,1個茶杯可種植好幾棵;   (2)生長周期快,每代時間短,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前言感知生物和非生物脅迫通常會導致植物氣孔關閉。不同的環境刺激誘導胞漿中鈣離子濃度迅速增加,從而激活信號傳導反應。葉氣孔由兩個保衛細胞組成,介導水和氣體交換並表現出對刺激的動態鈣離子響應。氣孔為植物病原體提供了天然的入口點,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其氣孔關閉,以確保最佳的光合作用,同時適當限制蒸發和病原體的進入。
  • 一種新型水稻名叫「小薇」
    一種新型水稻名叫「小薇」 來源:中國科技網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8-24   今日/總瀏覽:16/17725
  • NMT歷史上的今天丨New Phytol ABA促進擬南芥/水稻適應水脅迫文章發表
    主題:脫落酸積累調節根尖中的生長素運輸以增強質子分泌以在中度水脅迫下維持根生長標題:Abscisic acid accumulation modulates auxin transport in the root tip to enhance proton secretion for maintaining root growth under
  • ...成果揭秘」我國首次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空間植物培養實驗
    而人類生存的食物和能量來源絕大部分都由植物提供,如何在太空中培育植物,是人類長期在太空生活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天宮二號實驗平臺,為空間高等植物培養項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長時間空間微重力的研究機會,在目前已歷時兩年的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們都進行了怎樣的研究?發現了哪些新規律?一起來看看。
  • 直播太火,NASA 太空人也在太空玩
    IT之家訊 5月17日消息,最近網絡視頻直播越來越火,光類似的應用就已數不清,現在就連NASA太空人也在太空中玩起了直播。為慶祝國際空間站環繞地球轉動10萬圈這一裡程碑事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閱後即焚圖片分享應用Snapchat合作舉行了名為「太空的一天」直播活動。
  • NASA和SpaceX將向國際空間站發射商業太空人輪換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開始了一項常規任務,太空人乘坐美國火箭從美國本土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NASA商業乘員計劃的一部分。2009年,霍普金斯被選為美國宇航局太空人,作為37號和38號遠徵隊的長期成員,他在太空待了166天,完成了兩次總計12小時58分鐘的太空行走。維克多·格洛弗是「龍」號機組的飛行員,也是這次任務的副指揮官。格洛弗負責太空飛行器系統和性能。他還將長期擔任空間站工作人員。Shannon Walker是機組1號的任務專家。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該研究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擬南芥根尖細胞的異質性,描繪了擬南芥發育全景圖並重構了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發育軌跡。短短兩個月內,連續有4篇植物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方面的文章發表,足見這項技術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2020年,我國科學家在植物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方面的研究持續發力。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傅向東團隊發表「植物生長與氮素代謝協同調控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綜述文章
    、同化和利用過程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梳理了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氮信號轉導通路,並結合本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創新性提出將植物作為統一有機體對植物生長發育和碳氮代謝進行協同調控是實現作物高產和氮肥高效利用協同改良的有效策略。
  • 知識學習|RVA家族基因控制水稻開花期和心皮發育
    在植物中,生殖器官的正確形成是種子形成和物種延續的關鍵。植物已經進化出不同的分子機制,以便在每年適當時間協調花和種子的發育。
  • 上海師範大學黃繼榮課題組發現赤黴素通過調節黃酮醇合成影響擬南芥主根的生長
    赤黴素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植物激素調控了諸多植物生長發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