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原題:在如圖所示的四稜錐E-ABCD中,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BCE為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AB=AE,點F,O分別為AB,BE的中點,OF是異面直線AB和OC的共垂線。
⑴證明:平面ABE⊥平面BCE;
⑵記△CDE的重心為G,求直線AG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
這道題的第一問是比較簡單的,只需要通過線面垂直得到線線垂直即可。
主要是如何求解第二問,在第二問中要求的是三角形CDE的重心G與點A確定的直線與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而這裡的G點並不好確定下來,因為G點所在的三角形是一個普通的三角形,且三邊無法全部求解出來。
那該怎麼辦呢?
這裡可以使用向量的方法去求解,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學在想,使用向量的方法,該G點的坐標也沒辦法求啊?因為G點所在的三角形三邊不能全求出來,即使是用向量也需要靠線段長度來定坐標啊?
其實我們只需要知道G點所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的坐標,就可以將其G點這個重心坐標求解出來,因為三角形各個頂點和重心所構成的向量還有這樣的一個關係:如果三角形重心G點所對應的該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為A,B,C的話,則有向量GA+向量GB+向量GC=0向量。具體可見在△ABC中有向量GA+向量GB+向量GC=0向量能得出一個什麼樣的已知?
知道這個知識點後,我們就可以根據該重心G點所在三角形三個頂點的坐標得出該G點的坐標了。
第一問
第一問是證明平面ABE⊥平面BCE,即只需要證明OC⊥平面ABE即可。
因為△BCE是等邊三角形,O點是BE的中點,所以OC是該△BCE的中線,所以有OC⊥BE,又因為OF是異面直線AB和OC的共垂線,所以OC⊥OF,因為OF和BE是相交直線,所有OC⊥平面ABE。
因為OC在平面BCE內,所以面ABE⊥平面BCE。
第二問
第二問是求直線AG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該問需要用向量的方法將G點坐標表示出來,從而求出向量AG,然後再通過求出面ABCD的法向量,根據向量之間的夾角來求出該直線AG與面ABCD的所成角的正弦值。
第一步,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因為AB=BE,所在△ABE是等腰三角形,因為O點是BE的中點,連接OA,所以OA⊥BE,又因為OC⊥面ABE,所以OC⊥OA,OC⊥BE,所以直線OA、OC、BE三條直線兩兩垂直。
所以以O為圓心,以OE為x軸,以OC為y軸,以OA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具體如圖三所示。
第二步,求出各個點的坐標。
以O點為圓心,所以O點的坐標為(0,0,0);
因為OF是異面直線AB和OC的共垂線,所以OF⊥AB,又因為F、O點是AB和BE的中點,所以AE⊥AB,又因為AB=BE,所以三角形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為△BCE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所以BE=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E中,根據勾股定理得到AB=AE=√2。根據等面積法,則有1/2×AB×AE=1/2×BE×OA,則OA=1,所以A點的坐標為(0,0,1);
因為△BCE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O點是BE的中點,所以OC=√3,所以C的坐標為(0,√3,0);
因為BE=2,O為BE中點,所以B點坐標為(-1,0,0),E點坐標為(1,0,0);
設D點坐標為(x0,y0,z0),則向量AD=(x0,y0,z0)-(0,0,1)=(x0,y0,z0-1),向量BC=(0,√3,0)-(-1,0,0)=(1,√3,0)。因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所以向量AD=向量BC,則有(1,√3,0)=(x0,y0,z0-1),所以D點的坐標為(1,√3,1)。
第三步,求出面ABCD的法向量。
面ABCD內兩條相交直線的向量為:向量BC=(0,√3,0)-(-1,0,0)=(1,√3,0),向量AB=(-1,0,0)-(0,0,0)=(-1,0,0)。
設該面ABCD的法向量為n=(x1,y1,z1),則有向量n·向量BC=0,有向量n·向量AB=0,得到x1+z1=0和x1+√3y1=0,。
令y=-1,則x=√3,z=-√3,所以向量n=(√3,-1,-√3)。
第四步,求出向量AG。
因為G點是三角形CDE的重心,則有向量GD+向量GC+向量GE=0向量,設G點坐標為(x2,y2,z2),則有(1,√3,1)-(x2,y2,z2)+(0,√3,0)-(x2,y2,z2)+(1,0,0)-(x2,y2,z2)=0,所以G點坐標為(2/3,2√3/3,1/3),所以向量AG=(2/3,2√3/3,1/3)。
第五步,求出兩個向量夾角。
設向量AG和向量n的夾角為α,根據向量AG·向量n=|向量AG|·|向量n|·cosα,則cosα=向量AG·向量n/|向量AG|·|向量n=√105/35.
注意:該夾角α不是直線AG與面ABCD的夾角!
如圖
第六步,求出直線AG與面ABCD的夾角正弦值。
如圖四所示,向量AG和面ABCD的法向量的夾角是直線AG與面ABCD所成角的餘角或者該餘角的補角,又因為該夾角的正弦為正值,所以設直線AG與面ABCD的夾角為θ,則sinθ=|cosα|=√105/35.
總結
該題注意兩點:一是,如何將點G用坐標的形式表示出來;二是,直線AG與面ABCD的夾角不是向量AG與面ABCD法向量的夾角。
詳細講解三角形中邊的取值範圍的題
頂點到對面點構成直線與已知面平行,求動直線長?直擊該題本質!
高中:已知三角形兩邊長和第三邊上中線長求周長?這隱藏一個已知
高中:向量簡單的加法隱藏著什麼已知條件?往往是解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