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與食品安全相關話題層出不窮。然而,2013年1月5日,一些專家在「2012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點評媒體溝通會」上,對去年12大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解讀認為,2012年中國食品安全總體向好,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問題為極少數。
2012年食品安全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從年初的螺旋藻、明膠到年中的螢光增白劑,再到歲尾的白酒塑化劑等事件,讓公眾對食品安全充滿了擔憂。新的一年,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的艱巨,採取有效措施才是可行之道。不料,專家一碰頭,形勢一片大好,越來越好。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公眾的健康和安全感。正是對這種形勢的認識,最高人民檢察院2011年就下發了《關於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關職務犯罪活動的通知》,要求從司法層面加大對國家公職人員在食品安全失職、瀆職犯罪的查處,明確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者和執法者要有司法問責。
去年底的白酒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專家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非人為添加說」、「行業潛規則說」、「對外隱瞞說」、「股價陰謀說」等紛紛亮相,最後北大教授李可基來了個「塑化劑相對安全」的怪論,「三聚氰胺都可以吃」。
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費者頭上就是百分之百。本應堅持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恪守「雞蛋裡挑骨頭」嚴謹學術精神的專家們,卻經常在為食品安全問題開脫,甚至上個月這麼說,下個月卻那麼說。為什麼一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總有專家站出來解圍,這究竟是在為科學代言還是在為利益代言?
信口開河,一為科學態度不嚴謹,二為替利益代言,三為不用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只有要求專家們必須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才能夠使他們謹言慎行,不充當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所言:「現在部分專家經常為明顯不正確、不公平的現象做辯解並且『死不認錯』,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專家言論更不應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