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透物見史——小學生博物館研學課程

2021-01-17 中國江蘇網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產品簡介:

南京博物院《透物見史——小學生博物館研學課程》共計3天,學習內容涵蓋人文和科技兩個方面,共包括五個子課程:學習《睹物思「禮」——傳統禮儀學習與體驗》、《古樂悠悠——古代樂器賞析與體驗》課程,透過文物背後的文化因素,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禮」的認知,促進小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成為有教養有情懷、知書達理的人;《書香墨韻——中國古代文房雅具》、《國家寶藏——竹林七賢磚畫拓印體驗》,體驗文人墨客的日常風雅和胸襟抱負,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光陰的故事——中國古代計時器探秘》則為學生補充了科學方面的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激發主動探究和認識科學的興趣。

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除了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外,還注重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產品特色:

1、價值體認:通過對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學習、竹林七賢身上所具備的社會責任感的探究,結合展廳文物參觀講解互動,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理解並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範,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

2、責任擔當:離開家庭體驗集體生活,初步形成集體思想、組織觀念。能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以有趣的課程、有愛的集體,培養學生在未來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等集體生活的意願。

3、問題解決: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發現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教育人員的引導下,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4、創意物化: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技能;最後的小組分享環節,需要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並製作有一定創意的PPT和小視頻進行匯報。

5、公益性強:此項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適當收取成本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減免費用。 

產品目標:

1、通過對傳統禮儀的了解和學習,提升對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禮」的認知,讓小學生從小重視並規範自己的行為;提高公共場合和人際交往中的禮貌教養;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

2、通過對文物背後的歷史的學習,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欣賞和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3、通過實踐環節,讓學生動手動腦,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技能,培養探究能力。

4、通過集中住宿和集體生活,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南京博物院)

相關焦點

  • 木雕殿堂變成研學課堂 中國木雕博物館木雕實踐研學走紅
    借剛剛過去的首屆「中華大師匯」、第15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之東風,中國木雕博物館成了一處打卡勝地,一撥撥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欣賞木雕、體驗木藝、探索木文化,隨後又步入展會領略更加豐富妍麗的工藝美術文化。「自從今年國慶小長假試水木雕實踐研學活動課以來,一個月時間我們已接待了3000餘人次的中小學生。
  • ...研學課程入選「2015—2019 年度博物館研學課程及線路推介活動...
    -11-24 11:40:24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
  • 博物館研學不能「遊而不學」
    博物館研學市場不斷走熱,火爆同時帶來很多亂象,「遊而不學」「收費無標準」「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多次被媒體提起。  「遊而不學」是很多博物館研學團存在的問題。「故宮的課程又沒搶到」「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下一期國博團什麼時候開」,這樣的問題一到暑假就成為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
  • 上海紡織博物館帶領南寧小學生探秘纖維世界
    纖維微觀世界是怎樣的?你能你能從顯微鏡下看到什麼?12月16日上午,上海紡織博物館的老師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內,帶領南寧的學生們走近科學,探秘動物纖維微觀世界。這是廣西民族博物館與上海紡織博物館合作,在中小學生研學教育領域開發的系列課程活動,為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活動現場。當天上午,「格物致知」研學體驗活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
  • 山東 煙臺 小學生實踐基地 小學生中學生研學基地 自然教育
    山東 煙臺 小學生實踐基地 小學生中學生研學基地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受教育者是操作的主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打實的勞動,精細理解掌握生產工藝或科學實驗的每一個細節及科學原理。
  • 青島有了國際標準化博物館課程,課程涵蓋各個學齡段學生
    半島記者  欒英傑許多國家的青少年平日裡會經常到博物館裡進行學習和上課,這種方式既有趣又時尚,博物館課程幾乎成為了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本月起,青島也有了自己的國際標準化博物館課程,課程涵蓋了各個學齡段學生,可根據需要選擇相應課程。
  • 科技研學開發要點、啟示;案例解讀: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在介紹營地研學、紅色研學、農旅研學、工業研學四大研學產業模式的前提下,科技研學在當下新科技的帶領下成為第五大類研學旅遊開發模式。本期文章,我們將著重介紹科技研學的特點及開發模式,並以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為例,著重探討科技研學的開發經驗。在科技+旅遊融合之際,對國內科技研學旅遊發展提供借鑑意義。從《星際穿越》到《火星救援》,無數歐美科幻大片圓了人類的宇宙夢。
  • 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首開中文海洋科普課程
    澳大利亞海事博物館深受孩子們喜歡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大勇):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近日攜手燈塔體育,開設南半球首個中英文海洋科普課程項目——燈塔實驗室。該項目旨在通過一系列的海洋主題課程,向公眾普及和推廣航海科學知識與海洋文化。作為澳大利亞首個使用中文的海洋科普項目,燈塔實驗室致力於為澳大利亞本地華人社群和中國遊客,提供更多接觸和了解世界和澳大利亞航海歷史發展的機會,為航海文化的多元交流注入更豐富的內涵。
  • 用優質研學旅行課程為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奠基
    我國的基礎教育經歷了從核心知識到核心能力再到核心素養三個發展階段,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是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更是課程改革理論的導向,所以,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需要減少對知識的填鴨式輸灌,增加學習方法的傳授指導,提升課程的延展力,更要從教育的本質出發,面向生活、回歸社會,
  • 青島海洋科普軍事主題研學
    三:研學課程亮點集科普教育、科技培訓、素質提升等多種形態於一體,涵蓋海洋科普與軍事科普;情景式、體驗式、趣味式的研學課程,培養實踐能力。課程1:漫步在青島八大關,分析各個國家的建築特色,傾聽建築背後的奇聞軼事和怪談,品讀建築背後的歷史;課程2:思考古建築的傳承與保護。10:00—11:00海爾家電博物館——大國工業。
  • 探遺址、觀動物、品文化 洛陽首批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出爐
    洛陽市首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設計大賽近日落幕,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出爐。  為進一步叫響「研學洛陽、讀懂中國」品牌,創建全國研學旅行示範城市,2020年11月,由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洛陽市教育局、洛陽市文物局共同主辦,洛陽市研學旅行發展聯盟承辦的洛陽市首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大賽拉開帷幕。
  • 科技研學丨博物館裡尋寶藏、探真知
    當然是通過博物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天高雲淡,正是研學好時節。去博物館「打卡」,是武漢小學的「保留項目」。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到湖北省博物館、武漢科技館、武漢橋梁博物館等地研學。這一次,四年級6個班300多名同學,走進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踏上了科技研學之旅。博物館的存在,讓人們得以從全球視野和人類文明的高度反觀身邊的世界。科技類博物館,則將世界和科學的奧秘以一種酷炫、直觀的方式呈現於人前。當科技研學走進博物館,孩子們既能收穫新奇體驗,更被激發出探索宇宙、探索科學的興趣,邁出科學啟蒙第一步。
  • 國家海洋博物館開展主題研學活動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天文廳將於本月底前與公眾見面,18日,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國家海洋博物館接待了第一批研學團隊。
  • 教育部:多部門對研學旅行給予優惠政策 研學旅行收費將出新規
    先後組織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基本形成了以基地為站點、營地為樞紐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同時,依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搭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網絡平臺,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高質量、常態化的資源支撐。
  • 庫倫淖爾研學基地課程二:科普知識主題課程
    課程簡介:課程依託「庫倫淖爾溼地草原」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設立任務目標,積分制管理,自主探索,拓展視野,語言表達為目標,體驗式教學方法,團隊協作完成課程,讓同學們在植物王國中得到快樂,學到知識。課程特色:課程全程依託美麗的庫倫淖爾溼地草原獨特的自然資源,以學生為主導,重視實踐探究,重視動手體驗,穿插各種趣味團隊活動,讓學生們在體驗中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記錄問題,解決問題。
  • 如何讓孩子逛博物館更有收穫?來聽「變色龍」怎麼說→
    快來抓住暑假的尾巴,帶孩子們去逛一次真正收穫滿滿的博物館吧~「博物館研學」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和我們平時自己逛博物館又有什麼區別?周到君替大家跟團體驗了一次,此次去的是昆蟲博物館,快一起去看看吧~「變色龍博物館研學」為了保證每個小朋友的參與度,一次博物館團隊的人數控制在15人之內。
  • 研學觀察|國家研學旅行政策新解讀
    組織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鍊有機融合,利用好研學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
  • 省地質博物館獲首批「地學科普研學基地」稱號
    11月28日,2020年地學研學導師培訓班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秭歸產學研基地盛大舉辦。會上對榮獲首批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研學基地的單位進行授牌,省地質博物館喜獲首批「地學科普研學基地」稱號。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宜昌教育局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國太平洋學會的各位教授都對研學旅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日後各單位開展研學活動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成功案例。(省地質博物館)【來源:山東省自然資源廳】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北京航空航天主題研學營
    課程概覽 下午:國家博物館 研學主題:守護歷史文化,做國家寶藏的守護人。 第四天上午:中華航天博物館 研學主題:航天科學&
  • 賀陽衡水一中唐山校區開展中華航天博物館研學活動
    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拓展同學們的知識面,賀陽衡水一中唐山校區聯合荔枝研學機構,開展了以"從這裡出發,走向星辰大海"為主題的中華航天博物館研學活動。賀陽衡水一中唐山校區研學活動如期進行當天,同學們期盼已久的研學活動如期進行,冬日的陣陣寒意也阻擋不了同學們求知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