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主鏈醯胺基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04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仿真模擬團隊負責人姚禮山研究員與美國國立健康中心Ad Bax研究小組合作,聯合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JACS, 2010, Volume 132, Page 10866–10875.)發表一篇關於蛋白質主鏈醯胺基上質子的化學位移各項異性張量的研究文章。

 

該研究以蛋白質GB3為研究對象,測量了大量的殘餘化學位移和化學位移各項異性/偶極-偶極交叉弛豫數據,通過模型擬合,首次定出了醯胺基質子的化學位移各項異性張量而無需引入人為的假設——即該張量是相對於肽平面對稱。

 

實驗結果表明,不同醯胺基質子的化學位移各項異性張量有較大差異,進一步的密度泛函量子力學計算表明該差異主要是由於醯胺基質子和其他基團形成氫鍵強弱造成的。文章提出一個經驗公式用來描述氫鍵和該張量的關係,並達到較好的效果。最後該研究表明,不同的醯胺基質子TROSY效應差別很大,平均大約1200兆赫茲的磁場會產生最窄的線寬。

 

該研究中發展和使用的一些先進技術方法也可以被借鑑到其他相關研究,並為更好地理解醯胺基質子的化學位移各項異性張量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大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2019-03-1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羅毅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
  • 界面物理化學的非線性光譜研究再獲新進展
    Soc. 2012, 134, 6237−6243, Times cited: 23),在界面蛋白質分子結構表徵方面再獲重要進展。該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測出界面蛋白質的醯胺III譜帶信號,解決了如何區分界面蛋白質a-螺旋結構和無規捲曲結構這一界面表徵難題,研究成果以題為「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Interfacial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by Combining Interfacial-Sensitive Amide I and Amide III Spectral
  • 蛋白質糖基化研究獲進展
    vertebrate-specific Y subfamily of UDP-N-acetyl-α-d-galactosamine:polypeptid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內質網中可能存在新的蛋白質O-GalNAc糖基化調控機制,這一成果公布在國際糖生物學研究領域權威雜誌Glycobiology上。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
  • 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團隊葉樹集研究員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小組揭示了與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澱粉樣多肽(hIAPP)在生物膜上錯誤摺疊過程的結構演變機制,以及界面蛋白質與水分子間的共振能量傳遞捷徑,研究成果分別以Misfolding of Human Islet Amyloid
  • 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8-05-17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相對於烯基硼酸,芳基硼酸的親核性則更弱,要實現芳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SN2反應挑戰更大。研究人員通過在底物中引入了一個醯胺官能團,在鹼性條件下巧妙地將芳基硼酸和手性甲磺酸酯原位連接起來,從而活化了芳基對手性甲磺酸酯的親核進攻,最終成功實現了芳基硼酸和手性α-甲磺酸酯取代醯胺間的立體專一性偶聯。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
  • 聚丙烯醯胺有毒嗎?
    聚丙烯醯胺的主鏈上帶有大量的醯胺基,化學活性很高,可以改性製取許多聚丙烯醯胺的衍生物,產品已廣泛應用於造紙、選礦、採油、冶金、建材、汙水處理等行業。聚丙烯醯胺作為潤滑劑、懸浮劑、粘土穩定劑、驅油劑、降失水劑和增稠劑,在鑽井、酸化、壓裂、堵水、固井及二次採油、三次採油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油田化學品。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大強課題組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以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為結構基元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MSF-1。進而,以該金屬有機多面體中的三核鋯節點為催化活性中心,使用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單體在框架中通過原位催化聚合反應構築聚合物。反應後,超分子框架的氮氣吸附性能得到提高。
  •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2.根據 R 基團極性對 20 種蛋白質胺基酸的分類及三字符縮寫 R 基為疏水性或非極性的胺基酸、R 基為極性不帶電荷的胺基酸、R 基為帶電荷的胺基酸(包括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胺基酸) 三、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1.肽的概念及理化性質 一個胺基酸分子的 a-羧基與另一個胺基酸分子的 a-氨基發生醯化反應
  • JACS:光調控水凝膠降解、蛋白質釋放方式和速率
    他們合成了包含不同不穩定鍵(即酯,醯胺,碳酸根或氨基甲酸酯)NB並表徵其光解和水解,並提出NB不穩定鍵對材料降解的影響的獨特見解,這些NB鍵在水凝膠中充當不穩定的交聯鍵。這些研究為控制光解和水解提供了新的化學方法,對光敏材料(如軟材料,納米顆粒、多肽、蛋白質等)的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
  • MDPI Life|蛋白質從頭設計研究進展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沒有進化的序列集合,通過研究序列空間中未知的區域,科學家們發現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生產新型蛋白質。近年來,人們已經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以及選擇隨機序列的龐大組合庫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那麼,我們可以設計維持生命的人工蛋白質嗎?
  • 蛋白質的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實驗目的】(1)掌握SDS-PAGE分離蛋白質的原理。(2)掌握用SDS-PAGE檢測蛋白質的方法及操作過程。【實驗原理】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是在聚丙烯醯胺凝膠系統中引進SDS(十二烷基磺酸鈉)。
  • 張文彬課題組在拓撲蛋白質的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具有非線性結構的天然拓撲蛋白質。它們通常具有與其拓撲結構相對應的功能優勢,在生命活動中行使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引起業內對蛋白質拓撲結構調控的廣泛興趣。近年來,發展拓撲蛋白質的製備方法,並探究其結構性能關係和相關應用,已經成為蛋白質工程的熱門方向。北京大學張文彬課題組近期在拓撲蛋白質的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挑戰,DNA雙螺旋的氫鍵作用力理論被質疑
    近期,瑞典查爾莫斯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對DNA的一項研究表明,傳統DNA雙螺旋結構依靠氫鍵作用力結合的理論可能是錯誤的。他們認為,在親水性環境中,是DNA雙螺旋結構中的疏水基迫使DNA雙鏈結合到一起。在疏水環境中,DNA雙鏈會自動打開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的挑戰DNA是由兩條主鏈相互盤旋形成的雙螺旋結構,每條主鏈的螺旋內側都存在氮鹼基。
  • 大化所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方軍博士、鄒漢法研究員等人在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級質譜(MS1)譜圖中六種不同蛋白質樣品同時規模化定量分析的同位素標記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細胞蛋白質合成-降解周轉更新分析,分析通量是常規同位素標記方法的三倍,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出版社新創立的綜合性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90年代初期,各種技術已比較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各國科學家的討論,才提出蛋白質組這一概念。        國際上蛋白質組研究進展十分迅速,不論基礎理論還是技術方法,都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相當多種細胞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已經建立,相應的國際網際網路站也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