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經濟造就魏晉政權,也是士族歸田園居的載體

2020-12-06 壹圃先生

強悍的莊園經濟

東漢末年,世家大族趁舉國混亂,瘋狂掠奪土地,庇護大量人口為蔭戶,使得私田佃奴制的莊園得到擴大和再發展,魏晉政權就是以此為經濟基礎建立起來的。

莊園的規模有的極其宏大,有的很小,它們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一是莊園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二是農業耕作的田園;

三是副業生產的場地和設施;

四是莊客、部曲的住地。

這類莊園不僅能做到自給自足,還因為當時人口密度低,隨處可以找到充滿自然美的幽靜的世外桃源,為士人「歸田園居」的隱逸生活提供了優越條件。

魏晉勝景金谷園

士族子弟都受到良好教育,是當時的社會名流和文化界精英,因此,他們對自己莊園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把普遍流行於文化界的以自然美為核心的時代美學思潮,融入莊園生產、生活的功能規劃中。講究「相地卜宅」,延納大自然山水風景之美,通過園林化的手法來創造「天人諧和」的人居環境。

金谷園便是其中一例。

金谷園位於洛陽西北郊的金谷澗,也就是西晉大官僚石崇的河陽別業。

石崇出鎮下邳赴任之前,友人齊聚金谷園為其設宴餞行,這就是著名的「金谷宴集」,這場宴會一直持續了幾天。參與宴會的三十多人都是當時的名流,他們在宴會期間所作的詩詞彙編為一冊,由石崇作序——《金谷詩序》。

石崇經營金谷園的目的主要在於求得一處滿足他遊宴生活的需要以及退休後安享山林之樂趣、兼作吟詠服食的場所。

金谷園中包含田畝、畜牧、竹木、果樹、水碓、魚池等,它不僅僅是為了娛樂遊賞,莊園的生產和經濟的運作佔主要地位,只不過它的園林化程度比較高。

金谷園建築形式多樣、層樓高閣、雕梁畫棟,在清純的自然環境、田園環境和樸素的園林環境中顯現出一派綺麗華靡的格調,與園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

金谷園到唐代仍然保留原名,成為一處旅遊勝地,當時文人以金谷園為題作下很多詩篇。

《金谷園》唐·杜牧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相關焦點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社會動蕩分裂,南北政治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朝代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按照歷史進程,魏晉南北朝可分魏晉和南北朝兩個階段。魏晉經歷了三國(220~265年)、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三個時段的演變;與東晉政權幾乎同時並存的在北方有所謂的五胡十六國。
  • 經濟特權與文化優勢的缺失:中古時期的門閥士族,何以走向衰弱?
    經濟特權與文化優勢的缺失:中古時期的門閥士族,何以走向衰弱?中國歷史上,盛唐之前,尤其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代表,門閥制度可謂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入唐以來,這一趨勢卻顯現出頹敗之勢。北魏至唐前期,均田制一直作為最重要的土地制度沿用下來,到唐中葉,均田制逐漸崩潰,勞動人口難以固定在土地上,加以土地買賣越來越頻繁,士族可以掌握的土地便有所減少。並且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宗族血緣的漸趨疏遠,大家族放棄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紛紛分家析產,進一步加強了門閥士族的地位在經濟上的不穩定性。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基本特點與新發展
    如門閥士族源於漢,餘緒及於唐後期,但與其定型和瓦解緊相關聯的標誌性制度,也就是九品中正制,則從曹魏開始幾經調整,至隋及唐初告終。均田制的興衰也是這樣,西晉佔田制以前的授田、名田、屯田可謂其源,盛唐開元令則是其流,其管制土地和勞動力配置關係的制度實質,典型地體現於北魏及北齊、北周、隋的均田制,至唐初武德令明顯已入尾聲。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其三,隱逸思想的不斷發展,演變出了一種新的詩歌流派或稱詩歌類型:即山水田園派,這也是老莊思想的間接影響。除此之外魏晉文學還受到了道教的影響出現了遊仙主題。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幾點。魏晉時期朝代更迭頻繁,戰亂四起,詩人們普遍感受到人生短暫、生命脆弱以及福禍無常,又受到道家隱逸思想與道教求長生思想的交叉影響,魏晉時期的文人們通常傾向於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因此,這個時代文人們普遍服用五石散與酒。酒與藥的結合造就了別具一格的魏晉文壇與魏晉文學。
  • 老莊賦予魏晉靈魂,風骨使隱逸更為超脫
    其三,隱逸思想的不斷發展,演變出了一種新的詩歌流派或稱詩歌類型:即山水田園派,這也是老莊思想的間接影響。除此之外魏晉文學還受到了道教的影響出現了遊仙主題。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幾點。
  • 中國歷史也有中世紀莊園時代?出現在哪個朝代?
    殊不知中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類似中世紀的莊園經濟時代,而且存在的時間還很長。秦始皇滅掉六國,順便終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政治,對國家和社會進行了更強力的控制,但是很快皇權就出現了「勁敵」。隋朝以前沒有科舉制,漢朝選拔官吏的辦法是舉孝廉,就是地方官吏推薦人才給朝廷做官。
  • 從莊園經濟的形成上看東漢為什麼會滅亡?
    江郎對東漢滅亡這件事上還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首先皇帝昏庸這件事確實是可以影響到國家的,但是除非特別昏庸否則不至於亡國,而且把事情歸結到黃巾起義上也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黃巾起義?否則鎮壓一個黃巾起義之後還會有藍巾起義、紅巾起義,農民起義是不可避免的,要解決農民起義絕對不能靠殺戮。今天江郎從莊園經濟的形成上來分析東漢為什麼滅亡,看看什麼是莊園經濟,以及莊園經濟的影響。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莊子魏晉南北朝其為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在漢末時期,諸侯割據,最終形成曹魏、蜀漢、東吳三代政權,這段歷史也成為了後世在文學與娛樂上的重要靈感來源;在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得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受到特別的影響。儒家因戰亂而愈加繁盛,民間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大力發展、道教的盛興,甚至有遠處西方波斯與希臘文化的羼入。中國古代小說分為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兩種系統。
  • 魏晉名士為何好清談?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清談也是如此。往前追其淵源,就得追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看著紛紜複雜,但實際上就三條線,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對禮樂傳統和整個天下的態度。然後,這些人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自的一套大同小異的學說。第一條線是反傳統,認為時異勢異、禮樂沒用,代表的就是法家。這是一個新時代,守著老傳統已經沒用了。怎麼辦?變法改革。
  • 探源山西生態莊園經濟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一個個集農林牧漁、加工製造、休閒旅遊等產業於一身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複合體備受追捧。各種身份的人積極參與進來,莊園經濟湧現出了獨資、股份制、合夥等多種開發主體,特別是資金雄厚的民營企業家逐漸成為莊園經濟的主角,莊園經濟出現了規模種植、特色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和綜合經營等多種形式。在左權這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到2010年底,生態莊園就達到了221處,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
  •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邢虹 攝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因為死亡意味著一切差別的消失,集權力、財富、名望、知識等優勢於一身的士族精英們,汲汲以求如何讓短暫的生命活得與眾不同。服食、飲酒、玄談等生活方式風行一時。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
  • 神仙鬼怪、奇人異事,魏晉南北朝小說,堪稱玄幻小說鼻祖
    這就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小說都不算是一種文學體裁,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小說才被當作一種文學體裁的存在。當時佛教大興,方士巫師層出不窮,奇人異聞數不勝數,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特點是民族遷徒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不斷發展和壯大,也為漢族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後來隨著民族政權的確立和民族鬥爭的不斷加劇,其實名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繫反而變得更加的密切,同樣也促進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發展。
  • 既有鄉愁又有野趣 小小林盤演繹歸園田居
    原生態 現代既留住了鄉愁又能體驗野趣進入幸福裡,兩旁一畦畦齊整的菜園裡,種著各色的蔬菜,保留著田園生活最基礎的土壤;穿梭在「鮮道·幸福裡」,這裡保留著原始風貌的川西竹林,農家種植的柑子樹也被設計者保留了下來。彎彎曲曲的小路旁,一灣流水淙淙,兩旁鮮花簇擁;極目遠眺,田疇沃野盡收眼底,一幅活生生的歸園田居圖就展現在眼前。
  • 都市裡的田園牧歌——新時代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餘杭樣板」
    在全國數字經濟版圖上,餘杭無疑是耀眼的一極,無數個面向未來的「雙創」夢想,每一天都在演變為現實,區域經濟穩居浙江縣(區、市)之冠。良渚古城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又增加了餘杭歷史文化的厚重度。新時代的餘杭在歷史文明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中,愈發展現出「領頭羊」的風姿。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公元265年,經過長期的爭鬥,曹魏政權內部的司馬氏集團最終戰勝曹氏集團,奪取政權,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亡孫吳政權,統一中國。 西晉於公元316年亡於北方的匈奴後,部分貴族南遷,在江南建立東晉,國家再次分裂。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後於公元439年被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進入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