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雅安法院: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27 澎湃新聞

11月23日,人民法院報頭版頭條以《雅安法院: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宣傳報導雅安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敬請大家關注!

「海鷗像今年這樣成群結隊地飛來,還是第一次。」

初冬時節,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氣溫依舊宜人。千頃湖面的一艘船上,從法院組織的增殖放流活動歸來的一名當地誌願者侃侃而談。

「我們這兒成了網紅打卡點,抖音上還有視頻呢。」

11月11日至13日,本報記者一行三人來到「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系列報導的第二站:「天府之肺」四川雅安。在這裡,我們見證了當地法院為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作出的努力。

增殖放流、補栽補種:

替代性修復讓環境變了模樣

「來了來了!」

一隻、兩隻、三隻……紅嘴鷗「喳喳」叫著,呼朋引伴,尋覓法院幹警手中的麵包。很快,駛往漢源湖增殖放流點的大船周圍,翔集了一群紅嘴紅腳、羽毛潔白的小傢伙。

漢源湖上翱翔的紅嘴鷗。高夕傑 攝

11月12日上午,長江上遊「十年禁漁」專項司法行動暨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實踐基地(雅安)「1+8+N」增殖放流活動在「攀西陽光城」漢源縣舉行。

大樹鎮月亮灣碼頭專項司法行動活動現場。 高夕傑 攝

作為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漢源湖被漢源新縣城環抱,水質常年位居全國前二。湖水是來自貢嘎雪山的冰雪融水,流入奔騰不息的大渡河,再經由岷江,匯入滾滾長江。可以說,漢源湖是長江中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從湖中央放眼望去,湖面如鏡。目之所及竟無一隻網箱,也無一名捕魚人。

「以前隨意捕魚還是很猖獗的,網箱也有很多。這兩年禁捕政策下來,網箱都拆除了,大家也都自覺不再隨意抓捕。環境越來越好,海鷗野鴨子也越來越多。」一名參與增殖放流的志願者對記者說。

據石棉縣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鄧穎介紹,此次增殖放流活動的資金,是石棉法院審理的多起非法獵殺野生動物案的生態損害賠償金。

「被獵殺的野生動物既不能復生也無法家養放歸。所以我們採取了替代性修復措施,用其中一部分資金,在漁業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選購了適合放生的2萬尾魚苗。剩餘資金也將在下一次替代性修復活動中予以使用。」鄧穎說。

法院幹警以及志願者一行在現場「放流」 。王峻霞 攝

為了保證魚苗成活率,放流之後三天,當地居民不能接近放魚水域,直到魚苗離開淺水。

「這裡原來是一片荒山,我們希望在這樣的機制下,逐漸改變荒山面貌。不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還能美化旅遊區景色帶動當地經濟。」

11月12日,社區矯正人員正在漢源縣補栽補種警示教育基地勞動。

本報記者 姜佩杉 攝

站在半山腰,漢源縣人民法院環資審判庭法官助理楊雪指著一棵棵已經有碗口粗的榕樹,向記者展示當地法院人心目中的願景。小樹林裡,一些社區矯正人員正在手腳勤快地清理雜草,幾米之外就是尚未被植被覆蓋的山巖。

這是漢源縣的一處補栽補種警示教育基地,位於大樹鎮金鐘山,也是當地社區矯正勞動基地和安置幫教培訓基地。植樹工作均得到了林業人員專業指導,費用則來自破壞生態環境相關案件的生態修復賠償金。而引入社區矯正人員參與勞動,解決了「誰來補栽、誰來養護」的長期問題。

4月14日,天全縣法院幹警對雅安首例涉礦公益訴訟案件的司法修復執行情況進行實地核查驗收。 高夕傑 攝

據了解,雅安法院目前共設置集中補栽補種點8個,補栽補種各類林木12280株,草種19斤,補種面積1048.544畝。令狀制度下,還建立健全執行驗收、執行回訪制度,對修復執行情況進行現場驗收查看,確保執行到位。

「金鐘山諧音就是『警鐘山』。在此選址也寓意著保護環境要警鐘長鳴。」楊雪說。

非法電魚案巡迴審判:

案子雖小,卻能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咋就不能在家門口捕魚了呢?」

聽說雅安市名山區人民法院11月13日要在百丈鎮王家村開展一起非法電魚案公益訴訟的巡迴審判和普法活動,隔壁村的村民劉大娘特地趕到現場,想聽聽是怎麼回事。

原來,今年5月2日,王家村附近村民朱某及其嶽母胡某在禁漁期間,使用自製電捕魚器在臨溪河進行非法電魚,當天晚上即被名山區農業農村局執法人員和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區分局民警聯合查獲。

「電魚行為不僅會造成直接的漁業資源損失,還會造成間接危害與損失,包括電魚形成的電流會對魚類性腺發育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其不育,不能進行繁殖活動,對漁業資源補充產生嚴重影響。同時,用電捕魚還會對浮遊生物、無脊椎動物等魚類天然餌料造成傷害致死,也會影響漁業資源。」在村裡臨時搭起的審判席上,原告一字一句地念著起訴書。

11月13日,名山區法院巡迴審判庭對一起非法電魚案進行宣判。

本報記者 姜佩杉 攝

現場,村民們扶老攜幼,或站或坐,聽得專注。

短暫休息後,案件宣判。法官判令朱某、胡某承擔漁業資源損失2400元,用於生態環境修復;在雅安市級或市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承辦法官芮澤向兩名當事人釋法,他們頻頻點頭,「之前不曉得有規定,下次不會了。」

「聽完法官講案子知道不能亂捕魚了。回去就和鄉親們說道說道。」劉大娘說。

案件宣判完畢,法院幹警、名山區司法局和漁業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給現場鄉親們發放保護環境的普法小冊子。

「我們都特別歡迎這種形式。各單位大力宣傳之下,老百姓現在對保護環境也很重視了。」王家村黨委副書記趙繼華表示,希望法院今後多組織開展類似活動。

「案件標的額雖小,但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性。」雅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錢怡分管環資審判業務,見證了雅安法院環資保護從零到有、從有到好的歷程,可謂「元老級」人物,深知每一起環資案件的價值。「司空見慣的事情卻違法,這樣的案子其實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警示效果不亞於大案要案。要抓住機會充分發揮這類案件的作用。」

根據相關數據,2017至2019年,雅安法院年度環資案件數分別為341件、291件、198件,分別下降14.66%、31.96%,降幅明顯。

「環資案件數量的增減,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社會環境資源矛盾是否得到化解。隨著刑事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大、民事行為的司法引導、行政行為的司法規範和公益訴訟的縱深推進,以及司法宣傳的不斷深入,群眾環保法治意識明顯提高。」錢怡表示。

聯合各方力量:共護共建共享雅安綠色家園

增殖放流途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漢源縣大樹鎮負責生態環境巡查的志願者,在環湖巡查時發現了湖面上方一隻被電線纏住的水鳥,立即聯繫了當地法院幹警,請他們儘快乘公船予以搭救。增殖放流回程路上,船特地開到水鳥被困的地方,助其重獲自由。

解救被電線纏住腳和羽翼的水鳥。高夕傑 攝

據志願者介紹,除日常巡查巡視環境保護情況之外,他們還與當地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密切合作,效果良好。

「發現有電魚等違法行為,我們會及時打電話舉報、拍視頻留證據。這樣一來,法院審理案子需要取證的話,就可以提供證據。我們還會協助法院加大宣傳力度。」志願者說。

這只是雅安法院聯動各方力量加強環資流域保護的一個縮影。

今年6月5日,雅安、阿壩、甘孜、涼山、成都、眉山、樂山、宜賓8地中院和2家科研機構共同籤署了雅安中院牽頭起草的《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保護「8+2」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就構建司法機關、科研單位、社會主體多元協同合作,推進岷江流域環境資源跨區域一體化保護達成共識。

6月5日,岷江流域「8+2」司法協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雅安舉行。高夕傑 攝

「我們確立了聯席會議、信息共享、日常溝通聯絡、大要案研討、專項行動同步、期刊共建、專家共享、團隊共建為核心的聯席工作制度,推動流域司法資源優勢互補,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司法保障。」 雅安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王強介紹。

雅安中院建在穿城而過的青衣江邊,王強可以從自己的辦公室直接看到一江碧水,以及在江邊散步、鍛鍊的居民。

在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公布的2020年10月全國地表水、環境空氣品質狀況168個重點城市排名中,雅安名列第一。

「一年年看著環境越來越好,感覺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站在青衣江邊接受記者採訪,王強的話中滿是自豪。

來源:人民法院報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大江大河】雅安法院: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江大河】雅安,「天府之肺」水清鳥飛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生態保護,字字振聾發聵。 作為全川唯一「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實踐基地」,雅安法院環資保護工作豐富多樣;在各方引領下,老百姓自動自發保護環境、主動參與環資保護普法活動。雅安生態環境本就得天獨厚,如今越發山清水美、魚躍鳥飛。「客」從他鄉來「大江大河」雅安站Vlog1看海鷗?這裡怎麼會有海鷗?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大江大河》的失敗與成功
    《大江大河》第一集王凱飾演的宋運輝在烈日下站在鎮革委會的門口,高聲背誦,說,「1977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各級領導幹部要支持年輕人參加高考,關於1978年高考,招生主要看兩條,一是重個人表現,二是擇優錄取,不管出身什麼家庭……」很多人一次接一次的淚流滿面,因為,那是一個時代變遷的時間點。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