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是生物體受信息刺激產生的意識,表現為自我的感受體驗。它首先是自我的個體反應,而不會和周邊的其它個體,或者同類個體存在關係。感受包括舒服、不舒服、痛、癢、酸、甜、苦、辣等各種身體反應。感覺是意識的基礎,有了感覺才能產生最基本的意識,即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感覺就是初級的意識,有感覺就有意識。當生物體受信息刺激時,感覺和記憶中曾經的感覺經歷相比較,作出判斷,就形成了對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認知。
認知實質上是將感覺抽象化,是因感覺的經歷對某類事物作出的統一概念性認知。各種認知交互在一起,經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思考。思考是複雜的認知過程,是多重抽象概念組合產生的邏輯表達。邏輯來自語言,人類創造了語言,擁有了思考能力,成為高級智力動物。植物也有感覺,會隨季節溫度的變化,按時節開花,結果、落葉。某些樹種,當樹皮受傷後,會分泌出一種黏稠的糊狀物蓋住傷口,說明這種樹木體內會對皮受傷產生反應,分泌液狀物進行保護。只不過植物沒有神統系統,不能形成記憶,無法產生感知。低等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組織和大腦,在構造方面與人類非常相似,只不過大多數低等動物腦皮質的重量小於人類,這的確影響了智力發育。
但有的哺乳動物,比如大象的腦重量遠大過人腦,智力卻不如猴子,貓、狗。可以肯定的是,猴子、描和狗的某些慼覺能力遠強過人類,在遇到狀況時,反應更為靈敏,動作更為迅速,而且具有情感的流露。它們也會表現出悲傷,喜悅、以及向主人做出親近的動作。說明已有成熟的感知能力,並且有一定的記憶力。主人對它日常的關愛情景使它們產生了舒服的感覺,並且情景伴隨感覺已在腦中形成記憶,當見到主人,或者說感覺到主人的存在時,感覺和情景會再現,於是,只要和主人在一起時,就會有舒服的意識,受意識驅使去親近主人。有了感知,至少就有了最基本的意識,即通過感覺到的刺激,能辨識出刺激的來源。
許多動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強,距離認知僅一步之遙,它們經歷了比人類更長的進化時間,卻始終難以跨越認知的屏障。人類感覺與感知的神經組織結構和反應機理同陸上動物是相同的。因為,人類本身由猿類進化而來,往前追溯,猿類的祖先可能是陸上動物,也有可能是海洋動物,但前提是已經進化出了與人類一脈相承的神經感覺組織,否則,就進化不出人類的大腦。除恐龍之外,陸上四足行走動物距今1億前就巳出現,所有的四足行走動物中,只有猿類進化出直主行走,使前足去適應精細化動作,逐漸進化成手。
可以說,猿類手的出現是進化成高級智能動物的最重要基礎。手的精細動作使猿的大腦迅速得到深度訓練,並由感知形成的意識驅動手去實踐。比如,看見地裡生長的可食用植物,就會用手指刨地取出;看見堅硬的果實,就會用手去掰或握拳捶打。於是,手感覺到堅硬和疼痛,由手產生了對刨地和分開堅硬果實的感知,形成不能用手直接刨地或分開堅硬果實的意識,終於產生借物用力的認知,開始了創造工具的歷程。隨著生存實踐形成的感知和認知增多,創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展開活動的認知也逐步走向複雜化,加上攝取和保存食物的種類,居住環境、勞動環境的數量和變化增多,為區分辨別工具、物件、食物、環境的作用,開始創造出符號與文字記憶認知。
當感覺到的信息刺激與記憶認知中的信息刺激,藉助文字為工具進行對比表述,促使高等動物的思考能力,即智力,開始迅速提高。高級動物進化至這個階段後,人類正式出現。可以肯定的是,感覺是低等動物進化出感知,蛻變成高等動物,再進化出手,使高等動物產生認知,經過長期實踐,高等動物用手創造出適應生存需要的符號和文字,最終產生人類的過程。可見,低等動物的感覺是高等動物和人類的進化基礎。動物的進化是因循感覺,感知、手、認知、文字、思考的反覆運動過程,使大腦逐漸得以完善,最終形成人腦。因此,有關機器智能,人腦智能、機器為什麼不能產生意識、人腦的意識從何而來、人為什麼有自主性、機器為什麼只能程式化而沒有自主性等一系列圍繞智能方面的問題開展的研究,要找出突破口,關鍵在於探明動物感覺的產生機理。
感覺就是自我存在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存在表現就是生物體受內外信息刺激產生的反應。信息從物理角度而言,就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方式。從生物神經組織的反應而言,就是神經組織通過光、聲、電、磁、波、場、振動、溫度、氣味等物質運動產生的感覺反應辨識信息內容。這是人類認知領域中最為抽象化的概念。仿如宇宙天體一般,各個獨立運動的天體因相互影響,使天體各自的內部運動發生著變化。正是因為天體內部運動的變化,反映了周圍天體所施加的影響。僅憑人類視覺直觀地觀察,並得不出任何結論。而必須藉助觀察工具和系統設備,採取相應的方法,才能發現其中的內在聯繫。
同樣,動物體獨立存在於自然環境中,體內時刻進行著系統性的生物化學反應。當身體受到自然界物質運動造成的刺激時,體內有機分子會發生相應的化學反應,有機分子包括蛋白質、神經遞質等。有機分子的特定化學反應正是反映了外界產生的某種信息。動物的所有感覺都是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經過內外部化學反應產生的。連接神經細胞的各種感覺通路結構,其作用是更好的釆集信息,並將信息轉化為有助於皮層神經細胞進行化學反應的能量形式。如:電信號。感覺通路結構是皮層神經細胞軸的末鞘,在長期刺激下進化形成的。因此,動物產生感覺的根源,在於皮質層神經細胞的化學反應。
動物聽覺的形成機理,可以揭示信息對動物體內神經細胞刺激後,產生的化學反應狀態。聽覺是振動波刺激聽覺通路後,形成信號傳遞至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經過神經細胞反應而使動物產生聲音感覺的過程。聲波形成於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組織,也就是聽覺神經細胞匯聚的皮層區。所以,振動波本身是沒有聲音的。振動波是由中介質傳遞的機械波,它是中介粒子在原來位置跳動時碰撞相鄰粒子,以做功方式傳遞能量。振動波在真空中不能傳遞,因為振動源本身並沒有產生物質移動。說明,動物的聲音感覺是皮質層神經細胞,對振動波產生的反應所致。神經細胞的反應歸根結底發由有機分子觸發,當分子電化學反應過程是分子與離子結合後,再排出異性離子,就會產生電磁脈衝信號刺激皮層組織,使皮層組織分泌激素,促使中樞神經產生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