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是有機分子系統性反應結果

2020-12-05 仰星俯沙

感覺是生物體受信息刺激產生的意識,表現為自我的感受體驗。它首先是自我的個體反應,而不會和周邊的其它個體,或者同類個體存在關係。感受包括舒服、不舒服、痛、癢、酸、甜、苦、辣等各種身體反應。感覺是意識的基礎,有了感覺才能產生最基本的意識,即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感覺就是初級的意識,有感覺就有意識。當生物體受信息刺激時,感覺和記憶中曾經的感覺經歷相比較,作出判斷,就形成了對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認知。

認知實質上是將感覺抽象化,是因感覺的經歷對某類事物作出的統一概念性認知。各種認知交互在一起,經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思考。思考是複雜的認知過程,是多重抽象概念組合產生的邏輯表達。邏輯來自語言,人類創造了語言,擁有了思考能力,成為高級智力動物。植物也有感覺,會隨季節溫度的變化,按時節開花,結果、落葉。某些樹種,當樹皮受傷後,會分泌出一種黏稠的糊狀物蓋住傷口,說明這種樹木體內會對皮受傷產生反應,分泌液狀物進行保護。只不過植物沒有神統系統,不能形成記憶,無法產生感知。低等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組織和大腦,在構造方面與人類非常相似,只不過大多數低等動物腦皮質的重量小於人類,這的確影響了智力發育。

但有的哺乳動物,比如大象的腦重量遠大過人腦,智力卻不如猴子,貓、狗。可以肯定的是,猴子、描和狗的某些慼覺能力遠強過人類,在遇到狀況時,反應更為靈敏,動作更為迅速,而且具有情感的流露。它們也會表現出悲傷,喜悅、以及向主人做出親近的動作。說明已有成熟的感知能力,並且有一定的記憶力。主人對它日常的關愛情景使它們產生了舒服的感覺,並且情景伴隨感覺已在腦中形成記憶,當見到主人,或者說感覺到主人的存在時,感覺和情景會再現,於是,只要和主人在一起時,就會有舒服的意識,受意識驅使去親近主人。有了感知,至少就有了最基本的意識,即通過感覺到的刺激,能辨識出刺激的來源。

許多動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強,距離認知僅一步之遙,它們經歷了比人類更長的進化時間,卻始終難以跨越認知的屏障。人類感覺與感知的神經組織結構和反應機理同陸上動物是相同的。因為,人類本身由猿類進化而來,往前追溯,猿類的祖先可能是陸上動物,也有可能是海洋動物,但前提是已經進化出了與人類一脈相承的神經感覺組織,否則,就進化不出人類的大腦。除恐龍之外,陸上四足行走動物距今1億前就巳出現,所有的四足行走動物中,只有猿類進化出直主行走,使前足去適應精細化動作,逐漸進化成手。

可以說,猿類手的出現是進化成高級智能動物的最重要基礎。手的精細動作使猿的大腦迅速得到深度訓練,並由感知形成的意識驅動手去實踐。比如,看見地裡生長的可食用植物,就會用手指刨地取出;看見堅硬的果實,就會用手去掰或握拳捶打。於是,手感覺到堅硬和疼痛,由手產生了對刨地和分開堅硬果實的感知,形成不能用手直接刨地或分開堅硬果實的意識,終於產生借物用力的認知,開始了創造工具的歷程。隨著生存實踐形成的感知和認知增多,創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展開活動的認知也逐步走向複雜化,加上攝取和保存食物的種類,居住環境、勞動環境的數量和變化增多,為區分辨別工具、物件、食物、環境的作用,開始創造出符號與文字記憶認知。

當感覺到的信息刺激與記憶認知中的信息刺激,藉助文字為工具進行對比表述,促使高等動物的思考能力,即智力,開始迅速提高。高級動物進化至這個階段後,人類正式出現。可以肯定的是,感覺是低等動物進化出感知,蛻變成高等動物,再進化出手,使高等動物產生認知,經過長期實踐,高等動物用手創造出適應生存需要的符號和文字,最終產生人類的過程。可見,低等動物的感覺是高等動物和人類的進化基礎。動物的進化是因循感覺,感知、手、認知、文字、思考的反覆運動過程,使大腦逐漸得以完善,最終形成人腦。因此,有關機器智能,人腦智能、機器為什麼不能產生意識、人腦的意識從何而來、人為什麼有自主性、機器為什麼只能程式化而沒有自主性等一系列圍繞智能方面的問題開展的研究,要找出突破口,關鍵在於探明動物感覺的產生機理。

感覺就是自我存在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存在表現就是生物體受內外信息刺激產生的反應。信息從物理角度而言,就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方式。從生物神經組織的反應而言,就是神經組織通過光、聲、電、磁、波、場、振動、溫度、氣味等物質運動產生的感覺反應辨識信息內容。這是人類認知領域中最為抽象化的概念。仿如宇宙天體一般,各個獨立運動的天體因相互影響,使天體各自的內部運動發生著變化。正是因為天體內部運動的變化,反映了周圍天體所施加的影響。僅憑人類視覺直觀地觀察,並得不出任何結論。而必須藉助觀察工具和系統設備,採取相應的方法,才能發現其中的內在聯繫。

同樣,動物體獨立存在於自然環境中,體內時刻進行著系統性的生物化學反應。當身體受到自然界物質運動造成的刺激時,體內有機分子會發生相應的化學反應,有機分子包括蛋白質、神經遞質等。有機分子的特定化學反應正是反映了外界產生的某種信息。動物的所有感覺都是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經過內外部化學反應產生的。連接神經細胞的各種感覺通路結構,其作用是更好的釆集信息,並將信息轉化為有助於皮層神經細胞進行化學反應的能量形式。如:電信號。感覺通路結構是皮層神經細胞軸的末鞘,在長期刺激下進化形成的。因此,動物產生感覺的根源,在於皮質層神經細胞的化學反應。

動物聽覺的形成機理,可以揭示信息對動物體內神經細胞刺激後,產生的化學反應狀態。聽覺是振動波刺激聽覺通路後,形成信號傳遞至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經過神經細胞反應而使動物產生聲音感覺的過程。聲波形成於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組織,也就是聽覺神經細胞匯聚的皮層區。所以,振動波本身是沒有聲音的。振動波是由中介質傳遞的機械波,它是中介粒子在原來位置跳動時碰撞相鄰粒子,以做功方式傳遞能量。振動波在真空中不能傳遞,因為振動源本身並沒有產生物質移動。說明,動物的聲音感覺是皮質層神經細胞,對振動波產生的反應所致。神經細胞的反應歸根結底發由有機分子觸發,當分子電化學反應過程是分子與離子結合後,再排出異性離子,就會產生電磁脈衝信號刺激皮層組織,使皮層組織分泌激素,促使中樞神經產生聽覺。

相關焦點

  • 圖解有機反應機理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及有機物質的結構、性質、反應的學科,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而其中有機化學反應是有機化學的核心,也是有機合成的基礎。那一個有機反應是如何發生的呢,中間有經歷了哪些複雜的變化?帶著這些疑問,化學家開始研究反應過程中的變化,並提出了有機反應機理的概念。
  • 有機人名反應——Corey-Chaykovsky反應
    id=20200813162045Corey-Chaykovsky反應是Johnson-Corey-Chaykovsky反應的簡稱,可以縮寫為CCR,是一個用來合成如環氧化合物、氮雜環丙烷和環丙烷這類含三元環結構的有機化合物的有機化學反應。
  • 迄今「最大」的合成有機分子籠
    也就是說,以更高階的[2n+3n]方法(n> 4)或單組分方法(n> 20)來合成更大尺寸(> 3.1 nm)的有機分子籠仍是沒有完成的挑戰。在此基礎上,該課題組設想能否利用[2n+4n] DCC方法來製備基於卟啉的巨型有機分子籠?近日,他們和同在IBS的Mu-Hyun Baik教授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無模板的一鍋法策略,成功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純有機合成分子籠P12L24(圖1),該分子籠由12個方形卟啉單元(P)和24個彎曲連接基團(L)構建而成。
  • 高三化學微專題複習-有機反應類型-取代反應
    一、有機取代反應簡介       取代反應是指有機化合物分子中任何一個原子或基團被試劑中同類型的其它原子或基團所取代的反應
  • 有機化學的誕生:在混亂的分子原子中發現未知
    有計劃學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畢竟在分子與原子的微觀世界中去發現探索化物之間的差別是有難度的。對於無機化合物通常的實驗操作之後,我們可以根據其顏色變化,氣味程度,溫度高低或反應速率等判斷該無機化物所屬類別,以及這個無化物特指什麼,還有就是反應物也可以定性判斷,但有機化合物的判斷大體會有些困難,因為有機化物在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反應物不無一不確定性一次反應中生存的反應物可能有好幾種當然這種取決於反應的環境比如,加熱時間長短或是反應時間的長久,因此在實驗研究中,科學家將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作了區分。
  • 有機人名反應——Darzens縮合反應(Darzens Reaction)
    Darzens縮合反應(Darzens Reaction)Darzens縮合反應(達參反應、達琴反應),是醛或酮在強鹼(如氨基鈉、醇鈉)作用下與α-滷代羧酸酯反應,生成α,β-環氧酸酯的反應。以發現者奧古斯特·喬治·達金(1867-1954)命名。產物α,β-環氧羧酸酯也稱作「縮水甘油酸酯」,經水解可以得到醛和酮。
  • 有機入門三大反應
    不少朋友問怎麼學有機化學,學好有什麼方法。其實它難的部分比較複雜,但基礎的地方還是比較好下手的。
  • 有機人名反應——1,3-偶極環加成反應(Huisgen 反應)
    具體參閱:有機人名反應——臭氧解反應(Ozonolysis)疊氮基與碳碳雙鍵,碳碳三鍵或碳氮三鍵的1,3-偶極加成通常有很多優點。反應模塊化,高產率,反應條件簡單,立體選擇性,後處理簡單。此類反應是經典「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 」的精華。 故自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K. B.
  • 有機考研必懂的20個有機反應機理
    因此,這是一個重排反應   具有光學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過酸反應,重排產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變,說明反應屬於分子內重排:此反應的特徵是醛自身同時發生氧化及還原作用,一分子被氧化成酸的鹽,另一分子被還原成醇:
  • 有機反應,電場來控制!
    各位做有機化學的朋友們,想必對官能團這個名詞一定是耳熟能詳了,它是能夠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性質的原子或原子團,且通常主導著大部分有機化學反應,比如在著名的Suzuki反應,滷素的種類、以及滷素的位置都對反應的活性有著重大的影響。
  • 史上最全最優有機反應機理總結
    反應機理是根據很多實驗事實總結後提出的,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能解釋很多實驗事實,並能預測反應的發生。如果發現新的實驗事實無法用原有的反應機理來解釋,就要提出新的反應機理。反應機理已成為有機結構理論的一部分。
  • 高中化學:有機化學12種反應類型詳解
    近幾年高考中,均涉有描述有機反應類型的題,在描述有機反應類型時,必須注意語言的準確性。例如,醇分子之間脫水成醚的反應,不能叫做脫水反應,只能叫做取代反應;同時,注意不能用無機反應類型套用到有機反應中,例如,裂化反應和裂解反應不能叫做分解反應。
  • 火星發現有機分子怎麼回事?有機分子是什麼?
    《火星發現有機分子怎麼回事?有機分子是什麼?》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火星發現有機分子怎麼回事?火星上真的有生命?人類對太空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大家關注火星近日又傳來新的消息,據報導稱,當地時間 6 月 7 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美國第七個火星著陸探測器——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發現 3 種不同類型有機分子,其中鑽探樣本來自於火星的蓋爾火山泥漿石塊,可能已有 20 億到 30 億年。
  • 史上最大全有機結構籠狀分子,有望成為新型生物大分子運輸材料
    基於有機骨架的籠狀分子由於其在分子選擇性分離與提純,反應催化,藥物釋放等領域的應用價值,一直是有機化學領域研究的熱點。而迄今為止,完全基於有機結構基元並擁有超大空腔的籠狀分子還鮮有報導。在成功製備了這一基於卟啉環的超大籠狀分子之後,作者以雙羥基取代的萘衍生物的光氧化反應為例,對該分子的異相催化性質進行了探索(圖3)。實驗結果表明,與含有較小空腔的同系P6L8型的籠狀分子PB-1相比,籠狀分子3a更大的空腔尺寸促進了反應底物的傳質過程,從而展現出了更高的催化效率。
  • 土衛二上疑似存在大質量有機分子!
    之前我們認為土衛二海洋中的有機分子很小,然而最近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卡西尼」號探測器的觀測資料後有了驚人發現。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到的土衛二間歇泉,現在總共觀測到土衛二上有101處間歇泉。(來源: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從土衛二南極羽冠噴射出的物質成分中有大約3%的分子量在200左右,相當於甲烷分子量的10倍以上。
  • 有機人名反應——Cannizzaro反應(Cannizzaro Reaction)
    id=20200411170321Cannizzaro反應,也譯作坎尼扎羅反應、康尼扎羅反應、卡尼扎羅反應,是無α活潑氫的醛在強鹼作用下發生分子間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醇的有機歧化反應。義大利化學家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通過用草木灰處理苯甲醛,得到了苯甲酸和苯甲醇,首先發現了這個反應,反應名稱也由此得來。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星際空間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有機分子
    並且丙氨酸是與許多有機分子的結構相似已經在太空中被確認。在銀河系中心附近恆星之間的一片巨大的雲層中,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從未在星際介質中被探測到的對胺基酸的形成至關重要有機分子——丙炔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的天體化學家盧卡·比佐奇解釋說:「這種化學物質的特殊性在於它的碳氮雙鍵,這使它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
  • 《科學》:有機半導體材料遇見有機反應,滿足你對完美催化的所有想像
    另一種則以不含過渡金屬中心的有機染料分子為代表,其中吖啶鹽類分子具有電子給-受體(EDA)結構,在可見光誘導下也具有理想的激發態,與此同時,相比於常規的Ru(II)、Ir(III)金屬配合物催化劑具有更大正值的還原電勢,激發態下氧化性更強。
  • 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有機反應機理系列13
    動力學同位素效應(kinetic isotope effects, KIE)被認為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研究有機反應機理的方法之一,如應用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我們可以知道某一特定鍵的形成或者斷裂是否包含在反應的決速步
  • 有機多組分反應-Passerini反應
    α-醯氧基羧醯胺的反應。反應在室溫或低於室溫條件下,惰性的非質子性溶劑中進行,底物濃度較髙時對反應有利。底物中的羰基化合物幾乎不受限制,全氟代的醛或酮也能參與該反 應,只有一些立體位阻太大的α, β-不飽和醛酮難以進行,底物酸可以用一些無機酸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