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磁拓撲材料的高通量計算

2020-12-04 孜然學術

固有磁性拓撲材料的發現,包括具有較大反常霍爾效應的半金屬和軸子絕緣體,主導了固態材料的基礎研究。拓撲量子化學使對順磁拓撲材料的理解和研究成為可能。近日,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B. Andrei Bernevig等研究者,利用磁拓撲量子化學(MTQC)獲得的磁拓撲指數,根據第一性原理計算對磁拓撲材料進行高通量搜索。相關論文以題為「High-throughput calculations of magnetic topological materials」發表在Nature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37-0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非磁性拓撲材料一直主導著拓撲物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導致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上的迅速發現;著名的例子包括二維和三維空間拓撲絕緣子的理論預測,拓撲晶體絕緣子,Dirac和Weyl半金屬,和非對稱拓撲絕緣子和半金屬。雖然拓撲材料一度被認為是罕見和深奧的,但最近在非磁性拓撲材料方面的進展發現拓撲絕緣子和強制半金屬比最初認為的要普遍得多

2017年,拓撲量子化學和基於對稱指標的等效方法提供了在實空間和動量空間中所有非磁對稱群中所有可能的原子極限帶結構的普遍全局性質描述。這允許對非磁性、非平凡(拓撲)帶結構進行分類,使用高通量方法改變了我們對自然出現的拓撲材料數量的理解。大約40%-50%的非磁性材料可以在費米級歸類為拓撲材料,提供了拓撲材料的「周期表」。

由於眾多的挑戰,這些在非磁性材料上的突破還沒有在磁性化合物上取得類似的進展。

首先,雖然最近引入了一種對1651個磁性和非磁性空間群的帶拓撲進行分類的方法,目前還沒有類似於拓撲量子化學的理論或等效方法將文獻中的指標群與拓撲(異常)表面(和鉸鏈)狀態聯繫起來。其次,磁共表示和相容關係的完整分類尚未表列出來。第三,從從頭算帶結構計算磁共表示的代碼不存在。第四,即使上述所有條件都可用,磁化合物的從頭計算對於鐵磁體以外的複雜磁性結構來說,也是出了名的不準確。具體地說,除非材料的磁性結構是預先知道的,否則從頭計算很可能收斂於令人誤解的基態。這意味著精確預測的磁拓撲材料的數量少於10個。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以畢爾巴鄂晶體學伺服器上的磁性材料資料庫為起點,該資料庫包含了從中子散射實驗中推導出的超過549種磁性化合物,對這些磁結構進行了全局部密度近似(LDA)哈伯德U計算,從而確定了130中增強半金屬(對其帶交叉隱含對稱特徵值)和拓撲絕緣子。研究者預測了實際材料中幾種新的磁拓撲相,包括帶鉸鏈弧的高階磁Dirac半金屬,長費米弧的磁性手性晶體,節點與時間反演對稱無關的狄拉克半金屬,非共線抗鐵磁體中的韋爾點和節點線,以及具有間隙表面狀態和手性鉸鏈模式的理想軸子絕緣子。

圖1 MTQC預測的「高質量」磁性拓撲材料的能帶結構。

圖2 典型磁拓撲絕緣子和增強半金屬相的拓撲表面狀態。

綜上所述,研究者利用MTQC裝置對現有的549種磁結構進行了LDA + U計算,並對403種磁結構進行了分類。當掃描U參數時,研究者發現130種材料(約佔總數的32%)具有拓撲相。結果表明,大量先前合成的磁性材料在拓撲結構上是非平凡的。與此同時,研究者強調了一些「高質量」的磁性拓撲材料,應該通過實驗來檢驗它們的拓撲響應效應和表面(和鉸鏈)狀態。(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結合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他們從二維材料資料庫中搜索到一個具有類似模型結構的二維材料家族,即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過渡金屬硫族和滷族化合物MX,(a)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MX材料家族的幾何結構(b)泊松比與其它結構參數。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本工作中結構模型演化分析結合大數據材料挖掘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二維負泊松比材料的探索效率,為研究具有優異力學性質的二維材料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 npj:電場響應材料資料庫—多重高通量計算和機器學習
    近年來,材料基因組計劃(MGI)等項目引領新材料研發模式的轉變,建立了材料信息學這一新興學科。相比通常實驗試錯法發現新材料的範式,材料信息學強調多學科間的協同作用,結合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的新技術,通過數據來驅動新材料的發現。該研究範式強烈依賴於豐富的材料資料庫的建立。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以Materials project、AFLOW和NOMAD為典型代表的材料資料庫。然而關於材料的紅外、介電和壓電等性能的資料庫尚處於空白,限制了該類高性能材料的快速發現。
  • 高通量研究使拓撲學更具「磁性」:上百種磁性拓撲材料被發現
    研究人員對一種理想的磁拓撲絕緣體NpBi的邊界態展開了研究。然而,磁性材料的類似分類法則仍然是一個謎,因此,目前發現的磁性拓撲材料數量非常有限。《自然》雜誌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對磁性拓撲材料進行了高通量研究,並由此發現了100多種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和半金屬。
  • 基於高通量計算篩選發掘新型光電半導體材料
    相對於成本昂貴、周期長的傳統實驗試錯法,以高通量計算為核心的功能材料篩選技術,隨著理論研究的完善以及計算機算力的提升,已成功應用於光電材料研發領域,為實驗提供可靠的理論指導,極大地縮短研發周期,降低了研發成本。
  • 高通量計算和篩選幫助加快新材材料的發現
    通過高通量材料計算研究摻雜可以縮小材料實驗和製備的候選範圍,正是材料基因工程所強調的理念。通常的做法是,通過遍歷方法產生的批量摻雜結構,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計算這些批量結構的能量,然後通過高通量篩選從這些批量結構中篩選出能量低的穩定結構。然而,這些摻雜結構的數量隨著原子數的增加呈指數增長。因此,通過直接計算所有結構的能量進行篩選的方法非常耗時。
  • 高通量研究使拓撲學更具「磁性」
    研究人員對一種理想的磁拓撲絕緣體NpBi的邊界態展開了研究。然而,磁性材料的類似分類法則仍然是一個謎,因此,目前發現的磁性拓撲材料數量非常有限。《自然》雜誌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對磁性拓撲材料進行了高通量研究,並由此發現了100多種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和半金屬。
  • 進展|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結合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他們從二維材料資料庫中搜索到一個具有類似模型結構的二維材料家族,即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過渡金屬硫族和滷族化合物MX,其中M為V、Cr、Mn、Fe、Co、Ni、Cu、Zn、Ag,X為Se,Cl,Br
  • Nature子期刊:中山大學李滿榮教授團隊實現極端條件下磁電材料精準...
    異常鈣鈦礦材料多為亞穩態,升降壓過程中物質會發生豐富的結構變化,因而精確控制實驗條件,材料經過合適的高溫高壓後淬火截留,再回到常壓狀態會獲得的期望的物相,至關重要。  因此,具有導向性地通過高溫高壓方法開發新材料、獲得新性能對於縮短材料的研發周期,降低實驗成本具有重要的價值。近年來,隨著計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採用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的方法加速新材料的發現成為了可能。
  • 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在高通量篩選二元硫族化合物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
    該工作基於熱電理論方法的發展,通過高通量計算手段篩選出了具有高效熱電性能的二元硫族材料。  尋找性能良好的新型熱電材料是促進熱電器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重要手段。在高通量研究材料的熱電性能中,需要高效計算材料的電學性質和聲學性質。但由於理論計算材料載流子弛豫時間和晶格熱導率的複雜與困難,先前的很多高通量研究工作均沒有充分考慮材料的電聲相互作用和非簡諧效應強度對其熱電性能的影響。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材料基因工程重點專項將構建高通量製備與表徵等三大示範平臺
    2月19日,科技部網站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材料基因工程關鍵技術與支撐平臺」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本專項總體目標是:融合高通量計算(理論)/高通量實驗(製備和表徵)/專用資料庫三大技術,變革材料研發理念和模式,實現新材料研發由「經驗指導實驗」的傳統模式向「理論預測、實驗驗證」的新模式轉變,顯著提高新材料的研發效率,實現新材料 「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標;增強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儲備,提升應對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應和生產能力;培養一批具有材料研發新思想和新理念
  • 高通量計算建模基礎 - ASE建模 (1)
    引言: 近期,高通量計算和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迅猛發展,並且以理論計算為主導的材料篩選和預測,隨後接實驗驗證的設計思路也越來越流行,成為新材料設計和開發的強有力手段。顧名思義,無論高通量計算還是機器學習,我們都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手動建模(Material studio, p4vasp, vesta, jmol等)方法無法滿足大批量結構數據的創建和後期計算處理。
  • Nature:鐵電材料性能的預測與優化——第一性原理計算本徵鐵電翻轉
    鐵電材料是一種存在自發極化的材料,且自發極化有兩個或多個可能的取向,在電場作用下,其取向可以改變
  • 世界頂級材料計算專家Ceder教授Science/Nature 等頂刊匯總
    教授簡介提到高通量材料計算及材料基因組專家,少不了想起美國的Gerbrand Ceder教授。研究方向主要為高通量計算、數據挖掘、材料基因組計劃、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多價電池、固態鋰離子導體和全固態電池等。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 等雜誌上發表論文超過500篇,他引超過50000多次,H-index為114(截止2109年)。
  • 北科院計算中心新材料計算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近日,北京市計算中心新材料計算研究團隊基於依託北京工業雲平臺構建的「多尺度模擬和多目標機器學習材料計算與數據平臺」,實現了新型2D MXenes催化材料的精準設計,相關成果以「Accelerating 2D MXenes Catalyst Discover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 npj: 晶體的維度—如何正確計算?
    製備二維材料可以用剝離法,即從塊體的層狀材料中剝離出單層二維材料,比如從石墨中剝離出石墨烯。為了獲得更多的新型二維材料,可以利用高通量計算從材料資料庫中篩選出容易剝離的層狀材料。層狀結構篩選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判斷材料中是否存在二維結構,因此需要高效準確的維度判斷算法。目前常用的維度判斷算法在處理某些複雜結構時會得到錯誤的結果。例如對於自穿插結構,已有的算法會低估它們的維度。
  • 英特爾超級計算平臺助力中科院量子材料研發
    與許多人印象中材料研究所需要採用的瓶瓶罐罐不同,如今的中科院物理所更多地藉助高性能計算特別是其中的「高通量計算」分支來進行理論推理,通過建立高通量材料基因計算和數據處理平臺並基於材料基因資料庫與雲資源平臺為全國範圍內的更多材料研究人員提供數據共享服務。這才能夠體現出高性能計算的價值。
  • npj:鈉離子電池層狀電極材料——高通量篩選
    就電極材料來說,插入型材料比合金型和轉換型材料通常擁有更好的循環穩定性。然而Na+的離子半徑比Li +的離子半徑大55%,這就要求主體骨架具有更大的空間用於Na+的儲存和輸運,因而迫切需要尋找合格的Na+宿主材料。來自中國南開大學的周震教授等,開發了一種快速的「高通量」計算方法,以搜索大量在線「材料項目」資料庫中的層狀鈉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