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部分墓地飽和 20年後或出現「用地危機」(圖)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3月28日,成都金沙陵園,市民將過世親人的骨灰撒入桂花樹下。

清明前,市民前往公墓掃墓。

  日前,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指出,大部分省份現有墓穴將在10年內用完。「墓穴用完了,葬在哪裡?」「成都公墓是否存在墓穴即將用完的情況?」

  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走訪成都多家公墓發現,多數公墓墓穴「寬裕」,甚至「再過20年都沒有問題」。根據《成都市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07-2020)》,到2020年,成都暫不會再新建經營性公墓。但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一些早期開發的公墓已接近飽和,祝國寺望山陵園和石嶺公墓的負責人均告訴記者,「墓穴兩三年內就可能用完。」

  墓地緊張?

  部分早期公墓趨於飽和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指出,大部分省份現有墓穴將在10年內用完。成都的公墓是否同樣「捉襟見肘」?記者對成都多家公墓進行了走訪。相對於其他一些城市,成都在近10年乃至20年內,都不會出現公墓「用地危機」。

  望山陵園 三年後墓位將用完

  祝國寺望山陵園,位於成都東郊,是成都市最早規劃的公墓之一。

  站在山腳下往上看,整個山坡青松環繞,在綠樹之間,花崗石的墓碑幾乎「佔領」了整座山。

  3月29日,市民周先生和家人專程從重慶趕到這裡,看望長眠於此的親人。年輕時,周先生離開成都去了重慶工作。如今,已年過半百的他,也在考慮自己百年之後的身後事。在周先生看來,長期漂泊在外,落葉一定要歸根。他曾不只一次地告訴兒子,希望自己死後能回到成都,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安葬在同一個地方。

  然而,周先生不知道的是,也許在兩三年後,望山陵園將沒有土地來新增墓穴,也就是說,他與親人的同眠之夢或許難以實現。

  望山陵園馬經理告訴記者,陵園規劃面積為90畝,截至目前,已使用了85畝。每年,這裡都會新增1000個墓位,按照每個墓位一平方米的面積計算,加上公用過道,「每年至少新增1.5畝的佔地面積」。這就意味著,再過三年,陵園的墓位將出現飽和。

  因為成都不允許公墓預售,購買墓位必須要憑死亡證明、火化證明或者遷墳證明。目前身體健康的周先生並不能在望山陵園「預定」墓位,而等他去世之時,這裡或許早已沒有墓位。

  石嶺公墓 飽和後將封閉式管理

  一些早期建立的公墓,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情況。位於城北的石嶺公墓,原本規劃的土地也幾近飽和狀態。

  石嶺公墓總經理程紅勝告訴記者,公墓規劃面積為157.67畝,「目前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每年,公墓都會有近500個逝者「入住」,隨著成都老齡化程度加劇,成都人口也在不斷增多,「可供使用的土地越來越少,但需求量卻在逐年增多,供不應求是肯定的。」程紅勝預計,石嶺公墓現留的土地,也將在兩三年內被用完。

  「公墓飽和後,將進行封閉式管理。」望山陵園馬經理說。不少市民有這樣的擔憂:當公墓沒有多餘的墓穴售賣,如何保障墓地的管理維護?「每個墓穴都要繳納管理費,雖然每年只有幾十元,但當公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這筆錢足夠運營維護成本了。」馬經理說。

  大部分公墓「用20年不成問題」

  聽到「10年內將會墓地緊張」的說法,長松寺總經理、成都市殯葬協會副會長李崇祿連連擺手,「我們這裡不成問題。」長松寺公墓已「入住」4萬多逝者。「這只是開發了一小部分。」李崇祿說,公墓規劃的600多畝地,目前只使用了100多畝,「再過20年也不會用完。」

  北郊的磨盤山公墓資源同樣比較充裕。「現在售出了9000多個墓穴,如果全部開發完,可以容納兩萬個墓穴。」公墓辦公室主任楊成龍說,按照目前公墓每年新增大約500個墓穴的速度計算,「使用20年不成問題。」金沙陵園、燃燈寺公墓的相關負責人均表示,至少在10年內,公墓不會出現用地緊張的情況。

  至於大多數市民關心的價格問題,以及報告中指出的特大城市存在墓位價格虛高等問題,李崇祿介紹,近年來,成都墓位價格穩定,「有低至1000多元的樹葬、草坪葬,也有上萬元的墓位,市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生態節地

  多數公墓免費提供生態葬

  根據《成都市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07-2020)》,到2020年,成都暫不會再新建經營性公墓。不過,隨著人口總數的增多,老齡化程度加劇,這一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成都33個經營性墓地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新增墓位必設10%生態葬

  根據《四川省殯葬管理條例》第六條,公墓應建設在荒山、瘠地。就算成都周圍還有很多這樣的土地,要建立或者擴大,還要經過國土局、規劃局、民政局等多個部門的審批才行。望山公墓馬經理說,他們也曾提出想要擴建公墓,「但一直沒實現。」

  相對於墓葬來說,壁葬、生態葬更節地。《成都市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07-2020)》規定,經營性公墓新增墓位必須墓地和骨灰存放設施並存,以墓地為主的墓區內,墓穴葬、骨灰存放、生態葬比例為0.7:0.2:0.1,以骨灰存放設施為主的墓區內,墓穴葬、骨灰存放、生態葬比例為0.2:0.7:0.1。也就是說,未來成都公墓新增墓位必須有一成為生態葬。

  3月28日上午10點,在金沙陵園,鄭紅燕等十餘位市民將他們過世的兩名親人的骨灰撒入一棵桂花樹下。「金沙陵園從2008年開始推出樹葬,到現在,已經有7年時間了。」金沙陵園總經理周於翔說。

  不只金沙陵園,去年,成都市8家公墓向市民免費捐出406個生態節地墓穴。長松寺公墓已經連續多年捐贈生態環保葬,今年,將捐出100個花葬墓穴;味江陵園今年依舊對外捐贈,而且數目不限……

  專/家/觀/點

  觀念變了墓地緊張就不是問題

  在李崇祿看來,現在擔心成都的墓穴什麼時候可能用完、用完了將葬在哪裡等問題,似乎沒有必要。「除了目前成都墓地資源還比較豐富外,隨著大家的觀念不斷轉變,墓地緊張就不是問題。」

  李崇祿所說的「觀念」就是目前一些市民存在的「厚葬」心理——買好的墓穴,花費越多,越能證明孝心。然而,壁葬、樹葬、花葬等方式不僅佔地少,還經濟環保,更值得推廣。

  「目前,選擇生態葬的市民還是少數。」李崇祿認為,隨著政府、媒體的不斷引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生態葬,「當觀念變了後,墓地緊張就不是問題。」 (記者 吳冰清 攝影劉陳平)

  省民政廳:

  各市州分別免費捐贈至少50個鮮花葬墓穴

  日前,四川省民政廳制定下發了《四川省2015年清明節工作實施方案》,在全省設立了4個清明節工作部級觀察點和19個省級觀察點,大力推行平安低碳祭掃,切實做好服務接待和安全保障工作。各市、州結合本地特點開闢和完善清明網絡祭奠平臺,開展「鮮花換紙錢」、「時空信箱」、「思念牆」等活動,引導群眾文明祭掃,摒棄祭掃陋習,堅決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創造文明低碳祭掃的良好社會風氣。

  今年清明節期間,四川省民政廳繼續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葬法,鼓勵倡導深埋、撒散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動綠色生態殯葬。4月15日前,全省各市州在本轄區範圍內開展「綠色清明鮮花葬」公益活動,分別免費向社會群眾捐贈不低於50個鮮花葬墓穴(阿壩、甘孜、涼山州視情況自定穴位數)。 (記者 吳冰清)

相關焦點

  • 成都出爐家庭合葬墓穴設計圖 最快今年5月推出
    3月17日,成都首屆綠色殯葬公益大講堂第三次講座結束後,成都市某公墓負責人打開圖紙向記者介紹了初步擬定的家庭合葬墓穴設計圖。2月底,民政部、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出版有《寶墩遺址》《成都十二橋》《成都商業街船棺遺址》《金沙陽光》《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成都包家梁子墓地發掘報告》等考古專刊報告逾50部,成都考古研究叢書專著3部,資料集成20餘部,圖錄20餘部。
  • 2020-2026年中國陵園墓地行業現狀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經營性公墓飽和後缺乏制度性的維護機制  第三節 我國陵園墓地發展對策建議    一、對墓地進行準確定位,兼顧公墓建設的公益屬性    二、加強經營性公墓市場準入機制,探討公益性公墓的經營管理模式    三、明確政府的權限職責,理順管理體制與機制    四、探索多元的殯葬改革路徑,推行生態、經濟的葬式葬法
  • 成都市區發現東漢早中期墓地 墓道與券頂保存完好難得一見
    保存完整的M3墓地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5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導)今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成都市沙河東岸槐蔭路道路施工過程中發現的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目前,工作隊已掌握該漢墓群的基本情況。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蜻蜓眼」珠根據資料顯示,蜻蜓眼珠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被發現,後通過歐亞草原向東,由遊牧民族遷徙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最初在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遊及長江流域,在戰國時期頗為流行直至西漢初期,之後逐漸減少趨於消亡。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朱乃誠:《元君廟仰韶墓地》的得與失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於1955年秋由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合組,由夏鼐、安志敏兼任正、副隊長,各省文物單位抽調40餘名隊員,分10個組。起初的工作在三門峽水庫區的陝縣一帶開展,後推廣至關中、晉西南、以及甘肅劉家峽水庫區及其附近黃河、洮河、大夏河流域和山丹四壩灘一帶。工作一直進行至1959年。一批重要的遺址與墓地在這期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
  • 陝西寶雞旭光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獲新進展
    1984年,寶雞市博物館曾在這裡清理了一座西周墓葬,出土青銅甗、簋各1件及陶鬲、陶罐、串飾等文物。 2018年11月14日,寶雞高新區旭光村市政建設中發現一件西周青銅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及時趕到現場展開調查。經查,該西周青銅器為青銅卣,在市政施工回填開挖的溝槽時,在回填土中發現。
  • 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儘管近日成都驕陽似火,但市民朋友走進博物館看展覽的熱情,比這天氣還「熱」。  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最近就刷爆了朋友圈。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800多件/套文物,從考古發現到文物修復,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截至8月15日,已有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金沙,零距離感知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 成都考古20年...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黃金20年 成都考古碩果纍纍「成都考古近20年,在全院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取得了豐碩成果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這些年讓人猜不透也看不懂,藍潤在成都的高端改善之路將會怎麼走?
    而早年藍潤集團董事長戴學斌接受華西都市報創刊20周年之際專訪時暢談到自己的夢想和未來。在他看來,藍潤集團是一個富有夢想的團隊,和所有銳意進取的企業一樣,因為夢想足夠強大,因此藍潤集團的每一步有著非常清晰的戰略目標。藍潤在成都拿地歷史藍潤發展最早出現眾人眼中是在2013年,根據公開資料,2013年藍潤耗資80億在成都拿下了13宗地。
  • 航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排全國第四
    成都,別稱蓉城、錦城,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成都是古蜀文明發祥地、全國十大古都,蜀漢、前蜀、後蜀等先後在此建都,最著名的就是劉備以成都為都建立蜀漢,並在此稱帝 。唐朝時,成都為我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
  • 陝西寶雞旭光墓地出土罕見金製品和青銅器
    光明日報西安1月19日電 記者張哲浩、楊永林從日前召開的2019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獲悉,被譽為青銅器之鄉的陝西省寶雞市,2018年以來在該市高新區旭光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過程中,共出土各類文物211件(組),其中不乏青銅禮器、車馬器,以及西周墓葬罕見金製品。
  • 2032年成都重慶將共同申辦奧運會,房價或漲!
    ,我首推成都&重慶。》,主要內容是關於2032年奧運會申辦城市的擇址。 當時我們的觀點是: 首推成都&重慶! 而且這些一線城市早已過了人口虹吸時代,人口過於飽和了。對於這些一線大城市來說,現在最需要的是「控制人口」,而不是「歡迎你來」。所以在這些城市舉辦奧運會,為我國帶來的實際利益並不大。
  • 成都雙流區引資加德納航空細節:大手筆的全方位補貼+3000萬元的...
    2017年7月20日,鍊石有色(000697,股吧)(000697.SZ)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17年7月18日、7月19日與成都市雙流區政府相繼籤訂了「加德納航空全球旗艦工廠項目《投資協議書》及《補充協議書》」,敲定加德納航空全球旗艦工廠項目選址雙流區西航港經濟開發區,項目擬用地約200畝,建設包括但不限於加德納航空全球旗艦工廠,進行飛機、航空發動機組件和零部件的設計、生產等。
  • 蘇州俞墩墓地再辨析
    升焰窯又分兩種形態,即「窯床式升焰窯」和「窯箅式升焰窯」,前者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後者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時期,並很快取代窯床式升焰窯成為夏商周三代陶窯的主流。半倒焰窯最早出現於二裡崗文化時期,之後與「窯箅式升焰窯」並行存在,到漢代才徹底取代窯箅式升焰窯,成為陶窯的固定形態。無論升焰窯,還是半倒焰窯,都是火膛在下,窯室在上,因此,它們需要利用既有平面,又有斷面的轉折地段挖建(圖四)。